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自序 攀援在美学与诗学的道路上
辽金元诗学
金代诗人赵秉文诗论刍议
试论金代女真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
一
二
三
金代诗人王庭筠诗歌创作摭论
一 王庭筠诗的情感投射内涵及其方式
二 王庭筠诗的审美境界
三 王庭筠诗的风格特征
金代女真与汉文化
一
二
三
金代女真词人创作的文化品格
一 金词:在另一片文化土壤上
二 女真词人:两种文化心理淤积汇流
三 余论:文化互渗与金词流向
从李纯甫的诗学倾向看金代后期诗坛论争的性质
一
二
三
四
金诗的北方文化特质及其发展轨迹
一
二
三
不应忽视的辽代诗歌
论元散曲的“陌生化”
一 关于“陌生化”理论
二 元散曲的陌生化效果
三 “陌生化”产生的审美效应
论元好问的诗学思想
一 诗歌本原论
二 诗歌传统论
三 诗歌风格境界论
四 诗歌创作论
论金诗的历史进程
一 问题的提出与笔者的自答
二 “借才异代”:金诗的发轫
三 “国朝文派”:金诗走向自我的成熟
四 南渡诗坛:金诗的振起
五 元好问:金诗之巅
六 余论
论金代教育的儒学化倾向及其文化功能
一
二
三
四
论金诗的“国朝文派”
一
二
三
论遗山词
一 谁是“金代词人之冠”
二 “亦浑雅、亦博大”的遗山壮词
三 柔婉之至而又沉雄之至
四 遗山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耶律楚材诗歌别论
一
二
乾坤清气得来难
王若虚诗学思想得失论
一
二
三
金代文学批评述论
一
二
元代诗人刘因初论
一 刘因的思想特征
二 刘因的文学思想
三 刘因的诗歌艺术个性
元代后期少数民族诗人在元诗史中的地位
一
二
三
关于元代文学批评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理学思想施影响于元代诗学而形成的理论倾向
二 关于元代诗学中占主导地位的“雅正”诗学观念
三 关于“由宋返唐”
金代文化变异与女真诗人风格
一
二
三
四
论戴表元的诗学思想及其在宋元文学转型中的历史地位
一
二
三
四
元代正统文学思想与理学的因缘
一 元代文学家与理学家的“兼容”态势
二 元代理学“流而为文”及文学家的理学师传
三 元代正统文学思想的理学底蕴
元代后期诗风的变异
元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 元代前期的诗歌创作
二 元代中期的诗歌创作
三 元代后期诗风的丕变
生机与汇流:民族文化交融中的辽金元诗歌
一 面目生新的辽诗
二 流变中的金诗轨迹
三 文化汇流中的元诗
四 管窥金元词曲
李纯甫的佛学观念与诗学倾向
一
二
三
四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绪论
一 辽金元文学的独特成就
二 关于辽金元文学的学术史意义及本书的编著意向
《中国诗歌通史·辽金元卷》绪论
一
二
三
山水诗的承续与发展
绪言
第一章 金代初期:思乡之情与异域之感
第二章 金代中期:北国山川与金诗风采
第三章 金代后期:从优游林泉到忧念苍生
第四章 元代前期:多种流派与风格争奇斗妍
第五章 元代中期:升平气象与避世倾向
第六章 元代后期:突破“雅正”追求新奇
结语
《中国书画》画论系列
董逌以“天机”论画
宗炳《画山水序》中的“山水有灵”观念
画中之“化”
“无一点尘俗气”:山谷的标准
瘦硬通神:杜甫的诗画审美观
苏轼对于王维、吴道子的轩轾
画中“天趣”的获得
造化的节律
恽南田对“逸”的发挥
谢赫以奇论画
咫尺万里之势
顾恺之的“晤对通神”
书序 书评
哲理的诗化生成
读《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
一
二
回归文学本身——读詹福瑞新著《不求甚解》
吕木子《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科学精神》序
王韶华《元代题画诗研究》序
杨忠谦《政权对立与文化融合——金代中期诗坛研究》序
夤夜断想
李汉秋先生与李韵《关汉卿名剧赏析》序
京华的晨思
世纪的哲思
张国涛《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序
刘洁《美境玄心》序
更新时间:2025-04-22 16: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