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第五卷)
- 张晶
- 2824字
- 2025-04-22 16:16:20
一 王庭筠诗的情感投射内涵及其方式
所谓情感投射的内涵及其方式,无非是说诗人于即景抒怀的过程中,在其所创造的审美表象中投射了怎样的情感特质以及如何投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诗作,可以使我们在领略诗歌完整的审美境界的同时,通过知性分解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诗歌意象深层结构中的底蕴以及诗人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种种关系。“情动而言形”[7],情感是决定作品形式的内在因素。诗歌意象,作为“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8],它的形态,是要受创作主体的情感特质所制约的。不同的诗人在诗歌意象中投射的情感,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质,而且,感情投射的方式也各有特色。不同的诗人,有着各自的感情投射系统。这对于诗人风格的稳态结构是一个重要因素。
王庭筠在许多诗作之中,所投射的是一种深沉苍茫的孤独意识,世无知音、独往独来的情调,萦绕于其间。诗人选择了一些清幽、冷寂的审美表象,来寄寓自己深刻浩渺的孤独意识。譬如这样的篇什:
闲来桥北行,偶过桥南去。寂寞独归时,沙鸥晚无数。(《孙氏午沟桥亭》)
极目江湖雨,连阴甲子秋。青灯十年梦,白发一扁舟。(《忆漍川》)
隔竹微闻钟磬音,墙头脩绿冷阴阴。山迎初日花枝靓,寺里清潭塔影深。吾道萧条三已仕,此行衰病独登临。简书催得匆匆去,暗记风烟拟梦寻。(《超化寺》)
这几首诗,审美表象都是清幽、冷寂的,诗人那种孤独、衰竭的内心世界,在这些审美表象中得到了和谐浑融的映现。寂寞独归,形单影只,无人相随,只有无数沙鸥在暮色中陪伴着孤寂的灵魂;江湖夜雨,白发扁舟,萦绕着不堪回首的梦境;“吾道萧条”,衰病登临,情怀的落寞是可想而知的。把这些意象贯通起来观照,我们所看到的,是如苏东坡《卜算子》词中所刻画的缥缈孤鸿般的“幽人”形象。这种投射着孤独感的意识固然使人感到冷寂,却又使人感到几分峻洁、几许苍凉,一种与尘俗世界的抗衡。
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深沉浩茫的孤独意识呢?这并非是难以理解的。诗人的仕履并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而是多所坎坷。中进士之时,虽是才大名重,却被授以“奔走风尘”的俗吏,因而“殊不自聊”。馆陶秩满便挂冠而去,隐居黄华,这个行动本身就可以表明他的抑郁心境。明昌六年,诗人因受赵秉文牵连而下狱,对诗人刺激更大,也使他对世态人情的认识更为透彻、更感到心灵的孤独和灰冷。赵秉文是金代著名文学家,成名之前曾师事庭筠,明昌六年受庭筠荐引而任应奉翰林同知制诰。是冬,庭筠却因事为赵秉文所出首而系狱,尽管“虽百负不恨也”[9],但总不会再把赵秉文视为知己了吧!事实上,诗人不止一次地抒写其怨抑之情,这种世无知己的悲凉感触包围着他,这就不能不使他在其诗作中投射进苍凉深沉的孤独意识。
王庭筠的篇什虽然不多,但其情感内涵并不是单一的。除了前举的那类投射了孤独意识的作品之外,还有一些诗作,对大自然流露出特殊的亲切感,在诗歌的审美表象中,投射了对大自然的抚爱之情。这里不妨采撷数首:
瘦马踏晴沙,微风度陇斜。西风八九月,疏树两三家。寒草留归犊,夕阳送去鸦。邻村有新酒,篱畔看黄花。(《秋郊》)
一派湍流漱石崖,九峰高倚翠屏开。
笔头滴下烟岚句,知是栖霞观里来。(《黄华亭》其六)
道人邂逅一开颜,为借筇枝策我孱。
幽鸟留人还小住,晚风吹破水中山。(《黄华亭》其五)
在这类诗中,诗人所投射的情感是亲切而悠然的。诗人用审美的态度观照着自然景物,烟岚、幽鸟、寒草、湍流……似乎都有着跃动着的生命和宇宙的律动,道家哲学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0]那种热爱自然的思想似乎对诗人有很深的濡染。诗人隐居期间“悉力经史,无所不窥,旁及释老”[11]。对于佛、道思想是有很多接触的。隐居期间,诗人创作了《游黄华山诗》(4首)、《黄华亭》(6首)等描写黄华风光的诗作,都流溢出对大自然的爱恋。在尘世社会所感到的孤独与对自然的亲近,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
诗人情感投射的方式也有独到的特色。某些情感浓重的篇什,诗人不是直接抒写情感,而是把情感投射到某一特定的审美表象之中,然后再从这个饱蘸诗人情感的表象中抽绎出自己的情感,诗人的情感经历了这样一个从表象入、又从表象出的历程。如诗人在狱中所写的两首诗:
笑我迂疏触祸机,嗟君底事入圜扉。
落花吹湿东风雨,何处茅檐不可飞。(《狱中见燕》)
沙麓百战场,舄卤不敏树。况复幽圄中,万古结愁雾。寸根不择地,于此生意具。婆娑绿云杪,金凤掣未去。晚雨沾濡之,向我泫如诉。忘忧定漫说,相对清泪雨。(《狱中赋萱》)
前一首咏狱中所见之燕,后一首赋狱中所生之萱草,实际上都是借咏物而写怀。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对象化,投射到表象之中。咏燕一首“我”与“燕”对举,而以“我”的遭遇所产生的悲惋,移射到燕子身上,因此使燕子形象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这完全是诗人悲郁之情的投射作用。《狱中赋萱》一首,更使萱草意象独具性灵,纡曲委婉,回肠九折,似乎是向诗人低诉自己的幽愁暗恨。实则是诗人把全部悲郁之情投射于萱草,再由萱草的意象中剥茧抽丝般地抽绎出具象化了的悲愤情感。元好问曾将柳宗元、苏轼、党怀英等诗人的咏物之什连同王庭筠的《狱中赋萱》一诗凡9首集于一处,请赵秉文题作一轴,元氏在题跋中高度评价《狱中赋萱》这首诗云:“王内翰无意追配古人,而偶与之合,遂为集中第一。”[12]以元好问那种很高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这些名家咏物之作,《狱中赋萱》诗竟能独占鳌头,可见它还是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情感投射的另一种方式,是将情感深藏于意象底层,作为一种底色,映射于意象表层。这类诗从意象表层来看,似乎平淡、萧散,实际上却如平静水面下的漩涡,字面后有着渊深而丰富的情感内涵。《偕乐亭》一诗便有着类似的特点:
日暮西风吹竹枝,天寒杖屦独来时。
门前流水清如镜,照我星星两鬓丝。
意境是如此明净清冽、宛如一泓秋天的潭水。但若认真地玩味一下,这四句诗所构成的艺术整体后面,却缭绕着一种深沉浩茫的孤独感。在秋暮天寒时节,走来了杖屦独行的诗人。他若有所思地面对着清澈如镜的秋水,发现了水中映出的是星星白鬓。意象表层似乎是淡然的平静的,但又包蕴了多少人世沧桑的感慨呵!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是经过了积淀、净化了的。饱经了世事风霜,已经不再痛苦激动,而是以一种更为渊深的静穆眼光、来审视纷扰的尘世。无疑地,诗人的感慨是更为深沉的。真有些像稼轩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抒情笔致。再如《张礼部溪山真乐图》所写那种淡泊意绪:
悠悠春天云,想见平日闲。朝游溪桥畔,暮宿山堂间。澹然不知愁,亦复忘所欢。出山初无心,既出还思山。人间待霖雨,欲归良归难。山堂怅何许,萧萧松桂寒。
这首诗从意象表层看,感情色彩极为淡漠,如黄山谷所说“似非吃人间烟火食人语”[13]。山居的怡悦,淡泊的情怀,如一片片无心出岫的白云飘荡在诗中,但诗人对于世事的感慨和高洁的志趣,还是从这首题画诗的意象中透散出来。
这里只是简单摭举黄华诗的情感特质和投射方式的几个特点,实际上,黄华诗的情形是更为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