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第五卷)
- 张晶
- 1012字
- 2025-04-22 16:16:20
金代诗人王庭筠诗歌创作摭论[1]
在与南宋对峙并立的金源土地上,继“借才异代”的金初文坛之后,成长起一批真正代表金代文学特色的文学家,如蔡珪、王庭筠、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元好问等著名文士,形成了一个“星汉灿烂”的北方作家群,显示着金源一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在这些作家之中,王庭筠是颇具特色的一位。
王庭筠(1151—1202)[2],字子端,自号黄华山主,金盖州熊岳县(今辽宁盖州市熊岳镇)人。出身于渤海望族,文学世家。祖父王政,仕至保静军节度使。父王遵古,正隆五年(1160)进士,曾任翰林直学士,人称“辽东夫子”。章宗做太子时,遵古曾任侍读。王庭筠少时即聪颖过人,“七岁学诗,十一岁赋全题”[3]。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及第,授恩州军判,后调馆陶主簿。庭筠此时已颇负盛名,且怀鸿鹄之志,中进士后,却“限于常选,簿书期会,随俗俯仰,殊不自聊”[4],心中未免抑郁。馆陶秩满后,遂隐居黄华山(在今河南林县境内),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山居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文佳品。明昌三年(1192),召为书思局都监,后迁翰林修撰。明昌六年,坐赵秉文上书案下狱。承安二年(1197),贬为郑州防御判官。泰和元年(1501),复为翰林修撰。二年十月卒。
王庭筠是位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诗、文、书、画均负盛名。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王庭筠堪称金代中期诗坛的翘楚,受到当时及后世论者的高度赞誉。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推崇王庭筠的文学成就:“子端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5]近人金毓黻先生称王庭筠的金代文化史上的地位:“金源一代文学之彦,以黄华山主王子端先生为巨擘,诗文书画并称卓绝。同时作家如党承旨怀英、赵滏水秉文、赵黄山沨、李屏山纯甫、冯内翰璧,皆不之及也。”[6]金先生的评价也许是由于对诗人有所偏爱而失之过高,但足可说明,王庭筠的文学成就是很令人瞩目的。黄华诗(庭筠号黄华山主,故云)虽然很难称为金诗之冠冕,但确实是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突出的特色。
据金毓黻先生所辑录、收在《黄华集》中的诗作共有44首,另外,尚有四联佚句。这些诗中,有七绝21首,七律7首,七古2首,五绝6首,五律3首,五古5首。就题材内容而言,多为即景抒怀之作。诗人往往在高朗明净的艺术境界中投射深沉的人生感慨,在看似萧散恬淡的诗句里,透散出心灵世界孤独悲凉的折光。黄华诗语言精粹洗练而又清新,但又不流入纤弱一类,而是风骨内蕴、气格自高,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宋诗的独特风格,显示出金源文派自己的特色,本文拟从几个不同角度探索黄华诗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