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王庭筠诗的风格特征

王庭筠主要生活于金朝文化大为繁盛的世宗、章宗时期。这段历史时期内,金朝统治者崇尚文治,因此“一时名士辈出”[23],“政令脩举,文治斓然,金朝之盛极矣”[24]。在这种文化气氛中,诗坛也十分繁荣,并且由“借才异代”的局面转入成熟阶段,形成金诗自己的特色。王庭筠是金代中期的重要诗人,在金源一代的诗史上也有较突出的地位。元好问曾赞他“百年文章公主盟”[25],虽然不免于有些夸张口气,但在金代中期诗坛,王庭筠可以说是一位体现金诗特色的杰出诗人。

关于王庭筠诗歌的艺术风格,前人已不乏评说。金代文学家李纯甫推崇说:“东坡变而山谷,山谷变而黄华,人难及也。”[26]意谓黄华诗的风格是承祧苏黄一脉而加以发展,并可与之比肩。赵秉文则对王庭筠诗颇致微词:“王子端才固高,然太为名所使。每出一联,必要时人称之,故止是尖新。”[27]刘祁则把“尖新”视为当日诗坛的时代风会:“明昌、承安间作诗者尚尖新”[28]。那么,王庭筠也就成了“尖新”诗风的代表人物。事实上,当代一些学者也都持这种看法,有的学者指出,尖新奇峭的诗风是江西诗风在金源诗人中的影响形成的,王庭筠代表了这种风气。然而,就王庭筠的现存诗作来看,很难用“尖新”对黄华诗的风格一言蔽之。

金源诗歌受宋诗尤其是江西诗风的影响,这是事实,毋庸置疑。然而,这也是一般性的倾向。金代社会有自己政治、经济、民俗等方面的特点,北方士大夫的心理结构与南方士大夫也未必全同。金代文化生长在北方土地上有它独特的、异于南方的质素。金初文化“借才异代”,文人士大夫大抵“皆宋儒,难以国朝文派论之”[29],后至世宗、章宗时期,便逐渐形成了金朝自己的文化特色。《金史》言金源文学创作“一代制作能自树于唐、宋之间”[30],是说金代文学有不同于唐、宋的特异风貌。王庭筠正是金代文学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诗作中,自然有北宋文学很深的影响,江西诗风也确实对其诗有沾溉濡染之痕,如《韩陵道中》等诗,确乎有山谷诗境的影子,但这不构成黄华诗的主要特色。他也受着唐代诗人王维、刘长卿等以写山水题材著称的诗人影响,再往前溯源,陶渊明那种自然恬淡而又韵味醇美的诗风,又何尝没有滋育着黄华诗的奇葩。但王庭筠终归是王庭筠,他虽熔众家于一炉,但锻炼出来的是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诗格。(与之相比,赵秉文的诗就更多地背着其他诗人的影子)。从现存篇什而言,黄华诗的风格特征可以用峻洁而不险怪,清新而不尖涩这两句话加以概括(关于黄华诗的具体分析已见前两部分,兹不赘言),可说是得“江西”新异之长,弃“江西”蹇涩之短。

王庭筠诗风与江西作法有两点主要差异。首先,江西派奉山谷的“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为开山纲领,诗中典故丛生。江西诗(以黄山谷为代表)产生了许多构思奇特、含意深隽的佳构。同时,也有许多滞涩钩棘的篇什。论者诟病为“掉书袋”。这种浓重的书卷气,在黄华诗中极难觅得踪迹。黄华诗很少用典,也很少借助前人之语隐括点化,绝大多数是直接从客观世界撷取审美表象,然后以自己独特的感受熔铸之。另外一点,江西诗风着意追求诗歌意象的突兀奇崛,竟至时而流入险怪,山谷诗中便多有此例。黄华诗的意象则是清新而不险怪。如“人随白雁霜前到,诗绕青山马上成”、“风如惜花影,不肯生微涟”等意象,都涉想新奇,而绝不流入诡谲险怪一派。

王庭筠在力避陈俗这一点上,是接近于山谷和江西诗风的。黄山谷力倡反俗。“笔下无一点尘俗气”、“胸中俗气一点无”等说法,在山谷题跋或尺牍中俯拾即是。落实到创作实践中,就是诗的境界峭洁拔俗,超轶绝尘。王庭筠似乎是颇为理想地体现了山谷这种去陈反俗的主张。黄华诗确乎是格高调逸,淡雅超绝,而极少尘俗之气,这也许是山谷对他的影响所致。

总的说来,王庭筠诗歌的风格可说是“新而不尖”。没有连篇累牍的典故,又扬弃了宋诗中的意象险异之病。他从唐诗那里学得了创造优美的境界,却又不是那样圆熟。王、孟的神韵天然,杜甫的浑融沉郁,山谷的生新峻洁,都在他的诗中得以熔冶,尽管他的成就和影响远不能与前列这几位大诗人比拟,但他毕竟发出的是自己的声音。


[1] 本文刊于《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与都兴智教授合作。

[2] 王庭筠卒时年龄有两说,《中州集》王庭筠小传和《金史》本传记作卒年四十七岁,元好问所作碑文为五十二岁。《中州集》小传与碑文虽同出于元氏之手,但前者撰成于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盖据传闻所记。墓碑则据王庭筠之子万庆面请书之,故应以碑文为准,推其生年为天德三年(1151)。

[3] (元)脱脱等:《金史》卷126《文艺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30页。

[4] (金)元好问:《王黄华墓碑》,见《全元文》第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9页。

[5]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3,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6页。

[6] 罗振玉:《黄华集》叙目,见金毓黻《辽海丛书》第6集,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1815页。

[7]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05页。

[8]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4页。

[9] (元)脱脱等:《金史》卷126《文艺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32页。

[10]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8页。

[11] 金毓黻:《黄华山主王庭筠传》,见《丛书集成续编》第133册《宁极斋稿》1卷,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62—163页。

[12]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3,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8页。

[13]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2《跋东坡乐府》,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14]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3页。

[15]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页。

[16]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6页。

[17]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18] (元)脱脱等:《金史》卷12《章宗纪》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5页。

[19] (元)脱脱等:《金史》卷109《许古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16页。

[20]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21]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2《跋东坡乐府》,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22] (清)恽格:《瓯香馆画跋》,见王云五主编《书学心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33页。

[23] (金)刘祁:《归潜志》卷1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2页。

[24] (金)刘祁:《归潜志》卷1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2页。

[25] 金毓黻:《黄华集》附录,见《丛书集成续编》第133册《宁极斋稿》1卷,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42页。

[26] (金)刘祁:《归潜志》卷10,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页。

[27] (金)刘祁:《归潜志》卷10,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页。

[28] (金)刘祁:《归潜志》卷10,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页。

[29]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1,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页。

[30] (元)脱脱等:《金史》卷125《文艺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