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奥兰铁丘

港口的建设,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铁锤的撞击声、工匠的吆喝声、推车滚动的咯吱声……响彻整个白港海岸。

原先那片破旧的卸货区,如今被一圈木栅围起,外侧则搭起了临时的脚手架与货棚,数百名工人和搬运工在其中穿梭忙碌。

他们分批分段作业,按照罗彦的规划,先从旧港口的外侧的空地开始修建。这样既能立刻动工,又不至于完全中断现有的商贸活动。

“建一段,拆一段。建的是新的,拆的是旧的。”这是罗彦提出的节奏,稳扎稳打,却步步为营。

泥土被一层层刨开,埋入石料与支撑木桩。

工具削刨木材的声音在港口区回响,空气中弥漫着木屑与海风交织的气味。

工人们穿着简陋的粗布衣服,双手粗糙,面孔被阳光和风沙晒得黝黑。他们有条不紊地搬运着原木和石块,或是用绳索拉起巨大木桩,将它们插入地面,撑起即将修建的码头支柱。

不少人根据图纸的规划忙碌,木桩上搭起了简易的脚手架,像是初步的框架正在缓缓成型。

木匠们挥动大锯,切割木料,修整材料。石匠则在一旁打磨着粗糙的石块,准备将它们铺设成稳固的码头基底。队伍中,老练的工匠指挥着年轻人,不时地呵斥着。

在工地的另一边,几名工人正在挖掘基坑,推着木桶从海水中拉上沙石,以此来加固新建码头的基础。

海水拍打着岸边,低沉的波浪声与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远处,一艘商船正在卸货,码头的另一端依旧在繁忙地接纳着新一轮的货物。

诺尔在工地来回巡视,一边督察,一边调度。

而在更远处,专门为新码头准备的木料和石材正从盐湾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

罗彦站在高处的一处塔楼上,披风随风而动,目光俯瞰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

在这个时代,没有水泥、混凝土或钢筋结构,更没有后世那种浇筑成型的工业化奇迹。

这里的一切,全靠最原始的材料,木料与石材。

木梁粗壮,带着山里的气息,是伐木、晒干、切削成型后的成果。用于搭建桩基、码头的支架与货棚的骨架。

石块同样来自山里,用牛车一车车拉来,粗糙沉重,却坚固耐压,用于堆筑地基、稳固泊位,也能砌成港口岸堤的护壁。

最常见的黏合剂,是由石灰、黏土、牛毛和海藻灰掺和制成的传统灰泥。这种古老的方法虽然粗糙,却已经在无数座中世纪堡垒与城墙中,被时间验证了可靠性。

港口修建的热潮,很快就席卷了整个盐湾领。

这个时候正是盐湾的夏季,热火朝天的不仅是天气还有盐湾的发展变化。

最直接的,是“活儿多了”。

街角的酒馆门口贴着招工榜文,写着“港口扩建急需工匠、木工、石匠、挑夫、搬运”,后面还标着工钱,还包两顿面包和热汤。

消息传开,连领地最偏的地方的男人也开始成群结队往港口跑。

“现在港口那边缺人,一干就是整日,钱结得还快。”

“昨天我表哥才去了,回来时说手都快断了,可一口气领了不少铜钱。”

“听说工地上光是帐篷都扎了不少个,连外地的石匠都请来了!”

孩子们在街头追逐,满脸是泥巴,手里拿着母亲刚从旁边粮铺换来的甜菜干。

女人们则在屋檐下缝补衣物,一边聊着家中男人工地上吃得好不好,一边盘算着今年冬天是不是能添一条毯子。

而镇上的商人们,则嗅到了商机。

“港口那边每天吃面包都得几百人份吧?”

“干脆我明天去包个摊,直接在工地附近煮热汤,卖肉饼!”

所有的人都在忙,即使这样,也隐隐有劳动力不足的架势。

于是,在白港的公告栏上,一纸新的命令贴了出来。

那是用上等的墨水写就,署着罗彦的亲印。

自即日起,所有前往盐湾领的流民。

无论出身、背景、是否持有原地契籍,只要登记造册、报上姓名,即可成为特恩瓦尔家族直属领民,不予奴役、不予贬责。

遵守律条者,享与本地领民同等之待遇。

——特恩瓦尔男爵

这个消息,如一阵春雷,炸响在盐湾的土地上。

在现有的王国体制下,流民大多有一个恐惧。

他们可能是逃荒的农奴,是矿场逃出的苦工,是被战乱撕裂家庭的妇孺。

只要没有契约证明自由民身份,而离开自己的领地。任何贵族都可以王国法律,将其作为奴隶占有。

因此,大多数流民的下场是死在野外,或者被其他贵族捕获为奴隶。只有少数幸运儿,进入自治城市,成为自由民。

但现在,盐湾开门了。

这些消息随着来往的商队逐渐传扬出去。

在盐湾的北边,是另一位男爵的领地。

出身于王国南方一个老牌贵族家族,索尔斯家族。

索尔斯家族曾在百年前因在南方战争中支援王国而获封奥兰铁丘这片土地,其后几代虽无显赫功绩,但凭借着铁矿的稳定出产,也始终维持着相对体面的贵族生活。

相比于北方战火纷飞的边境,这里虽地处偏远,但因南方阳光充足、雨水适中,夏日并不寒冷,反而是农作和冶炼最为繁忙的时节。

奥兰铁丘领地最为人称道的,是那座位于群山之间的露天铁矿。

据传,该矿脉从王国建立之初就被发现,开采至今,仍有丰厚的矿石储备。正是这座矿,支撑起了索尔斯家族的封地财政。每年通过与王都冶铁商会的协定,奥兰铁丘领便可将大量铁矿石换取金隆、盐、布匹等物资。

资源,为索尔斯家族带来了财富,为奥兰铁丘换来了金隆与王都的地位。

可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寻常人家而言,那些埋藏在山腹深处的褐红铁石,却仿佛是一场代代难逃的诅咒。

为了维持开采效率,索尔斯家族规定每一名成年男领民必须每年履行两个月的铁矿徭役。

矿工每日要深入数十丈深的矿坑之中,挥镐碎石,推车搬运,尘土与汗水充满着狭窄的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