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生活总会把人锻造成需要的模样
- 火红年代里的沪海咸鱼
- 饼干屑屑头
- 2773字
- 2025-03-12 09:09:01
“呯”的一声,两扇大门向两边开去,两个小萝莉满头是汗地站在门口。
“啊!吴叔叔,是吴叔叔啊,我好想你啊!”一个小萝莉尖叫着扑了上来。
这一定是盼盼,吴广毅一把抱住,把她放在左大腿上,另一只手也把凑上来的望望抱在右大腿上。
“叔叔也好想你们啊,叔叔都想得分不清你们谁是谁了。”吴广毅逗着小家伙们。
“叔叔你好笨,我是盼盼,她是望望啊。”左边的小萝莉傲娇地说。
“哦,你们真聪明,为了奖励你们,叔叔从北平带来了驴打滚给你们吃。”吴广毅说着,手伸向桌子上的旅行袋。
“啊,有驴?”两个小萝莉立马从腿上跳下来,睁大眼睛四处张望:“哪里有驴啊?”
“哈哈哈,驴打滚不是驴,是好吃的团子。”姚少云看着可爱的孩子们哈哈大笑。
吴广毅拿出团子对她们说:“这团子外边滚了一层黄豆粉,就像北方的驴在地上打个滚,把地上的黄土粘身上一样,所以这种团子叫驴打滚。”
两个小萝莉,一人接过一个,啊呜一口,“好吃,好吃。”
这时,大门口又进来一个梳着双马尾的身影,“妈,我回来了。”
“诶,吴同志,你来啦。”阮文萍惊讶地睁大眼睛,笑着说。
“一回生两回熟,不要叫吴同志,直接叫名字好了。”吴广毅看着美女笑着说。
“小姨,好吃,驴打滚。”盼盼,望望都把咬了几口的驴打滚塞给阮文萍尝尝。
阮文萍装模作样地吃了几口:“嗯,好吃,好吃,你们有没有谢过吴叔叔?”
盼盼,望望吐了吐舌头:“谢谢吴叔叔!”
“不谢不谢,叔叔还给你们带来了其他好东西。”说着就把包里的茯苓夹饼、果脯、酥糖、义利果子面包、京八件等各种小吃都拿了出来。
两个小萝莉高兴地叫着“啊、啊”直跳脚。
门口进来个穿着背带裤,斜挎书包的短发瘦弱男孩,他的鞋子前面打一个皮包头,后跟也补块皮子,一进来就愣住了:“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
“舅舅,舅舅,驴打滚,你吃。”盼盼和望望都把手上的驴打滚伸到男孩口边,男孩左一口,右一口都吃掉了:“嗯,好吃!”
“啊,驴打滚没有了!啊~”两个小萝莉的大眼里立马沁出了大颗的泪水。“坏舅舅,把驴打滚都吃掉了。”
“哈哈哈哈。没事,还有其他好吃的。”吴广毅连忙把茯苓夹饼和义利果子面包递给她们。
姚少云见儿子回来了,赶紧介绍:“文强,这是你吴广毅、吴哥,毅哥也能叫。”
“你好,文强,我们是第一次见面。现在上初中了吗?”
“你好,毅哥,对你我可是如雷贯耳,上次你带来的好东西我们吃了很久呢。我现在小南门小学上五年级。”
几句话一说,吴广毅就知道这小子以后是个社牛,人际交往能力满分。
姚少云忙着做饭,阮文萍坐在旁边眯着双眼,微笑着看他们说着话。
晚饭的主菜还是广毅拿来的熏鱼和卤肉,大家都吃得很开心。
吴广毅回家之前让他们有空拍张全家福,过几天去香江前来幼儿园拿相片。
……
文竹对着门背后的一尺见方的玻璃镜里的自己笑了一下,右手上撩把调皮的短发梳到了耳后,抿着嘴把口红轻薄地抹了几下。
低头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素色的轻便短袖旗袍,拉开房门,转身前行,挥手间把自己和后面30呎的房间分隔开了。
款款沿着楼道走向楼梯间,遇到熟悉的邻居就点头打招呼。
“文竹,休息天又去做义工啊?”
文竹笑着点点头,打了声招呼,向着说话的邻居挥了挥手。
搬进美荷楼已经三年,不少邻居进进出出也认识了,因为一直没见有男人往来,就都以为她还是小姑独处。
阮文竹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出门穿得整整齐齐,头是头脚是脚。
对比美荷楼其他有些贫贱夫妻,为了钱弄得生活乌烟瘴气,人也邋里邋遢,文竹自己也颇以为傲。
年轻的身体真是好啊,十来岁生的盼盼、望望,现在已经一点没有生过孩子的样子了。
前几天睡前擦身的时候还发现,怀孕的时候肚子上先黑后白的竖纹都快消失了。
1953年圣诞夜的时候,九龙深水埗区的石硖尾发生石硖尾寮屋区大火,5万多名灾民无家可归。
当时官方为了尽快为灾民提供安身之所,火速在原址附近兴建徙置大厦。
这几座大厦由英坭土所建成,结构比寮屋坚固,防火防渗漏,设有基本消防设施,每幢楼高七层,可容纳2500人。
香江的公屋很有特色和特点,特别是50年代中期修建的第一批公屋,基本上都是呈“H”字形。
这种形状的住宅楼有两个好处;这第一嘛自然就是能够住下更多的人,第二的话就是这种户型建造起来的难度不是很高,进度也非常快。
这也是为什么“H”字形建筑特别适用于这种官方帮忙修建起来的廉价公屋。美荷楼正是首批八座石硖尾徙置大厦中的一座。
美荷楼一层楼有六十四个单位房间,每个房间面积均为120平方呎,每个房间要住5个成年人。她住的272室现在被一分为二,分租给两户。
30多呎多大啊?3个平方都没有。比沪海的亭子间还小得多,只能放一张床和小桌子。
其他私人物品只能放在搭建的木板阁楼上,右边的铁桶既是储物柜又是临时“梯子”。
灾民需要缴纳给香江官方的月租费是14元,但这样的福利可轮不到文竹。
她住的地方是转租的,顶手费按年平摊算上去,每月房租就要三十五元港纸。
虽然说官方规定了房屋租金的最高限额,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顶手费就出来了,还不用纳税。肥了二房东苦了租客。
美荷楼房间内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公共卫生间和淋浴房都在“H”型的那一横处。而房客们做饭就在自家门边走廊的煤油炉之上。
娉娉婷婷走下狭仄的楼梯,遇着人侧身避让,脊背依旧挺得笔直,烟火气里的背影玲珑曼妙,带着一种港式的韧劲。
美荷楼“H”形的中间空地,有不少屋邨仔在旁边嬉笑奔跑,还有不少小贩在出售着二手衣物。
有的看上去已经洗干净,整齐地叠着,有的像是穿过没洗,团成一团,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弄来的。
公屋的存在,也让深水埗成为香江早期时人口最多的地区。买方市场一大,价格相对于香江其他地区来说,要实惠很多。
刚才路过卖鸡蛋的靓仔,摊位上写着1港纸可以买7个。等孩子也来香江后每天给她们一人一个鸡蛋,成长发育的时候要保证营养啊。
鸡蛋在粤语中读“鸡膥(发春音)”,这个“膥”字由“未成肉”这三个汉字组成。蛋里面只含蛋黄和蛋清时就叫鸡膥,即蛋里还没有长出鸡仔的器官,所以才用“膥”(未成肉)字。
前面那个穿着深灰广式唐衫的中老年妇女正坐在卖甘蔗的摊子前,车上砍成段的黑皮甘蔗按照粗细被分成了两个价格。
分别是一毫和五仙,用大陆话说就是一角和五分。
文竹特别在意自己的伙食,因为一吃好点的就会想到孩子,心里便会充满负罪感,于是她成了所居住的美荷楼里饮食上最苛待自己的人。
每天都是总价0.5元的“一餸一汤”吃一天。
“雷打不动”的三餐—用鸭血、大豆芽菜和白豆腐,两两相配或者直接混着烹调这三样食物。
除去必要的生活开支,她现在每月争取存二十元。如果孩子们来了,用钱的地方一定会很多。
深水埗这边有十几家电影院,最老旧的就是北河戏院。
戏院工作的邻居阿昌说过,戏院的舞台内有一条仅容人身之通道,可通达地下室,是作表演魔术时变戏法用的。
不过这么多年文竹也没看过电影,因为她觉得光看电影广告就让人喜欢,宁可不看,也不想以后总想着再看。
再说很多苦力工人就喜欢晚上一边看电影一边咬蔗,一看到他们就像小羊看见饿狼,怕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