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孵小鸡

  • 苦楝
  • 过正则
  • 1333字
  • 2021-10-29 17:32:18

孵小鸡,在早年的乡村里,根本算不上新鲜事。

那时的乡下,家家户户都要养个七八只,抑或再多些。反正都是散养,喂食也不多,极易管理。那些公鸡母鸡,一到太阳下山,就主动往自家的窝里去,绝对走不错人家。

农家养鸡的目的,是鸡蛋既能自产自销,更能去集市换钱,贴补家用。而孵出的小鸡,自己留下一部分后,如果多,能五分一角的卖好多块钱,也算当时不小的一笔收入。除此以外,鸡蛋、鸡,还能作为孩子、老人、产妇恢复元气,强身健体的滋补品。用现代时尚话来说,那是农家绿色产品,地地道道的草蛋草鸡。

我不知道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先祖就琢磨出这事,让母鸡孵出小鸡来。年少时,每年都见过邻家婶娘阿婆,母亲和大姐让母鸡孵小鸡的情形,自己也时不时凑着伺弄伺弄,因而很是熟稔,也不算稀奇事。

母鸡,春末夏初与冬末里的一段时间,是要“抱窝”的,在我们无锡方言里叫“讨孵”,意思是母鸡一直要进鸡窝匍匐着,但不再下蛋,这是让它孵小鸡的最佳时间。

随后是那些婆婆婶娘,奶奶妈妈们,找个大小适中的木桶,打理干净后,在太阳底下晒晒,铺上清香的稻草,再铺上席片。然后在蛋桶里挑出二十来个,看着新鲜顺眼的蛋放入,把讨孵的母鸡捉进去,盖上米筛、棉絮,或穿旧的棉袄,让母鸡整天趴在里面孵蛋。

其时,为了能随时观察到它孵的情况,这窝,都是放在床底下。对于我们小屁孩儿来说,开始也觉得新奇,见得多了,也就不以为然。但鸡妈妈尽心尽职的举动,足以让我们汗颜。现在想起来,这孵小鸡,对于人来说,就是每天中午把母鸡放出来喂喂食,清洁一下席片而已,但对于母鸡来说,那是最痛苦的日子。一天三顿的吃食喝水,也就五六分钟而已,随即它又会摇摇晃晃地走向孵窝,继续在暗无天日里度过。为了保证它的每一个宝宝能有足够的温度,我们常能听到它用嘴,用翅膀,用鸡爪,把边缘的蛋搂到身子底下最温暖处。那样的往复循环,那种累与苦,足以让人类敬重。

不过,时常也有户主不想让它孵小鸡,只想让其早些下蛋,因而就用一绳子或布条,在靠近鸡爪处系紧,另一头扣在门环上吊着,使它始终只能像金鸡独立样站着。现在想起来,那一只鸡,三百六十天,哪能天天下蛋,这人类似乎显得有些不择手段与残忍。

时过半月,那蛋得放到温水里作验证,沉下去的就淘汰,浮起来的是实蛋,让母鸡继续孵。20天左右,我们就能听到“笃笃笃”的声音,那是母鸡在啄蛋,预示着小鸡将要出壳。

刚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小鸡,浑身是湿漉漉的,在母鸡身下捂干后,钻出一只只毛茸茸的,有白有黑,有黄有花,可爱无比,叽叽叫着的小绒球。家人则把米筛下的碎小米粒,再切些碎小的菜末,瓷盆里倒些清水,让它们享用。而母鸡总是边咕咕咕,咯咯咯的叫着,边啄着食物,做着示范,等小鸡吃饱了,它才开始真正进食。

春光中,阳光下;酷暑里,鸡妈妈又领着自己的孩子,在家前屋后的树林里,用爪子在腐土或落叶中刨着,搜寻着食物,用自己的行动,教给“孩子”们觅食。

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如鸟类前来争食,母鸡会采取直接进攻,保证实物不落旁口。当然,也会有那些猫狗之类的不速之客,在不远处盯着看,而母鸡则会伸长脖子,抖起羽毛,扑扇着翅膀,两脚撑开,作决斗状,直至对方撤退。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也会的事”。从它短短的生命年月里,母鸡用它的辛劳与责任,尽心与担当,阐释了动物界的无私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