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商业进化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田丰
- 1072字
- 2025-05-19 16:21:33
AI+科技自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人类文明的演进往往以各个时代的标志性技术来命名,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18世纪前,世界人均GDP每年增长0.05%,1400年翻一倍。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科技成果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和北美地区,人均GDP每年增长1%,经过70年人均GDP就能翻一倍,这意味着当时的人的一生中会经历人均物质资源的显著增加[8]。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钢铁、汽车、化工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美国和西欧,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每年增长2%,经过35年人均GDP就能翻一倍。由于科技创新,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人类总人口的正增长,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口增长率从0.4‰增长到6.4‰,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口增长率达到了17‰,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见表1-1)。
[8] 林毅夫,等.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4.
表1-1 科技改变生产力和人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8—19世纪,全球迎来的“新质生产力”就是蒸汽机、纺织机、内燃机、电动机、无线电等,这深刻改变了西方国家的全民生产力、文明进程及世界经济格局。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20世纪“李约瑟之问”背后的逻辑是,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世界重大科技成果的54%都由古代中国贡献,而到了19世纪,近代中国只贡献了0.4%。关于答案的争论很多,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农业文明阶段,勤劳的中国人从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劳动中总结经验,依靠师徒关系传承科学技术;到了16—18世纪,西方开始采用科学院、实验室的组织形式集中科研力量攻坚难题,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开始以科学院等组织形式进行科研活动。中国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1977年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成立中国工程院,中国基础科研蓬勃发展起来。2005年,钱学森提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问题背后的思考是:如何按照培养科学家、发明家、创新家等创造型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重构教学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正确的道路。为什么说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让我们看一下20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数据,1900—2000年,中国仅占世界GDP的4%左右,而改革开放极大提高了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发展速度;2018—2020年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在世界GDP中的占比突飞猛进到17%。所以说,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它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