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橘黄色的浪潮: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研究
- 王凯
- 7259字
- 2025-04-28 13:09:44
二 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以印度和欧美国家为主,中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仍较为缺乏。本书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从印度、欧美国家和中国学界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分析既有研究已解决的问题和主要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一)印度国内的研究现状
印度国内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印度大学、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媒体人员的研究文献,该类研究主要从印度国内政治、政党政治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等角度切入,使用的资料数据和经验案例较为扎实丰富,具有较高的学理价值,对本书具有较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另一类是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成员的研究文献,该类研究的优势是掌握了大量的内部资料信息,包括非正式的谈话、会议记录等第一手资料,资料内容十分丰富。尽管该类研究带有一定的主观立场,但对于深入了解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决策过程等具有较大的帮助。
印度国内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早期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组织的出版物,宣传色彩较为浓厚。[4]另一类则是左翼政党等批判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文献资料,通常将其指控为教派主义和法西斯组织。[5]上述文献主要介绍了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意识形态、组织运行、宣传方式和资金来源等内容。然而,整体上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专门学术性研究十分有限。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印度学界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戈亚尔出版专著《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阐述了该组织的成立背景、最高领袖、组织发展、参与政治过程以及制造教派冲突事件等内容,该书是印度国内首部系统介绍和研究国民志愿服务团的著作,奠定了相关研究的早期基础。[6]
进入20世纪80年代,印度国内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重要转变,印度教民族主义开始迅速复兴。1984年,团家族成员组织世界印度教大会发起罗摩出生地运动,印度人民党依靠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的动员支持迅速崛起。以1992年阿约迪亚事件为标志,国民志愿服务团在印度社会政治发展中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烙印。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印度人民党的迅速崛起和执政,印度国内集中出现了较多关于印度人民党和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文献,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帕萨·戈士和巴姆博里。[7]两位学者均强调了国民志愿服务团和世界印度教大会在印度人民党发展崛起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重点分析了印度教特性意识形态对印度人民党政治议程和决策的影响。然而,上述研究的重点是分析20世纪80—90年代印度人民党的崛起过程,阐述了国民志愿服务团对印度人民党的竞选动员支持,但没有对国民志愿服务团以及与印度人民党的关系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2000年,努拉尼出版专著《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印度人民党:分工与合作》,该书重点关注印度人民党与国民志愿服务团及团家族的关系,指出印度人民党与国民志愿服务团形成了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8]努拉尼从国民志愿服务团与印度人民党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对于理解团家族的内部协调提供了有益的思路。2002年,普拉雷·卡努戈出版专著《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政治密谋:从海德格瓦到苏达山》。[9]卡努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产生和发展、组织运行和意识形态进行系统性梳理,同时,重点分析了1925年成立至20世纪末,国民志愿服务团如何参与印度政治过程并争取政治权力。他指出,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最终目标不是获得政治权力,而是重建由印度教统治的印度教国家。卡努戈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参与和影响印度政治过程的研究视角,对后续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性。2006年,莎苏尔·伊斯拉姆出版专著《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宗教维度:针对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10]该书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产生和发展、意识形态和政治参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2014年莫迪和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印度国内再次集中出现了较多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印度人民党的研究文献。2014年,金舒克·纳格发表专著《橘黄色的潮流:印度人民党的崛起》,该书分析了国民志愿服务团对印度人民党崛起和执政的重要作用,标志着印度媒体界对国民志愿服务团关注和研究的提升。[11]2017年,苏切特拉·库尔卡尼发表专著《国民志愿服务团与印度人民党的共生关系:在文化与政治的风口浪尖》。[12]库尔卡尼认为,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印度人民党形成了一种在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共生关系,尤其是2014年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这种共生关系更加明显。二者的关系从最初国民志愿服务团对印度人民党的控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分歧与磨合,最终过渡到了共生关系的新阶段。库尔卡尼的研究对分析当前国民志愿服务团与印度人民党、莫迪政府的政策协调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萨巴·纳克维出版《橘黄色的阴影:从瓦杰帕伊到莫迪》一书,[13]将印度人民党的两次执政时期进行了比较分析。她指出,瓦杰帕伊和莫迪政府时期,国民志愿服务团对印度人民党和政府的影响不同,瓦杰帕伊尝试与国民志愿服务团保持距离,放弃有争议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议题,二者存在分歧矛盾。而莫迪政府时期二者关系较为融洽,国民志愿服务团能够更多地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不断推进印度教民族主义议题,与印度人民党的关系也更加公开化。将瓦杰帕伊和莫迪政府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认识国民志愿服务团与印度人民党关系的变化以及对政府决策的不同影响。2019年,努拉尼出版专著《国民志愿服务团:印度之毒》,[14]系统梳理了国民志愿服务团自1925年成立至莫迪执政的发展过程。努拉尼以印度政治发展的重要节点为线索,系统分析了国民志愿服务团对印度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他指出,尽管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政治影响力十分可观,但对印度民主制度也造成了巨大破坏。2020年,迪尼斯·纳拉亚南出版《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与深层国家的形成》一书,[15]纳拉亚南将国民志愿服务团视为印度的“深层国家”,体现了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对当代印度社会政治发展的深刻影响。
此外,笔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志愿服务团成员的代表性研究进行简要回顾。1998年,帕萨·巴纳吉出版《野兽的腹中之物——印度的印度教极端主义势力:国民志愿服务团与印度人民党》一书,[16]对于了解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团家族等有着较大的帮助。[17]2011年,桑吉夫·科尔卡出版《国民志愿服务团的迷失岁月》一书,[18]该书指出国民志愿服务团在不同最高领袖领导时期,对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程度不同,格尔瓦卡时期强调与政治事务保持距离,德奥拉斯时期则转向政治激进主义。该书对了解国民志愿服务团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2014年以来,随着国民志愿服务团政治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的提升,该组织成员也出版了较多的研究文献,对进一步了解国民志愿服务团的背景知识和内部运行提供了较大帮助。[19]
综上,印度国内学界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文献整体数量较多,类型也比较丰富多样,为本书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文献资料。然而,有一定比例的文献仅仅停留在组织介绍和事件梳理,尤其是国民志愿服务团成员的研究文献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立场,宣传色彩较浓,客观理性的学理分析不足。另外,印度学界研究的重点往往是印度人民党而不是国民志愿服务团,而且多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和2014年以来两个主要时期。总体而言,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的系统专门研究以及与印度人民党互动关系的研究并不充分。
(二)欧美学界的研究现状
欧美学界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专门研究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美国太平洋国际学会学者杰恩·科伦出版《印度政治中的激进印度教: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20]该书介绍了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沙卡、志愿者、政策制定和资金运行等基本情况,开创了欧美学界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研究的先河。1972年,美国学者沃尔特·安德森在印度《经济与政治周刊》连续发表4篇文章,分别聚焦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产生发展、国民志愿服务团与印度教大斋会的关系、甘地遇刺与国民志愿服务团被禁、人民同盟的产生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作用四个主题,标志着美国学界逐渐重视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21]1987年,安德森和印度学者什里达尔·达姆莱合作出版了专著《橘黄色的兄弟情义: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印度教复兴主义》,[22]系统介绍了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产生和发展,意识形态和组织运行,团家族的形成以及国民志愿服务团参与政治的过程。该书奠定了欧美学界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研究的早期基础,是目前相关研究引用率较高的著作之一。安德森于20世纪60—70年代在印度进行田野调查,长期专注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其间对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的负责人和成员进行了大量的深度访谈。安德森的合作研究者达姆莱是国民志愿服务团美国分支组织的成员,因此能够提供较多接触内部成员和信息的机会。由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组织活动相对隐蔽,较少对外公开,深度访谈能够获得较多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安德森研究的突出优势和贡献。
20世纪90年代,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复兴和印度人民党的迅速崛起,欧美学界开始重点关注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以及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的发展,并集中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南亚研究学者克里斯托夫·杰弗雷洛的专著《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与印度政治:从1925到1990s》,该书于1993年以法文出版,此后又出版英文版。[23]杰弗雷洛将20世纪20—90年代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阶段重点分析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的身份构建、宣传和动员策略,同时,结合作者在中央邦地区田野调查进行案例分析。杰弗雷洛的研究跨度从1925年国民志愿服务团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的政治崛起,对国民志愿服务团参与和影响印度政治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资料十分翔实,是国民志愿服务团研究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来源。此外,1996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者彼得·维尔出版专著《宗教民族主义: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24]他特别强调采用人类学视角对宗教运动进行研究,从话语和实践层面重点分析了国民志愿服务团和世界印度教大会发起的罗摩出生地运动,并具体阐述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身份建构过程。199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托马斯·汉森和杰弗雷洛合作编著《印度人民党与印度的政治强制力》,[25]阐述了印度人民党政治崛起的过程以及对印度政治的影响。1999年,汉森出版专著《橘黄色的浪潮:现代印度的民主与印度教民族主义》,[26]该书分析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的组织运行与动员方式。同时,重点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复兴和印度人民党的崛起,并论述了对印度民主进程的影响。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主要基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视角,随着印度人民党的迅速崛起以及国民志愿服务团政治影响力的提升,相应也出现了一个学术研究上的高潮。彼得·维尔和托马斯·汉森的研究基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体现了印度国内政治研究从政党政治和选举分析视角向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的扩展。鉴于印度社会政治结构以及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的特殊性,政治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杰弗雷洛为代表的学者出版了一系列编著,对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进行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研究。例如,《团家族概况》汇集了对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各领域分支组织的针对性研究,包括印度人民党、世界印度教大会、印度青年民兵、印度工人联合会、民族觉醒论坛、印度妇女服务委员会、部落福利中心、印度维迪亚组织和海外分支组织,基本涵盖了团家族的主要分支组织。[27]《印度教民族主义概况》一书主要介绍了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的起源以及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产生发展。[28]同时,该书还收集了主要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著述,包括关于克什米尔特殊自治地位、改宗问题、“圣牛保护”、罗摩出生地等印度教民族主义议题的讲话、决议和竞选宣言等资料。杰弗雷洛的专著《印度的宗教、种姓与政治》重点关注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80—90年代印度政治的变化,即世俗主义的式微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复兴,基于宗教、种姓和政治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团家族在印度社会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29]
2014年以来,随着莫迪和印度人民党的执政,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开始更多地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印度的社会政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2018年,安德森和达姆莱合作出版了《国民志愿服务团内幕》,继1987年之后时隔30年再次推出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专著。[30]该书主要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的发展变化,结合多个印度教民族主义议题的案例,具体分析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的协调过程以及如何影响政府的决策。安德森认为,团家族庞大组织网络分属不同社会领域,不同组织和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但是,国民志愿服务团能够在分支组织自主性和团家族内部协调统一之间实现平衡。安德森的研究延续了进行大量深度访谈的传统,该书也提供了较多最新的内部资料信息。另外,2019年,查特吉、杰弗雷洛和汉森合作出版编著《多数主义国家:印度教民族主义如何改变印度?》,该书分析了印度教特性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印度政府部门和组织,并对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政策施加影响,同时还指出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正在深刻改变当代印度社会政治。[31]
综上,以安德森和杰弗雷洛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国民志愿服务团、团家族以及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为本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同时,综合政治学和人类学的跨学科、多元的研究视角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多启发。然而,现有研究少有采用社会学的视角,没有从社会运动的理论视角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进行系统性研究,也为本书研究预留了一定的探索空间。
(三)中国国内的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国内早期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专门研究文献十分有限。根据笔者掌握的研究资料,国内最早的研究始于1994年,江亦丽发表《橘黄旗下的联盟——印度教教派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剖析》一文,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产生发展、指导思想、组织结构及团家族进行介绍。[32]1999年,刘静发表《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一文,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产生发展、政策主张和和组织结构进行了介绍。[33]上述两篇论文是20世纪90年代国内为数不多的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介绍性研究,是国内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专门研究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国内社会政治环境发生重要变化,印度教民族主义迅速复兴。随着印度人民党的迅速崛起和执政,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印度人民党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发展,并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文献。[34]相关文献主要聚焦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及影响,印度人民党的发展历史、崛起原因、选举表现和意识形态等内容,标志着国内对印度政治和政党研究重心开始从国大党转向印度人民党。上述文献指出了国民志愿服务团与印度人民党的组织和意识形态联系,但仍以印度人民党为主要研究对象。尽管在研究中对国民志愿服务团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展开进一步的专门研究。不过相关文献引起了国内学界对印度人民党意识形态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关注。
2014年,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以绝对多数赢得大选并成功执政。印度人民党的执政离不开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的动员支持,作为政治交换,莫迪政府任命了大量国民志愿服务团背景的人员担任政府要职和教育文化机构的负责人,国民志愿服务团开始更多地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对印度社会政治发展和外交政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时期国内学界出现了较多关于印度人民党的研究文献,[35]主要关注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团家族对印度人民党崛起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印度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至此,国民志愿服务团对印度人民党、莫迪政府和印度内政外交的深刻影响已成为国内学界基本共识。2019年,莫迪领导印度人民党以绝对多数实现连任。印度人民党高票连任是印度国内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现象,国内学界也集中出现了较多关于印度人民党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研究文献。[36]该时期文献的特点是国民志愿服务团的重要性和关注程度迅速提升,逐渐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两部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编著,分别是《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研究》和《印度社会政治发展与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37]标志着国内学界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系统专门研究的正式开始。两部编著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发展历史、组织结构和重要的团家族成员组织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介绍,成为国内学界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然而,上述文献以介绍性研究为主,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如何影响印度社会政治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随着国内相关研究的推进,国民志愿服务团与印度人民党的互动关系逐渐成为相关研究的新视角。例如,曾祥裕等从二者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了二者的选举、组织、人事、政策协调以选举和政策分歧。[38]另外,国内学界也出现了从社会运动理论视角针对印度人民党和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例如,刘思明从社会运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圣牛保护”运动、罗摩出生地运动的宗教动员对印度人民党崛起的重要作用。[39]王凯基于社会运动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国民志愿服务团对莫迪政府决策以及对印度人民党行动逻辑的影响机制。[40]上述文献为本书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思路启发。
(四)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是伴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复兴和印度人民党崛起的过程不断展开的。总体而言,印度国内和欧美研究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为本书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资料来源。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采取政党政治、印度教民族主义等政治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并没有从社会运动理论视角进行的系统研究。另外,中国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人民党和印度教民族主义,从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开始出现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专门研究。然而,相关研究以关于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介绍性研究为主,同时,主要关注国民志愿服务团对印度人民党崛起和执政的推动作用。针对国民志愿服务团如何参与并影响印度社会政治发展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系统性研究。鉴于此,从社会运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国民志愿服务团参与并影响印度社会政治发展的过程进行系统性研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方向,对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研究文献也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