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春雷

一九八五年元旦的清晨,程卫东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下意识摸向身旁,被窝已经凉了——姜晓兰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熬粥。窗外还黑沉沉的,只有零星的鞭炮声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东哥!快开门!“张建军的声音里带着罕见的激动。

程卫东披上棉袄,拉开门栓。寒风卷着雪粒子扑面而来,张建军站在门口,头顶和肩膀都积了层薄雪,手里挥舞着一张报纸,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急促地翻腾。

“上报纸了!咱们厂上《人民日报》了!“

程卫东一把抓过报纸。在第二版右下角,一篇题为《小农机解决大问题》的报道里,赫然写着“青山县槐香农具厂生产的脱粒机以安全高效受到农民欢迎“。虽然只有短短三行字,但那个铅印的厂名让他手指微微发抖。

“我这就去告诉晓兰!“程卫东转身就要往厨房跑,却被张建军拦住。

“还有更重要的,“张建军从怀里掏出一个牛皮纸信封,“省农业局刚派人送来的。“

信封里是一份红头文件:《关于扶持乡镇农机企业的通知》,附件名单上“槐香农具厂“排在第三位。程卫东盯着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突然觉得腿有些发软——这意味着低息贷款、原料配额和技术支持,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政策红利。

厨房门“吱呀“一声开了。姜晓兰端着热气腾腾的粥锅走出来,宽松的棉衣遮不住微微隆起的小腹。她看见两人站在门口的样子,眉头一皱:“大冷天的,都进来!“

当程卫东把报纸和文件摊在饭桌上时,姜晓兰的勺子“当啷“掉进了锅里。小程槐被声响惊醒,揉着眼睛从里屋出来,看见父母和张叔叔都红着眼圈盯着张纸,困惑地拽了拽母亲的衣角。

“妈,咋啦?“

姜晓兰一把抱起儿子,在他冻得通红的小脸上亲了一口:“你爸的厂子要出息了!“

这个元旦的早饭吃得像过年。程卫东破天荒地去小卖部买了瓶水果罐头,张建军则贡献出珍藏的大前门香烟——虽然姜晓兰怀孕闻不得烟味,他们还是象征性地点了一支,三个人轮着抽了一口,呛得直咳嗽。

饭后,程卫东和张建军冒雪赶往厂房——说是厂房,其实就是租来的两间旧仓库加个院子。工人们都放假了,空荡荡的车间里,十几台半成品脱粒机整齐排列,覆盖着防尘布。程卫东掀开最近的一台,手指抚过冰冷的金属外壳。三个月前,这里还只是个修理铺;而现在,他们即将成为政府扶持的乡镇企业。

“东哥,“张建军突然压低声音,“有件事得跟你说。“

他领着程卫东来到最里面的工具间,从工作台下拖出个木箱。打开后,里面是一沓发黄的图纸和几个形状奇特的金属部件。

“这是......“

“我在农场时偷偷画的。“张建军的声音有些发抖,“苏联K-7型联合收割机的改良方案。“

程卫东倒吸一口冷气。他当然知道K-7——那是五十年代苏联援助的大型农机,早就停产了。但眼前这些图纸上的修改方案,竟然将那个庞然大物缩小到适合包产到户的小型农场使用!

“你......“程卫东的嗓子发干,“怎么不早拿出来?“

张建军苦笑:“怕连累你们。这些东西......来路不正。“他指着右脸的伤疤,“这就是当初偷图纸时留下的。“

屋外传来脚步声。姜晓兰裹着厚厚的围巾站在门口,鼻尖冻得通红:“就知道你们在这儿!省里来电话了!“

电话是王处长亲自打来的。省里决定组织考察团,正月初十来厂里实地调研,如果条件达标,将首批提供五万元无息贷款。

挂掉电话,三个人面面相觑。五万元!相当于他们现在全年产值的两倍!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按照现在的厂房条件,根本达不到接待考察团的标准。

“得扩建。“程卫东咬着嘴唇盘算,“至少再加两间厂房,还得修整院墙......“

“钱呢?“姜晓兰问到了关键。

一阵沉默。虽然最近订单不断,但资金都压在原材料和工人工资上,账户里剩下的不到两千块。

“我回趟青山村。“程卫东突然说。

雪后的山路格外难走。程卫东蹬着三轮车,姜晓兰坐在后斗,怀里抱着小程槐。孩子被裹成个棉球,只露出两只好奇的眼睛。路边的白杨树上积着雪,偶尔有碎屑飘落,钻进衣领化成刺骨的冰凉。

程家门口的老槐树挂满了冰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程母早得了信儿,炖好了姜汤等着。听完儿子的来意,老太太颤巍巍地从炕柜里取出个蓝布包。

“这是你爹的抚恤金,我一直没动。“她把布包塞进程卫东手里,“两千四百块,够不?“

程卫东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娘,这不行!“

“咋不行?“程母瞪起眼睛,“你爹要是知道这钱能帮你们建厂子,九泉下也高兴!“

姜晓兰轻轻按住丈夫的手:“先拿着,算咱们借的。“

正说着,院门被推开。赵队长带着几个村民走了进来,棉鞋上沾满泥雪。

“东子,听说你要扩大厂子?“老队长开门见山,“还差多少?“

没等程卫东回答,李婶就从怀里掏出个手绢包:“我这儿有五百,闺女出嫁的彩礼钱,先紧着你用。“

“我出三百!“老马师傅拍出三张百元大钞,“就当入股了!“

“我二百......“

“我一百五......“

不到半小时,炕桌上堆起了小山似的钞票。程卫东的视线模糊了——这些皱巴巴的纸币,有的还带着粮票的痕迹,分明是乡亲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姜晓兰找来纸笔,认真记下每一笔借款。轮到记最后一位时,院外突然传来汽车喇叭声。一辆绿色吉普车停在门口,车门打开,走下来的竟是姜志国!

屋里瞬间安静了。程卫东下意识站直身体,姜晓兰则紧张地护住小腹——她还没告诉父母自己又怀孕的事。

姜志国扫视一圈,目光最终落在炕桌的钱堆上。他什么也没说,从公文包里取出个信封放在最上面。

“五千。“他简短地宣布,“算我入股。“

所有人都惊呆了。程卫东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姜晓兰的眼泪夺眶而出:“爸......“

“别误会。“姜志国硬邦邦地说,“我是看中这个项目的前景。“他转向程卫东,“明天带着你的技术资料来省城一趟,农机所有几个老专家想见你。“

说完,他转身就走,却在门口停住脚步:“晓兰,你妈给你织了件毛衣,在车上。“

正月初八,扩建工程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新厂房的地基已经打好,十几个村民自发来帮忙砌墙。程卫东和张建军亲自上阵,手掌磨出了血泡。姜晓兰挺着肚子张罗伙食,小程槐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后面,给工人们发花生糖果。

傍晚收工时,程卫东发现张建军独自蹲在角落,对着几张图纸发呆。

“怎么了?“他走过去问。

张建军抬起头,眼里布满血丝:“东哥,我越想越不对劲。省里的专家要是问起技术来源......“

程卫东明白他的顾虑。那些苏联技术虽然改良过,但来路确实成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知识产权还是个敏感话题。

“别担心。“他拍拍张建军的肩,“咱们的脱粒机七成是自己研发的,剩下的......“他压低声音,“就说是参考了农机手册上的公开资料。“

正月初十,考察团如约而至。五辆轿车浩浩荡荡开进村子,引来全村的围观。王处长亲自带队,同行的不仅有农业局干部,还有省报的记者和两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据说是东欧来的农机专家。

程卫东穿着姜晓兰连夜熨好的中山装,手心全是汗。当介绍到那两位外宾时,他的心脏几乎停跳——其中一位竟是苏联专家!

“这位是沃罗宁同志,“翻译介绍道,“专程来考察中国的小型农机......“

程卫东感觉张建军在身后剧烈地颤抖起来。他悄悄捏了捏对方的手腕,示意他冷静。

考察进行得很顺利。沃罗宁对改良后的脱粒机表现出极大兴趣,通过翻译问了许多技术细节。程卫东对答如流,张建军则一直低着头操作机器,避免与苏联人对视。

“这个安全装置很有创意。“沃罗宁通过翻译说,“比我们国内的类似产品更简洁实用。“

程卫东刚要谦虚几句,突然听见“咣当“一声——张建军失手掉了个扳手。沃罗宁循声望去,目光在张建军脸上的伤疤停留了片刻,眉头微微皱起。

程卫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沃罗宁只是点点头,继续转向下一个展位。

考察结束后的座谈会上,王处长当场宣布槐香农具厂通过审核,五万元贷款下周就能到账。更令人惊喜的是,省农机所提出技术合作意向,愿意派两名技术员常驻指导。

回程的车上,张建军一直沉默不语。直到进了县城,他才哑着嗓子说:“东哥,那人认出我了。“

“什么?“

“沃罗宁......“张建军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他就是当年在农场教我的专家。“

程卫东猛地踩下刹车:“那他为什么......“

“装作不认识?“张建军苦笑,“也许是不想惹麻烦,也许......“他摸了摸脸上的疤,“觉得对不起我吧。“

当晚,程卫东把这件事告诉了姜晓兰。两人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偶尔响起的鞭炮声,久久不能入睡。

“建军说想走,“程卫东低声道,“怕连累我们。“

姜晓兰翻过身,在黑暗中摸索丈夫的脸:“不能让他走。现在厂子刚有起色,技术全靠他......“

“我知道。“程卫东握住妻子的手,“可万一......“

“没有万一。“姜晓兰的声音异常坚定,“明天我去找沃罗宁谈谈。“

“你?“程卫东惊讶地撑起身子,“你怎么谈?又不会俄语......“

“我会英语啊。“姜晓兰笑了,“大学时二外学的。再说了......“她轻轻抚摸隆起的腹部,“母亲保护家庭的本能,是不需要翻译的。“

窗外,新年的第一轮月亮升起来了,清冷的月光透过玻璃,在床前的地板上投下一方银白。远处传来隐约的雷声——今年的春雷,来得格外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