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绽放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清晨,程卫东在地区农机展销会现场被冻醒了。他蜷缩在展位旁的长椅上,身上盖着几张报纸。九月的夜风从展馆铁门的缝隙钻进来,吹得他脚上的旧皮鞋像两块冰。

“东哥,喝口热水。“张建军递来一个掉了漆的军用水壶,右手上的夹板已经拆了,但动作仍不太灵便。

程卫东搓了把脸,接过水壶。温水流过喉咙时,他看见自己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缓缓上升。展馆里陆续亮起灯,远处传来工作人员推着板车“吱呀吱呀“的声音。

“几点了?“程卫东问。

“刚过五点。“张建军从兜里掏出半个冷馒头,“吃点东西吧,一会儿该忙了。“

程卫东摇摇头,起身走向他们的展位。三台脱粒机整齐排列,擦得锃亮的外壳上贴着“槐香农具厂“的标签。这是他熬了七个通宵改良的第二代产品,重量减轻了十二公斤,效率却提高了百分之四十。

“标价牌再检查一遍。“程卫东蹲下来调试机器,“昨天那个省农科院的专家说今天要带人来看。“

张建军突然压低声音:“东哥,真要按这个价卖?比国营厂的还低两成...“

“咱们成本低。“程卫东头也不抬,“再说,第一炮必须打响。“

实际上,他昨晚算账到凌晨——如果今天卖不出十五台,回去连买原材料的钱都不够。姜晓兰当镯子的五十块,加上岳父寄来的两百,全砸在这次展销会上了。

“程卫东同志在吗?“一个穿灰中山装的男人站在展位前。

程卫东慌忙站起来,差点碰倒身后的易拉宝:“我是!“

“我是地区日报的记者。“来人掏出证件,“听说你们的产品解决了脱粒机卡伤手的难题?能详细介绍下吗?“

程卫东刚要开口,展馆广播突然响起:“请各参展单位注意,开幕式提前到七点半,请尽快完成布展...“

等采访结束,已经六点四十了。程卫东这才发现手心全是汗,在记者递来的笔记本上按出个湿漉漉的指印。

“东哥!“张建军小跑过来,“门口来了一大帮人,说是青山村的!“

程卫东抬头望去,只见李婶打头,十几个乡亲浩浩荡荡走进来,姜晓兰抱着小程槐走在最后。她穿着那件浅蓝色的确良衬衫——程卫东知道这是她最体面的衣服,怀孕两个月的肚子还不明显,但走路时已经下意识地护着小腹。

“你们怎么...“程卫东嗓子发紧。

“凌晨三点就出发了!“李婶大声说,“坐的公社拖拉机,颠得我这把老骨头都要散了!“

姜晓兰走到展位前,把小程槐塞进程卫东怀里:“儿子非要来看爸爸的'大铁牛'。“孩子在他怀里扭动,小手好奇地摸着他胡子拉碴的下巴。

“怎么不提前说一声?“程卫东低声问。

姜晓兰从布兜里掏出个铝饭盒:“怕你紧张得吃不下饭。“打开盖子,里面是六个焦黄的韭菜盒子,还冒着热气。

开幕式后,人流如潮水般涌入展馆。程卫东的展位前很快围满了人——多半是被青山村的乡亲们夸张的演示吸引来的。

“看看这效果!“李婶抓起一把刚脱粒的麦子扬起来,“一粒不碎!我家的老机器该进废铁站了!“

姜晓兰则负责接待那些带着技术问题的参观者。她站在机器旁,用教师特有的清晰语调解释安全装置的工作原理,不时引用来宾听得频频点头。

中午时分,一个意外来客让程卫东差点打翻水杯——省农机研究所的刘工程师带着几个穿干部服的人走了过来。

“小程同志,我们又见面了。“刘工程师笑呵呵地说,“这位是省农业局的王处长,专门来看你的发明。“

王处长五十出头,梳着一丝不苟的背头。他没急着看机器,反而上下打量着程卫东:“听说你是知青返城?没上过大学?“

“是...是的。“程卫东后背渗出冷汗。

“可惜了。“王处长摇摇头,突然话锋一转,“不过你这机器设计得很妙啊!安全装置的想法哪来的?“

程卫东下意识摸了摸右手上的伤疤:“我...我以前被机器伤过,就想...“

“实践出真知!“王处长拍拍他肩膀,转身对随行人员说,“记下来,这种惠农设计应该重点推广。“

下午三点,程卫东已经签了二十三份订单。张建军的右手又肿了起来——握了太多手,但他笑得比谁都开心。

“东哥!“他突然拽过程卫东,指着入口处,“那是...姜老师父母?“

程卫东顺着望去,血液瞬间凝固——姜志国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扶着妻子站在展馆门口,正四下张望。姜晓兰显然也看见了,手里的登记本“啪“地掉在地上。

“你...你请的?“程卫东声音发颤。

姜晓兰摇头,脸色发白:“我没敢告诉他们...“

没等他们反应,姜志国已经发现了女儿,大步走过来。程卫东下意识站直身体,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爸,妈...“姜晓兰的声音细如蚊蚋。

姜志国没理会女儿,径直走到脱粒机前,弯腰检查起来。漫长的几分钟后,他直起身,从公文包里取出个信封递给程卫东。

“这是...“

“省农机厂的聘书。“姜志国声音很冷,“技术副科长,月薪九十八块。“

程卫东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这...我不明白...“

“拿着!“姜志国突然提高音量,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有了正式工作,晓兰就不用辞职了!“

空气仿佛凝固了。程卫东看见岳父花白的鬓角在轻微颤抖,岳母悄悄拽着丈夫的衣角。姜晓兰的嘴唇失去了血色,手指紧紧攥着衬衫下摆。

“爸...“她刚开口,就被程卫东拦住了。

“谢谢爸。“程卫东双手接过信封,声音出奇地平静,“但我不能接受。“

姜志国的脸涨红了:“你!“

“我现在有十二个工人要养活。“程卫东指向正在给顾客演示的张建军,“建军为改进机器熬了七个通宵;老马师傅退休了还来帮我们调试...“他的声音越来越稳,“还有青山村的乡亲们,一听说我们要来参展,连夜凑钱买了这些...“他指着展位旁一捆精心印刷的说明书。

姜志国愣住了。他环顾四周——李婶正卖力地向顾客夸赞机器;张建军虽然右手不便,但仍耐心解答技术问题;连小程槐都学着大人的样子,给参观者发传单。

“爸,“姜晓兰轻声说,“东子不是在单打独斗。“

姜志国长久地沉默着。突然,他伸手按下脱粒机的启动开关。机器发出均匀的轰鸣,麦粒如金雨般落下。老人弯腰抓起一把,在掌心慢慢碾开。

“损失率多少?“他问,语气缓和了些。

“百分之二点七。“程卫东立即回答。

姜志国点点头,突然转向女儿:“你决定了?“

姜晓兰挺直腰杆:“嗯。“

“罢了。“老人长叹一声,从内袋掏出个红布包,“给你留着的。“

姜晓兰打开布包,里面是她当初当掉的那只银镯子,在红布衬托下闪着柔和的光。

展销会最后一天,程卫东的订单数达到了四十七台。闭幕式上,王处长亲自给他们颁发了“技术创新奖“——一张奖状和五百元奖金。

“小程啊,“王处长握着他的手说,“省里明年要重点扶持乡镇企业,你们很有希望入选试点名单。“

回程的拖拉机上,程卫东紧紧搂着昏昏欲睡的妻子。李婶和其他乡亲坐在后斗,高声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张建军把奖状小心地卷起来,塞进装零件的铁皮箱里。

“东子,“姜晓兰突然说,“我给校长写了信,申请停薪留职。“

程卫东身体一僵:“可是你爸...“

“他今天临走时跟我说,“姜晓兰模仿着父亲的语气,“'那小子虽然倔,倒是个做实事的料'。“

程卫东喉结滚动了几下,最终只是更紧地抱住妻子。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投在路边的田野上,拉得很长很长。

小程槐突然从瞌睡中醒来,揉着眼睛问:“爸爸,我们发财了吗?“

全车人都笑了。程卫东亲了亲儿子沾着灰土的脸蛋:“不是发财,是起步。“

拖拉机转过一个弯,远处出现熟悉的县城轮廓。炊烟在夕阳中袅袅升起,像一条条柔软的丝带,系住归家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