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钱庄老板

吴广毅现在停留的沪海火车站是1908年建成的,在解放前叫沪海北站,俗称老北站。是沪宁、沪杭甬以及淞沪铁路的交汇处。

孙中山先生当年就是从这个老北站月台登上了火车,去楠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

有北火车站当然就一定有南火车站,在瞿溪路一带,不过已经被倪轰军的战火摧毁,只留下一条南车站路。

浙江北路天潼路口有一家天福牛肉面,今天要去那里吃早餐。

天福牛肉面的对面是一家五福馆,上次随团返沪,师父介绍就在五福馆吃了早餐。

但吴广毅发现,五福馆斜对面天福牛肉面门口的短队一直没断,这让他有点好奇。不用问,肯定有独到的美味,才引得那么多人宁愿排队也要品尝。

真的不虚此行,食不厌细啊!

光是招牌上的牛肉,还详细分有筋和无筋两种。他点的牛肉丝面,面条弹牙,浇头是牛肉丝和卷心菜丝,牛肉入口即化,卷心菜丝居然全是叶子,配料十足真的美味!

这块土地离吴广毅平时的活动区域太远,不熟悉。餐后还是问了几个戴红袖标的执勤人员,才准确地踏上去楠京西路的始发汽车。

吴广毅总觉得现在一切都是慢吞吞。交通慢,通讯无,想买点东西都没有。好吧,哪怕已经在此生活了好几年,他的思维还是后世的,和现在格格不入。

“福生无量天尊。”

吴广毅刚一敲门,就被久候的冯老板迎进了客堂间,分宾主落座。

客堂当中挂的是一幅东海日出图,那红艳艳的太阳就好像把整个客堂间照得更亮。

左右两边的墙壁上红木方格里挂着四幅杭州织锦:平湖秋月,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和雷峰夕照。

一套红木家具很整齐地排列在客堂里:上面是一张横几,紧靠横几是一张八仙桌,贴着左右两边墙壁各放着两张太师椅,两张太师椅之间都有一个茶几。

在东海日出图左侧墙边上,安了个红木材质的佛龛,里面供了一个新江和田出品的白玉观音菩萨。

佛龛里小紫铜香炉的香还有一根没烧完,飘散着轻轻的乳白色的烟,萦绕在观音菩萨的上面,室内飘荡着奇楠香的味道。

这个客堂的摆设有点说不出的不协调,甚至使人一看到就察觉出主人有点庸俗,就像许多东西是逐渐拼凑起来的,原先缺乏一个完整的计划。

但是从这个客堂间可以看出它的主人是很富有的。

吴广毅一进客堂间,就递上预先准备好的回信和一次性相片,以及没有冲印过的柯达胶卷。冯文广接过信件暂时放在了八仙桌旁的横几上面。

八仙桌上放了六碟凉菜,有荤有素地放在六寸的白瓷盘里,吴广毅看了一下,还好没有道士禁食的食材。

旁边放了一个紫砂茶壶和两个外砂内瓷的茶杯。

有不少出家的道士是禁酒的,冯文广也不知道吴广毅是否禁酒。怕犯忌,所以直接就上一壶武夷岩茶代酒解腻。

“来来来,这次贱内母女出行,多亏大毅道长护送,我先敬道长一杯。”冯文广举起杯,豪爽地说道。

“好说,这只是我分内的事情罢了,多谢冯老板,请。”吴广毅举着杯子,一口喝下温茶水。

“来道长,请动筷,东西简陋请见谅,随意用一点。”冯文广说了几句转向后面:“李妈,可以上热菜了。”

茶过三巡,菜过五味。

“冯老板是浙江人氏?”吴广毅放下筷子好奇地问。

“哦,大毅道长眼光不错,我是杭州人。”冯文广笑道:“沪海商界有很多江浙子弟。”

“我也是看到这四幅织锦才猜到的。”吴广毅用手指着墙上的织锦。

冯文广笑了笑,开口道:“大毅道长,这香江你也跑熟悉了,你看如果我们全家都去香江,做什么行业才能保持家族旺盛发展呢?”

吴广毅思考了片刻:“冯老板,你是第一个愿意让我们作法远距离传送,虽然只是走出了一小步,但是我们之间有缘分的。”

说着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茶:“如果是外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一定会说做生不如做熟,还是开你的钱庄最好。”

冯文广有点惊讶:“这句话有什么不对吗?”

“资本的本质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不是话不对,是你处的环境不对。

香江现在是因国人的底盘,因国人不一定会赚钱,但是他们见不得华人赚钱。看到华商长肥了就会动刀过大年。”

“开钱庄最怕什么,挤兑。外面风声一传,你的钱借贷在外,没人借钱给你周转,都等着你破产,上来啃你的身体。”

“别相信总督、银行家之类的外国佬,他们才是拿着刀叉吃最大块肥肉的家伙。老祖宗有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到时候你财在香江,身不由己啊。”

“哪,大毅道长,你觉得香江做哪行有前途呢?”

“现在香江的人口越来越多了,你也知道,这边的形势也不太好,肯定还会有更多人,赤手空拳地跑过去搏命。”

“土地是有限的,人来了就要住,开置业公司造房子肯定能赚钱。”

“金融就像赌博,就是空对空,一步走错万事休。香江有些土地的租期是999年,买下承租权岂不是子孙后代都享你的福了?”

“大毅道长,虽然我对造房子是外行,但我知道你肯定没有说透,一定还有关窍在里面。”

吴广毅看着冯文广笑了起来:“冯老板,我只是一家之言,我随口说,你随便听,现在你人都不在香江,说了什么又有什么用。”

“对了,现在不是还可以和香江通信嘛,你可以和香江那边的亲戚多聊聊,看看哪些行业可以加入。”吴广毅向着冯文广举了举杯。

国人都以为建国初期,国门关闭了,大陆和外面世界的一切联系都会中断,其实并不然。

因为人出不去了,中华内地与国外的通信联系变得尤为重要。香江出现了一家名为MORNING POST的外资邮局。

当时这家邮局公司的业务特色就是信件可以送达中华内地,也能从内地把信带出寄往世界各地。

如果说点阴暗面的话,这一定是和上面某些机构有关的,毕竟普通人没有海外关系。像剑蝶啦,特武啦,大资本家之类才会经常联系,也容易被盯上。

能得到有限的通信是好事,只是丢包率有点高,而且还不知道丢失在哪个环节。所以往往重要的事情会写两份同样的内容,分开些时日再次投递。

“好了,我是茶足饭饱,谢谢冯老板招待,该回家了。对了,这胶卷没冲洗过,你得先去照相馆冲洗,别自己拉开,否则就报废了啊。”

“大毅道长,稍等。”

冯文广走进后室,不多时拿出了两个沉甸甸的扁木盒:“一点小意思,见笑,见笑。”

“诶,怎么多出这么多?”吴广毅一看这盒子就知道数量不对。

他曾经和冯文广兑换过大黄鱼,这一盒子明显就是100两,两盒就是200两。

“大毅道长一路辛苦,又给了我打开了发展思路,一点心意,算是学费,应该的。”

“哎,那我就不客气了,贪财贪财,谢谢了。”

吴广毅看着冯文广这么上路,决定再给他看点手段,加强自己在他心里的印象。

笑着接过两盒黄鱼,往旁边茶几上的小包裹里面一放,刚看着小包裹里面突出盒子的外形,瞬间又瘪了下去。

冯文广距离包裹也就两米左右,眼看着广毅手刚松开包裹就瘪了,张口结舌地指着。“啊,怎么这样?”

“出门在外,一点小手段,东西已经送回家了。”说着打开小包裹,里面只有一件单衣道袍。

“走了,不送不送。”说着话,吴广毅潇潇洒洒地提着布包走出冯府。

“慢点,道长,慢点。”冯文广连忙叫住人,脸朝门外,大声叫道:“阿康,把车开出来,送大毅道长回家。”

“哎呀,那怎么好意思,多谢多谢。”吴广毅也不推辞,笑纳了冯文广的好意。

冯家后宅走出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身上穿着短袖大红丝绒的旗袍,两只雪白的胳臂完全露在外边。

左手的白金手表和右手无名指上的大钻石戒指,不时在门外折射进来的阳光下发出闪闪的亮光。

走上近前悄声问着冯文广:“老东西,你刚才拿了200两的大黄鱼出来,为什么不给小道士?”

冯文广翻着眼睛看他老婆:“你那个眼睛看到我没给他?”

“我看着小道士出门的,他浑身上下松松垮垮,哪里像有200两黄金的样子?”冯大夫人的声音都有点响了。

“人家小道长真的是有道之士,已经拿走了。”冯文广看着门口喃喃地说:“我们先看看信上怎么说的,你看照片,胶卷别碰,我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