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三年后再回首

01

仿佛一场漫长的噩梦。

苏珩迫切想知道,什么时候能真正,从这个噩梦中醒来。

三年前,她孤身一人,来到了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以为可以彻底逃离一直困扰自己的阴霾,修复过往的悲痛,循着蛛丝马迹,重启人生。三年后,她坐上驶往家方向的磁悬浮列车,复盘着过去经历的这一切。

修复了吗?好像并没有。

当人生仿佛遇见鬼打墙一般、再次陷入死循环时,她彻底破防。绝望过,平复过,妥协过。哭了无数次。数不清。在一段被设定好的代码里撞得头破血流。

彷佛中了诅咒,摆脱不了,但又不甘心就此沉沦。

梦想碎了一地,徒留悲恸;热情被浇灭,徒声茫然。原本设定的是,什么也没得到也没关系,起码有了积蓄,然而,无形之中,积蓄要么化作“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物质和精神开支,交换了美好回忆,以记忆的方式留在自己身边,要么转给父母,当作子女爱的心意的证明。

看着余额里的数字——200,以及信用卡赊欠的高铁票、加油费用,以及花呗账单——预支的兴趣爱好课程费,苏珩并不后悔,每一笔她都是必要的,心甘情愿。

没能在职场运用所学发光发热,实现当初文人的理想抱负,反而活成了反例,成为了平凡的绝大多数,也没能积攒足够多的储蓄,为今后离职提供底气,更没能做到潜龙勿用、厚积薄发,以待时机,她活成了四不像的怪物。

唯一的优点可能是,还保留着EGO——自我意识。

但,自我意识价值多少?

精神层面而言,自我意识是无价之宝,她赚了。

物质世界来看,成年人最不需要的就是自我意识,宝贵的反而是服从意识。因此,这3年,她完全就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失败者。

失败吗?她不甘承认。总觉得不该是这样,选择了这个人生剧本,不是为了来当loser的啊。

还是要奋斗。还是要去织造一个新梦想——不同于过去的那个,这个梦想应该更符合世俗观,少些不切实际的梦幻,多些现实功利的地气。她预感自己能达到这个世俗要求。毫无理由的觉得自己可以。

过往一切都是过程中的一环,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苏珩看向列车车窗外的蓝天白云:如果尝试过,发现不合适,那么放弃,也是一种能力。

要培养自己翻篇的能力。

失败就失败,起码努力过。

——————————————————————————————————

02

知耻而后勇。

时光荏苒,又是新的一周。

每个阶段重点不一样。为了省油费,苏珩调整了之前每天往返县城乡镇去上舞蹈课的计划。

如果说之前是垃圾时间,要找点事情kill time保持心情愉悦+调整身心迎接下个阶段,那么——

上个阶段整体效果其实还不赖。

娱乐可以,但不能致死。下一阶段,应该收心学习,提升自己,蓄势待发。

人生是趟有去无回的单程旅行,一直回头走不远。

就连商圈里的固定摊位都会因市场变化而不断优化商铺选址,那么个人为何不能为了更好的未来去调整对策?

如果过去一直在为“离开”这个目标做准备,那么“离开”这件事就应该是目的。

要多方位使劲。

苏珩最近看王阳明的《传习录》,书中关于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道义——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止而后有定。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她对人生又新添了一些比以往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凡事向内求、反求诸己。

所有痛苦不过是“既要又要”。这使她陷入痛苦泥沼,循环往复。

其实,要看到穷困通达、寿命长短都由上天注定,基因是先天条件,无力改变,渺小个人不必因他人先天优越心生自卑从而动摇修行之心。

袁了凡认为:后天努力也很重要。心态要好。

过去三年,不被人情世故牵绊,我行我素,遵循内心,肆意洒脱,想做就做,无问东西。

《暮色将尽》作者说,她一生都在小心翼翼避免需要她牺牲自我的事情。

可能压力来自婚姻、人际关系、职场,也可能来自自己的内心。事物无好坏,关键看心态。孤独背面是免去了无数鸡毛蒜皮与人际之间的拉扯、内耗。

随着时间流逝,接受了平淡如水的节奏。

取消舞蹈课频率有段时日。

某日,正当苏珩在房内为自己一身肥肉而叹息之时,收到了老师发来的私信,问她最近怎么不来上课?

她答:费用问题。

她也想去上课,但又害怕花费太多精力在舞蹈上,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可现实却是,自己宅在家根本做不到规律运动更别提独自抠细节练舞。充其量就是拉拉筋,这点运动量完全达不到以前爆汗的程度,纯属自我宽慰罢了。

舞蹈是希望。集合了自律、运动、出汗、快乐等的综合体,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自从取消每日舞蹈,停止跳舞,她失去了对明天的期待,没有其他东西替代,生活仿佛失去了希望。精神变得萎靡、颓废。而通过饮食作为多巴胺来源,这导致她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胖。

看书、刷题、动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