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

从特色小镇的基本概念出发,国内的特色小镇主要以资源整合型、产业集聚型、“互联网+”三种类型为主。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产业”“特色”是其建设的必备条件,特色的产业以及资源优势是打造小镇的前提。同时,文化环境、体制机制是特色小镇发展的软动力,是关系发展道路长远的重要因素,需要有具体化、特殊化的内容作为支撑。因此,我们可以从“产业、风貌、文化、机制”四个维度来总结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图1-2)。

图1-2 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

一、产业“特”

产业是小镇的核心。国家级特色小镇要求产业定位精准、特色鲜明。浙江模式要求特色小镇是“特而强”,而不是“大而全”。产业特色不是脱离现实,一味追求与众不同,而是要在现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人无我有,重点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科学化地做大做强。人有我特,即使是相同的产业,市场定位、细分领域、产销模式都是会产生差异化、形成特色化的环节,要在不同的条件下走出不同的道路。

二、文化“特”

文化是小镇的灵魂。特色小镇的文化具有更广泛的范围,不仅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还包括产业文化、社区文化等。特色小镇要注重对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这些文化内容本身丰富多彩,具有千种文化有千般风采的特点。小镇在定位、挖掘产业文化时要切合产业,从“特”字着手。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特色之魂,经过策划打造、推广宣传能为小镇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三、风貌“特”

风貌是小镇的名片。特色小镇讲究“精而美”、力求做到“一镇一风貌”。风貌是人们进入小镇的第一印象,切忌千篇一律,缺乏独特性。小镇建设要以生态和谐为准则,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小镇的建筑格局要以小镇文化和地域特色为依据,重点关注小镇的功能布局,最大限度地体现小镇的本地文化和地域特色。

四、体制机制“特”

体制机制是小镇的保障。建设特色小镇是一项长期的、资金需求巨大的、业态内容复杂的工程。依靠原有的政府主导模式难以实现,单纯依靠企业也很难进行。原则上,特色小镇体制机制的作用是为小镇的建设、运营把控方向,保驾护航。政府应引导并把控整体的发展方向,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企业作为建设及运营主体,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决定建设及运营的各个细节;特色小镇的当地居民要对小镇建设运营进行公共监督。根据不同地区小镇的情况,当地政府要在制度、管理模式上作出相应创新,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