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火箭极限射高【求追读!】

被陈鼎当宝贝一样捧着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数学工具书。

主编还是华罗庚,很有年头的绝版书了。

华老往书中收录了许多常见或冷门的积分表、导数表、级数展开、三角函数、几何图形参数表,以及特殊函数等。

除此外,还有他整理的一些复杂方程的优雅证明,和线性方程组的高斯消去法等。

可以说这是一本工程数学速查的‘新华词典’!

这本工具书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查公式、查定义,避免碎片化查找浪费时间。

毕竟没人能牢记所有的数学公式,几何、三角函数、微积分、线性代数、数论……这些领域每年都会有新公式被发现或证明,是永无止境的。

就连号称数学活词典的陶哲轩,也没法记住几百万条公式,遇到生僻的问题仍是要翻书、查资料的。

陈鼎手中这本《数学函数手册》,早已被他翻的烂熟于心,能确保第一时间翻到可用的函数,故而十分珍视。

换了新版书,他又得重新适应一遍,麻烦的很。

从这本皇皇巨著中,陈鼎很快翻到了计算极限射高的函数。

这个函数将奠定引雷火箭成功的基石!

他将公式誊抄到黑板上,很快绘出两个峰值,分别计算出火箭在点火之初和熄火之初,产生的两个轻微的加速度变化。

“极限射高的话,还能增加200米。也就是说五公斤的装药量,能让引雷火箭飞往1.2千米的雷暴云层,但要考虑横向风的干扰!”

陈鼎计算完成后,长舒一口气。

他将设计稿整理出来,兴冲冲的推开办公室门,下楼前往③号厂房航电部的地盘。

“引雷火箭的结构设计已经搞定了,大致就是这个构型。弹头位置用来安装惯性导航平台,最多不能超过三千克!”

“聂小茜,你觉得往这块10厘米宽的弹头内,安装三千克的惯性平台难度大不大?”

聂小茜闻言,将目光从电脑的代码中抽离,瞥了一眼说道:

“陈总,你这枚火箭,设计的好像加农炮榴弹啊?”

陈鼎不置可否,他确实参考了一下榴弹的气动设计,“你就说行不行?”

聂小茜捏着下巴道:“把平台微缩一下,也能装进去。不过引雷火箭这么响当当的名字,就造这么小吗,能不能再大气一点?”

“又不是造导弹,搞那么大做什么。而且引雷火箭属于一次性消耗品,成本越低越实惠,总之能把金属丝送上天就行。”

陈鼎有自己的一套说辞,随后扫了眼聂小茜身后的男生,“这不是咱们公司的人吧?”

男生赶紧自我介绍:“陈总,我叫欧阳靖,是豫大气象专业的。聂总喊我过来指导气象模型、还给开实习证明呢!”

“聂总……”

陈鼎看聂小茜的神情透着股吊诡。

聂小茜尴尬的搔搔头,“瞎叫的啦。”

陈鼎一笑而过,询问起欧阳靖:“这枚火箭的极限射高,大概是1.2千米,你觉得用来引雷的话,高度够不够?”

“1.2千米啊……”

欧阳靖抱着胳膊认真思考起来,“目前绝大部分产生雷暴的积雨云,底部高度都在1000米之内,所以1.2千米的引雷火箭完全可以进入云层中。”

“那还有极少部分的特殊情况?”

“是的,如果遇上强对流天气,或者在一些高原、山区,积雨云的底部高度能达到两千米,引雷火箭很难够到云层……”

陈鼎忙问道:“要想应对这种特殊情况,引雷火箭的射高还要翻一倍吗?”

“用不了一倍,再增加三百米即可!也就是极限射高达到1.5千米。”

聂小茜疑惑道:“可是还差五百米呀?”

欧阳靖胸有成竹的说:“这就涉及到电学理论了。当拖着金属丝的引雷火箭射向云层时,虽然实际抵达高度还差五百米,但快速上升的火箭会促使放电通道向上发展入云,最终构建出天地之间的强烈放电通道,雷一样能引下来。”

“什么什么,放电通道自动向上发展吗?”

聂小茜听得一头雾水,她是搞代码的,对电学知识不甚了解,只觉叹为观止。

陈鼎倒是明白了欧阳靖的意思,那就是1.5千米的极限射高,就能满足各种环境下的引雷了!

只需增加300米射高而已,稍微改良一下推进剂就能做到。

陈鼎又带着设计稿,去往④号车间-机械加工部的地盘。

远远地就听见车间里的聊天。

“说来真怪,明明每天加班加点忙活到半夜,为什么一点不觉得累呢?”

“我也是啊,而且我带的那个徒弟,之前干活拖拖拉拉,这几天居然格外听话,而且活儿也干得漂亮了!”

“隔壁结构设计部的老李,那个老油条,以前动不动就去厕所带薪拉屎,最近就跟便秘似的,不怎么去了啊?”

“哈哈哈……”

陈鼎不紧不慢的从门口走进来,蹲在风扇底下乘凉的工人们立即一哄而散了。

他心中暗想,这应该是‘遥遥领先系统’赋能的效果了。

所有员工创造力、抗压力、执行力、凝聚力提升了、摸鱼值下降了。

所以大家工作积极性才如此高!

随即朝鲁翔那边走去。

鲁翔正将模具拉出来的金属丝,做退火处理,一脸烟熏火燎。

“陈总来了?”

鲁翔将手里的活儿交给徒弟,迎了过来。

陈鼎笑着递了瓶水给他,“这段时间辛苦了,一千米的金属导丝不太好做吧?”

鲁翔抹把汗,摇摇头,“虽然麻烦了一点,但奇怪的很,这几天手感火热咧!”

陈鼎好奇:“手感火热?”

于是鲁翔乐呵呵的讲起这几天的情况。

“要想拉一千米的金属丝,还不能超过2千克,金属丝必须得细!我思来想去,打算用铜包钢绞线试试,算了一下直径要0.2毫米。”

“我就往拉丝机的模具打孔,这可是0.2毫米的孔!以前起码要花半小时,您猜我用了多久?”

陈鼎虽不擅加工,但也耳濡目染知道一些,“这得打螺纹孔吧?凭鲁主管的手艺,20分钟?”

“错,只花了15分钟,哈哈!”

鲁翔得意道:“这种0.2毫米的螺纹孔,切削角度差一丝都不行,而且钻头和模具都是不锈钢,用钢给钢打孔,这难度多高?稍不留神就会刀具打漂,整个模具都报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