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远渡扶桑

汉末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春,茫茫大海之上,一支百余艘大小船只组成的船队,艰难的航行于蓝天碧水之间。

这支船队成分颇杂,既有高大巍峨的楼船、艨艟,也有身段灵活的游艇、走舸,其间不乏民用舢板货船,所有的船只看上去都有些破败,明显饱经风雨。

船队正中,一艘高十余丈,长四五十余丈之三层楼船高挂袁字大旗,众星拱月之中,爵室之外,袁洋负手而立,望洋兴叹:“前途漫漫,路在何方?”

袁洋是个穿越者,二个多月前,他还是蓝星上一名资深海员,正随船队从扶桑返回大陆,谁知一场突如其来暴风雨,正在甲板上悠然垂钓的他,一头就掉到了海里…

再然后,醒来之后袁洋便穿越到了东汉末年,成了四世三公的袁绍嫡长孙,青州剌史袁谭同名十五岁幼子。

作为熟读网文上万部的老书虫,袁洋十分迅速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野心勃勃的想利用这个身份大展拳脚。

可还不等他展开手段,身边的老仆一句话,就让袁洋整个人都裂开了。

“公子,袁公被曹军围于南皮月余,管太守己召集援兵粮草,请公子即刻领兵救援!”

特么的,怎么偏偏是建安十年呢?

得知了这个时间点,袁洋差点没被气的再穿回去。

如果说时间再往前几年,哪怕是往前一年,袁洋也有许多办法改写袁氏败亡之路。

可现在偏偏已经是建安十年,此时袁尚败走幽州,袁谭被围南皮,曹操即将一统北方,九州之大,已无袁氏容身之地。

原主啥下场来着?

史书记载,曹操破南皮后,尽斩袁谭、郭图等人的妻小。

想到自己刚刚穿越,马上就要和袁家三兄弟一样,摸不着头脑,袁洋对袁家兄弟的愚蠢无能不由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也因此,面对老仆的催促,他真是一点行动的想法都没有。

废话,都特么被曹操围了月余了,马上就要城破家亡,他这时候上赶着过去,是生怕袁家不绝后是吧?

原主不清楚这些,十有八九是听了老仆的话,带着援兵千里送了人头,然后,袁谭一家就整整齐齐的去见了袁绍。

可不去又不行,一来袁谭是他爹,不去有违孝道,二来他现在所在的乐安,太守是袁谭死忠管统。

两年前,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袁谭进攻袁尚失败后,部下刘询在漯阴叛变起兵,各城纷纷响应,唯有时任东莱太守的管统弃妻儿不顾来相助袁谭。

袁谭死后,青州所有城池纷纷归降,也唯有乐安一城宁死不降。

有这位老顽固在,袁洋要是敢撂担子,他估计管统敢把他绑上马背,亲自压着千里送人头。

没办法,袁洋只得硬着头皮领着援军上路。

从乐安出发到南皮,路程接近500里,领着三千郡国兵,二千民夫,袁洋磨洋工,每天日行十五里,然后广派候骑刺探情报,等待“噩耗”传来。

十日后,果然传来南皮城破,袁谭、郭图身死的“噩耗”,于是袁洋大手一挥,日行四十余里,仅用三天就赶回乐安。

逃回乐安后,袁洋说服管统,动用府库,征集购买附近所有船只,最终,凑出了百余艘大小船只。

曹操破南皮后,自己率兵平定冀州,命张辽领兵攻取青州各大城池,一路所向披靡,直奔乐安而来。

袁洋早有准备,领着袁氏在乐安最后的数千部曲,以及他们的家人,登上船队,远渡海外。

凭借着熟悉东亚海域航线,以及紧急赶制出来的简易指南针,袁洋领着船队沿着渤海湾一路向东,穿过黄海、半岛海峡,一路直奔扶桑而去。

汉末的船只性能,虽然在同时期十分先进,近海航行手到擒来,袁洋也熟悉航线,但海上风高浪急,漂泊月余,还是折损了不少船只人手,可扶桑却迟迟不见踪影,船队人心思动,此时,袁洋也不禁生出急躁忐忑之心。

“主公,王别驾求见。”老仆袁忠上前禀报,袁洋点头示意他带人进来,没一会儿,一个面露苍白中年儒衫文士便上前行礼。

“拜见少主。”

“叔治,快快请起。”袁洋笑着扶起王脩,两人跪地而坐。

王脩,北海营陵人,袁谭手下青州别驾。

这位同样以忠贞闻名,公元203年,袁谭不敌袁尚战败逃往南皮,唯有王脩率领吏役百姓前往营救袁谭。

袁谭死后,王脩毅然决然的前往南皮为其收尸,曹操欣赏他的忠贞,便收为已用,日后官至九卿奉常,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袁洋领兵往回赶的时候,正好遇到从乐安往南皮赶去为袁谭收尸的王脩,便半强迫半恳求的把王脩连同他一家,一起拐上了船队。

“少主,吾等漂泊海上月余,粮草虽尚有五千余石,但淡水已即将消耗殆尽,再不靠岸补充,恐怕撑不过两日。”王脩开口就是个坏消息。

远洋航行,排除无可预测的天灾,迷失方向,最怕的就是坏血病和淡水缺乏。

前者,有袁洋以菽豆发出来的如意菜(豆芽)补充维生素,整船的人没有一人患上坏血病,

后者却是无可奈何,哪怕袁洋一路上想方设法冒险在半岛停靠了一次,补充了些许水源,又在其中灌入米酒以保腐败,可全船队袁氏部曲加家属共一万二千余人,还有三百多匹马,这么多人马饮用,再如何节约,也终究见了底。

没粮食,人还可以顶上七八日,没水,恐怕三天之内,全船人就要十去七八。

“叔治勿慌,吾已观察过航道,顶多再有一日,扶桑近在眼前。”袁洋充满自信的笑道。

将为兵胆,君为臣魄,袁洋的坚定感染到王脩,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年少继位的袁洋,见他面如冠玉、气宇轩昂、身高八尺、镇定自若,恍惚间,不由想起了当年“吾剑也未尝不利”的袁本初。

“少主,半月前,吾等本已登陆三韩之地,为何不就此立足,反而舍近求远,远渡扶桑?”

“叔治,先喝碗薑汤,能解昏吐之苦。”袁忠端了碗姜汤过来,袁洋亲自送到王脩案前。

“谢少主。”王脩正色接过,喝了一口热姜汤,脸上的苍白,多了一丝红润。

“叔治,敢问当今汉室天下局势,汝是如何看待?”袁洋目光灼灼望向王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