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医学院的走廊还沉浸在寂静中。
周晓之推开脑科学研究中心的玻璃门,发现程昱已经伏在显微镜前工作。晨光透过百叶窗,在他银白的鬓角镀上一层金边。
“程教授,您又通宵了?“她放下两杯咖啡,语气里带着责备,“上次胃出血的教训还不够?“
程昱抬头,眼角的纹路舒展开来:“有个发现。“他调出电脑图像,“看这个患者的fMRI,和你...和周教授记录的第三十七号病例几乎一致。“
屏幕上,丘脑区域的亮点如星辰闪烁。周晓之凑近观察,发丝垂落,带着淡淡的栀子花香——这个习惯性动作让程昱恍惚了一瞬。
“我们试试400Hz叠加《小星星》?“她脱口而出,随即愣住,“我...我怎么知道这个参数?“
程昱的钢笔在纸上洇出一片墨迹。他没有回答,只是轻轻按下播放键。熟悉的旋律在实验室回荡,两人不约而同看向角落的病床——那里空空如也,却仿佛永远留着一个人的温度。
---
周晓之的公寓里摊满了婚礼用品。
“请柬设计成这样行吗?“她举起一张烫金卡片,封面上是抽象化的脑电波图案,“林奶奶说太学术了...“
程昱正在调整领结,闻言轻笑:“你七十岁还坚持染黑发的闺蜜,没资格批评审美。“
梳妆台上摆着两张照片。左边是程昱和周小栀的高中毕业照,右边是上周拍的婚纱照——周晓之执意要穿复古款蓝色婚纱,和当年那件连衣裙一模一样。
“对了,“她突然翻出个老式怀表,“修表师傅说里面有东西。“
程昱接过怀表,指尖发颤。这是周小栀的遗物,秒针停了整整十年。当他撬开夹层,一片薄如蝉翼的纸条飘落:
“如果真有来世,我会在解剖室门口等你。——ZX“
窗外突然下起太阳雨。周晓之望着水雾中的彩虹,轻声说:“奇怪,突然好想喝幼儿园门口那家店的草莓奶茶。“
程昱猛地抬头——那家店早在四十年前就拆迁了。
---
婚礼前三天,研究中心接收了一位特殊患者。
“车祸导致脑干损伤,昏迷两周。“护士递上病历,“家属说患者听见《小星星》时,睫毛会颤动。“
程昱和周晓之对视一眼,同时冲向监护室。病床上是个十七岁少女,床头收音机正在播放儿歌专辑。
“准备声波刺激。“程昱的声音异常冷静,但手术帽边缘已被汗水浸湿,“频率调到...“
“398Hz。“周晓之突然打断他,“她需要比标准低2Hz的缓冲。“
这个调整毫无理论依据,但程昱立刻照做了。当改良后的声波与音乐同步播放时,监护仪上的波纹突然剧烈震荡。
在所有人震惊的目光中,少女睁开了眼睛。
“成功了...“年轻护士捂住嘴。而程昱看向周晓之,发现她泪流满面却带着笑——那分明是周小栀完成首例唤醒手术时的表情。
---
婚礼在医学院老礼堂举行。
当《婚礼进行曲》响起时,满座哗然——八十二岁的程昱挽着二十岁新娘的手走来,而宾客席第一排坐着位穿蓝色旗袍的老太太,膝上放着周小栀的遗像。
“我反对!“林小雨突然拄着拐杖站起来,银发乱颤,“程昱你个老混蛋!小栀走了才十年就...“
“林奶奶,“周晓之笑着打断她,“您右手抽屉第三格藏着的巧克力,是给每周三来查房的帅老头准备的吧?“
全场寂静。林小雨瞪大眼睛——这个习惯她只告诉过周小栀。
证婚人清了清嗓子:“程昱先生,您愿意...“
“我愿意。“程昱抢先回答,颤抖的手指将戒指戴在新娘手上,“无论是三十四年植物状态,还是五十年生死相隔...“
周晓之踮起脚尖吻他时,阳光穿透彩绘玻璃,在她雪白的头纱上投下斑斓光影。宾客们惊讶地发现,这一刻的光晕轮廓,酷似人脑丘脑区域的形状。
---
百年后的医学院校史馆,全息投影正在播放“植物人唤醒之父“程昱的访谈录像。
“...不是医学创造了奇迹,“画面里,白发苍苍的科学家摩挲着无名指的缝合线戒指,“是某个固执的人,用五十年教会了我什么叫不放弃。“
玻璃展柜里,并列陈列着三件物品:一枚氧化的银戒指,一本写满批注的《格氏解剖学》,还有封泛黄的信,上面写着:
致发现这封信的你:
请继续研究大脑深处的星光。
我们终将在神经突触的海洋里重逢。
——周小栀&周晓之
窗外,新一轮的太阳正照耀着医学院新生。他们奔跑的身影穿过梧桐树荫,像无数个未完待续的故事,永远鲜活,永远充满希望。
[全文终]
---
后记
有些约定超越时间,有些爱意穿透生死。
医学记录的是数据,但人类传承的是记忆。
只要还有人仰望星空,所有的离别都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