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林徽因传
- 桑妮
- 3780字
- 2025-05-21 12:06:23
尘世
一
1904年,杭州六官巷烟雨蒙蒙,古朴而宁静。青石铺就的长巷里,飘荡着古城特有的烟火气息。
这是一座闻风即可做梦的美妙小城。
这一年的6月10日,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婴于六官巷的诗书世家——林家出生。
她,就是林徽因。
此时的林家,当家的是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
她虽是个女婴,却给林家带来了无以言说的欢喜。因为她的母亲和父亲结婚八年有余,才有了她。
饱读诗书的林孝恂,更是喜上眉梢地吟诵着“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后为她取名“徽音”(后为避免与另一男作家相混,改为“徽因”)。

林徽因
“徽音”二字,诗意盈盈颇含深意:
“徽”,美也。
“徽音”,即美音,寓意贞静之性、贤德之行。
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曾任职于浙江海宁、石门等地。后来,他为了林家子侄辈的教育,毅然在杭州家中设立了家塾,并分东、西两斋(东斋讲授旧学,西斋讲授西学),请了国学大师林琴南主东斋讲授传统文化,新派名流林白水主西斋讲授西方文化,还请了外国人来教习外语。
因此,徽因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们,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在这个学风浓厚的家庭里,小徽因于耳濡目染中早早接触了国学诗文。
不过,徽因的启蒙教育却不是始于父亲,而是来自大姑母。这是因为,在徽因两岁的时候,父亲就东赴日本学习去了。
从五岁起,徽因就开始和表姐们一起受教于大姑母。
徽因甚是喜欢这样的日子,因为可以跟表姐们一起读书,也可以一起玩耍。最让她欢喜的,是来自大姑母的表扬。几个读书的姐妹中,她虽年纪最小,却最为灵秀聪慧,看似听讲漫不经心,每每背书却滔滔成诵,且口齿清晰。
有时不得不承认,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比如灵气逼人的徽因,再比如鸢尾一般孤高的张爱玲,她们的聪慧与才情,在很小的年纪就显露出来。
这样才华横溢的徽因,亦是美的,可谓倾城。
她遗传了林氏家族优秀的血统,亦遗传了祖母游氏典雅高贵、端庄贤淑的气质。
林家是名门望族,历史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经年岁月里,林氏家族在朝代的更迭中渐渐式微,但是,一如张爱玲家族的煊赫旧家声,名门望族的底子依旧还在。
林徽因的祖父曾于光绪年间考中进士,并与康有为同科,后被授职翰林院编修。这样一来,亦算给林氏家族正了望族之名。祖父亦是一个开明的人,虽为旧朝之官,却新旧不拒,亦中外兼学。故此,家塾办得新潮、开明。

幼时林徽因
徽因能有如此才华,跟祖父这样的教育观密不可分。
徽因自小在林家院子里长大,自是浸润着祖父、祖母的气质。
祖母游氏,貌美多才。出身富贵人家的她,擅书法,亦擅女红,尤其喜欢读书。更重要的是,她非常贤惠,与祖父感情极好。祖父一生都未纳妾,只守着祖母一人。他们共养育了五女二男,七个孩子。
二人的爱情,是徽因最初接触到的爱情美好的样子。
所以说,一个人的素然美好,不是天生即有,它来自家庭,来自祖辈、父辈。
美好的徽因,即是如此。
自幼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她,渐渐长成聪慧、贤淑的女子。
成长环境如斯,是她此生有幸。
二
林家,世代书香门第,徽因成长于此,得到了最好的教育,亦因此涵养出倾世的才华。
聪颖的她,深得祖父的喜爱。
祖父会给她讲各种各样的故事,给她最暖的爱和呵护。白墙黛瓦的庭院里就此留下了她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祖父家温煦的庭院里,总是阳光灿烂,充满欢声笑语。
时光潋滟,岁月静美。
这是她心底最早的艳阳。
大姑母林泽民,是林家兄妹中最具学识的人。
她,忠厚和蔼,虽是外嫁,但与娘家甚是亲近。她,很是疼惜徽因,不仅给了她儿时的启蒙,亦给予了她可倚重的亲情。这一段时光里,常年住在娘家的大姑母,弥补了徽因母亲性格、文化方面的不足,让徽因有了最亲昵的依靠。
可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并非所遇皆美好。
只有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人生才不会过于彷徨。
小小的徽因,貌似天生就具备这样的能力。
她因母亲的缘故,童年蒙上了一层阴霾。可是,尚是孩童的她并没有就此自怨自艾,反而特别努力,努力做父亲眼中的好女儿。她知晓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获得父亲更多的爱和关注。
父亲虽然不喜欢母亲何雪媛,却非常喜欢她,且在所有的孩子中也最是以她为傲。
确实,她聪明乖巧,努力又懂事,约六岁时就可以代祖父给在日本留学的父亲写信了。
天性里,她就是个乐观的人。
六岁时,她出了水痘。老家人将水痘叫作“水珠”,她竟因着“水珠”这美好的名字而雀跃,不似许多孩童那样感到疼痛难忍。一如她后来说的:“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
如此乐观的天性,带给她独有的气度。

八岁时的林徽因(左一)
故而,在多年后她经历各种沧桑磨难时,亦从未说过苦、道过痛。
1910年,父亲林长民从早稻田大学毕业了。他回国后,与同学刘崇佑在祖籍地老家福州创办了福州私立法政学堂,并担任校长。
1911年,父亲林长民把法政学堂交给别人管理后,为宣传革命而奔走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此后,父亲林长民代表福建省参加南京临时参议院。随着父亲的升迁,他们一家也由杭州迁到了上海。
从此,藏着美好回忆的杭州林家老宅成了她最深的怀念。
彼时,八岁的她,就读于家附近的虹口爱国小学,亦开始熟读家中无数的藏书。
春花夏露,秋实冬雪,四时她都欢喜地沉浸在书卷里。
在她十二岁时,因父亲在北洋政府任职,他们全家便又从上海迁至北京。
在名流荟萃的北京城里,注重教育的父亲,将她送到培华女子中学求学。

十二岁的林徽因与姐妹们(右一)
这所由英国教会创办的学校,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校风严谨,曾培养出无数谈吐优雅且成绩出色的学生。在这里,聪慧的徽因接受了先进的西式教育,从大户旧宅中跨入一方充溢着朝气和新式文明的新天地。
彼时,她已出落得亭亭玉立,虽因从小体弱多病看上去瘦了些,但自有一种动人的纤柔之美。很快,她成了培华中学最令人瞩目的“星辰”。
不过,徽因从来都不是空有美丽外表的人,她学习认真努力,有主见且懂事、贴心。
曾经,在父亲远游日本时,她就翻出家藏的字画,一一过目分类,并编成收藏目录。在给父亲的家书上,她注道:“徽自信能担任编字画目录,及爹爹归取阅,以为不适用,颇暗惭。”
如此好学、懂事、心细的徽因,怎会不深得父亲林长民的喜爱呢?
三
然而得各方宠爱的徽因,童年却是不甚快乐的。
这是母亲何雪媛的缘故。
何雪媛出身于浙江嘉兴一个商人家庭,虽生于富有之家,却未曾受过教育,是个典型的旧时女子。加之她是家中的老小,尽管容貌端庄,但性格乖张,不擅女红亦不擅持家。
这样的母亲,自是无法入父亲林长民的心。
儒雅、优秀的父亲,受过极好的教育,又留学海外多年,是才华出众的人。
在母亲之前,父亲曾娶妻叶氏。他们是被指腹为婚的夫妻,徽因不知他们是否恩爱,只知叶氏不幸芳龄早逝,也未曾为父亲留下子女。
此后,为了传宗接代,父亲迎娶了母亲。
续弦的母亲,本为父亲诞下两女一子,谁知幼子、幺女全都不幸夭折,仅剩徽因这个长女。
这样的母亲,从此更不得父亲的爱宠。
为了给林家传承香火,父亲林长民另娶了上海女子程桂林。那一年,徽因八岁。
在张灯结彩的家里,她看到了母亲深深的哀伤。
与母亲相比,程桂林虽也无多少学识,但胜在聪慧,性情温和,亦深谙相夫教子之术,故而比母亲讨喜太多。程桂林也是争气得很,入林家之后,为林家诞下了一女三子。
林家,就此人丁兴旺。
这样的程桂林,自然深得父亲的欢心和宠爱!
母亲何雪媛,因此彻底失去了父亲的爱,如同被打入冷宫的妃妾,被安排进了林家的后院。
那一年,母亲才三十一岁。
嫁入林家后,她既无法以才华博得夫君林长民的宠爱,亦无法以贤惠取得婆婆的欢心,因而,她成了一个陈旧的人,被深深冷落在一隅。
女子若是婚姻不如意的话,再怎么温婉贤淑、通情达理,也会生出好多怨和恨来。徽因的母亲亦是,更何况她养尊处优惯了,本就有几分任性,故而,生出了比海还深的怨和恨。
她的性情,就如同那狭窄角落里的光阴,变得阴晴不定。
时常,她会变得暴躁。
尤其是在前院传来温馨的欢笑声时,母亲会非常暴怒,她会在死寂一般的院落里无休止地咒骂。
后院无他人,只她和母亲,由是,她不得不淹没在母亲的怨恨之中。
虽然父亲对她特别宠爱,但是,她仍是要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后院里的。时光的荒野里,她也因此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痕。渐渐地,她成了一个敏感、早熟的小孩,擅察言观色,懂谨小慎微。
对父母,她也生出了又爱又恨的矛盾情愫。
尽管,她特别爱优秀的父亲,但因为母亲的缘故,她多少还是生出了些许抱怨的,怨他对母亲的绝情,怨他对母亲的残忍。
有那么一段时间,她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小孩。
时常,她会独自坐在后院的木楼上,看天空飘过的云,看风吹动树枝,孤寂得无以排解。

少女时的林徽因
这成了她心底深深的伤痛。
事实上,这伤痛伴随了她一生。
成年后,在成为一位极负盛名的诗人时,她曾写就一篇名为《绣绣》的小说,其中的故事完全映射了她的童年。
绣绣是一位乖巧的女孩,然而,她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
母亲怯弱无能,性格狭隘且身体多病,因而招致父亲的嫌弃及冷落,于是父亲娶了新姨太。由此,绣绣整日夹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时日久长,在没有温情、没有爱怜的家庭里,绣绣最终因病去世。
如此悲伤的故事里,有她曾经历过的伤痛岁月。
不过,她终是内心澄明的人,穿过幽暗的时光,她的成长大致还是很顺的。
如是,才能娇颜若花,明媚芬芳,似春日的栀子,于时光里安然静好。
其实,有些经历未尝不好。
好的、坏的,都是磨砺一个人的最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