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书阅读“指北针”

尊敬的读者,欢迎您翻开这本书。当DeepSeek用9个月赶超GPT-4o,中国本土科研团队在由西方主导的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技术社区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证明在算力资源受限的条件下,高密度人才团队依然能通过模型架构创新、数据合成创新、芯片通信创新等原创能力,站在全球AI科技的前沿阵地。凭借中国庞大的工程师人才储备、敢为天下先的科学家精神、力出一孔的战略科研投入,更多科技领域的“DeepSeek时刻”纷至沓来,中国正在重新回到世界科技强国的位置。回到本书,本书不仅是一部能够拓宽您视野的科普读物,也是一部可供您快速掌握创新战略的工具书。翻开这本书,就如同展开了一张通往AI新世界的地图。正如现代地图以正北为基准坐标系,对于那些时间宝贵、想在两三天内读完本书精华内容的读者朋友,笔者从创作者的角度为您提供一套“指北针”,帮助您快速理解本书的要义。

对于职场人士、技术爱好者,如果对企业数字化转型、AI创新战略设计等领域感兴趣,不妨优先阅读第三、四、五章,深入探索大模型在不同行业的实战应用案例,其余章节则可依兴趣选择性阅读。

对于学生、非技术背景的读者,如果希望通过本书入门AI领域,建议从“第二章 AI之问”“第六章 用尺度定律推演未来”和“第七章 发展,发展,发展”开始阅读,从宏观角度了解A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底层思维逻辑,然后再按顺序阅读其他章,逐步补充产业知识。

对于政府公职人员,如果希望从新质生产力与世界竞争格局的新视角进行思考,可先从“第一章 新质生产力之问”“第六章 用尺度定律推演未来”等章切入,再深入阅读与智能产业紧密相关的第三、四、五章。

阅读不仅是积累知识的途径,更是磨砺思维与促进成长的契机。只有跨越高质量阅读的门槛,才能逐渐洞悉世界的本质规律,正如“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很多人常常感到思维深度不足或困惑重重,或许是因为尚未阅读足够多的好书,大脑中尚未构建起体系化的“世界模型”。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提出的“三到”读书法——眼到、手到、心到,对笔者影响深远。在阅读时,不妨边读边记,摘录要点,反复咀嚼并深入思考,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新事物往往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孕育而生。当新苗破土而出时,我们通过分析和总结,将其提升为理论。这样的理论便能指导新事物的成长,进而改造旧事物,使旧事物焕发新生。这正是旧质生产力孕育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又推动旧质生产力升级的核心逻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读好书是成本最低、价值最高的高效学习方法之一。对于非科技圈、非研究圈的朋友,虽然热爱阅读,但须知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十分重要,阅读顺序也很重要。对此,笔者的建议是:第一步,阅读科幻小说、前沿科技预测类图书,培养对未来科技的兴趣;第二步,阅读科技历史类图书,了解人类科技发展规律及其重大影响,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而历史则越读越深;第三步,阅读世界顶级科学家个人传记、公开演讲合集,世界顶级科学家自己写的、自己讲的才能体现出其超出常人的前瞻性思考方法、战略性思考逻辑;第四步,阅读产业创新实践类、技术工具类图书,学以致用,以实践检验学习成果,提升技能;第五步,对世界本源感兴趣的读者,建议阅读科技哲学、哲学通识类图书。科学突破引发哲学命题,哲学思想变革为科学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历史上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认知世界的手段的交替领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

阅读与写作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与成长之旅。笔者在撰写本书的半年时间里,实地调研大量行业案例,与科学企业家、产业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每日坚持阅读全球AI论文材料,试用各类AI产品,反复修改书稿的过程,都是自身研究精进、学习成长的过程,在此感谢辛苦付出并给予我很大帮助、支持、理解的亲友们。

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AI世界的一盏明灯,照亮您前行的道路,激发您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我们一起携手,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携手迈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