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商业进化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田丰
- 583字
- 2025-05-19 16:21:30
“新”在四大革新浪潮
从“科学革新”到“新质生产力”要经历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曾在一篇手稿中给出了明确答案——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见图1-1)。[2]第一阶段,从0到1的科学理论创新,往往伴随旧理论的颠覆与补充,科学革命由半导体物理、系统科学、生物学、人体科学几个领域的核心技术的基础研发持续推动;第二阶段,从1到10的新技术孵化,技术革命属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技术工程化范畴,即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普及,其成本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化、产品工程化不断降低,达到普罗大众可负担的“拐点”,例如计算机、信息技术走入千家万户,生物技术门槛降低等;第三阶段,从10到1000的分批社会生产力升级,伴随新兴技术终端产品价格、基础设施服务价格平民化,以高性价比、中低成本的新兴技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撬动全社会市场需求规模“井喷”,新质生产力快速与旧质生产力融为一体,多项技术革命的汇聚点往往是产业革命的起点;第四阶段,从1000到∞,社会劳动人群的技能跟随新技术发展整体提升,并形成更优的“人-技术”协同模式,构建起新质生产关系,以匹配新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图1-1 从科技到生产力的革新路径[3]
[2] 吕成冬.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240.
[3] 根据钱学森研究四种革命理论过程中留存的手稿(吕成冬.科学与忠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24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