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农家乐雏形

受苏文天委托,今天一大早,支书就安排民兵连长带着三个民兵,去找冯德福喝酒。

一场大酒喝了醉、醉了睡,睡醒再喝、再醉再睡……

这一整天,冯德福喝的昏天暗地,爽得神仙一般。

“各得其所吧。”

苏文天自言自语的扫视一圈院子,屋子都没进,扭头走向支书家。

赵支书是赵二瘪的老爹,正在自家菜园里拔草,看见苏文天过来热情的招呼道:“小文你先进屋,我洗洗手就来。”

说完朝着屋里大声喊:“瘪犊子,小文来了!”

赵二瘪听到他爹喊,蹭的窜出屋,一把搂住苏文天脖子:“嘿嘿,就知道你小子能过来。”

“咋的,不欢迎啊?”苏问天反手也搂住赵二瘪的脖子。

“嘁,欢迎你干个毛!哈哈哈!”

两个人搂抱着推搡着走进屋。

就在二人打闹着进屋的这会儿工夫,赵二瘪的老娘已经将炕桌放好,摆好了酒肉。

这些都是知青们吃剩下的,扔了可惜,帮忙的人们就都分了,各自打包带回家去。

“脱鞋上炕。”赵二瘪老娘把苏文天摁在炕上就给脱鞋。

“婶儿,我自己来。”

苏文天一点没客气,一边说一边拿起一块肉塞进嘴里。

“你媳妇咋没来?你回家了吗?看到你酒蒙子爹了吗?”

还没等苏文天坐稳,赵二瘪他娘就喋喋不休的开问,仿佛自己是苏文天亲娘一般。

“我……”

苏文天刚开口说了一个字,赵支书就推门进屋。

赵支书看着老伴喋喋不休的样子一皱眉:“哪来那么多废话?好酒拿出来!”

“啥好酒?”

“那个茅子酒呗,上次小天给咱拿的那酒。”

赵支书美美的喝着小酒,赵二瘪大口吃肉,赵婶忙前忙后喋喋不休的问这问那……

这情景让苏文天有点恍惚,他仿佛觉得这里才是家。

“小天儿啊,叔不明白,你花了这么一大笔钱,就是为了带大家回来看看?”赵支书“滋儿喽”喝一口小酒,摇着头问。

苏文天想了想:“这个......也是也不是。”

“啥叫也是也不是?”赵二瘪塞了满嘴肉,看着苏文天一斜眼,“我看你就是钱多了烧的。”

“瞎说啥呀。”赵婶使劲儿拍了赵二瘪一巴掌。

皮糙肉厚的赵二瘪一点感觉都没有:“天儿,当作家这么赚钱啊?你教教我呗。”

话音未落,赵支书的筷头子就落到儿子脑袋上:“瘪犊子玩意儿,大字不识一筐,你还当作家?”

赵二别缩了一下脖子揉揉脑袋,继续看着苏文天说:

“不当作家也行,那你带我去燕京,我给你当警卫员,帮你保护挣来的钱。”

听到这话,赵支书又举起筷头子,对着这儿瘪吼道:“瘪犊子,你会不会说人话?不会说就滚出去。”

苏文天赶紧笑呵呵地抓住赵支书手:“叔,二瘪就是想赚点钱,没毛病。”

“就是就是。”照二别见苏文天帮他说话,立刻反抗道,“我也想进城过好日子,城里人的衣服都没有补丁,兜里都揣着好几块钱。”

“你凭啥……”赵支书朝着儿子瞪眼。

苏文天赶紧打断赵支书的话:“叔,你听我说,其实咱们暂时不离开家乡,可以赚到城里人那么多的钱,甚至更多。”

“你啥意思?扯犊子呢吧?”

赵二瘪嘴上不相信地反问,眼神里却满是期待。

“我是这么计划的……”

苏文天将自己的计划合盘托出:

他打算将知青点儿整个大院子都租下来,为那些来参观和开会的知青提供“吃、住、研讨、玩”一条龙服务。

“院子前后还可以种上水果和蔬菜,来参观和开会的人们可以随便摘取。”

“还可以让他们骑马骑驴,甚至带着他们去地里干活……”

“但是,这一切都是收费的。只要收费略低于城里就可以了。”

赵二瘪父子二人听着苏文天的话,眼珠子瞪溜圆。

赵二瘪半天才眨了一下眼睛:“你真能瞎编,骑个驴还管人家要钱?”

苏文天轻轻一笑:“当然要……”

没等苏文天说完,赵二瘪一口喝完杯中酒:“让人家帮咱种地,不给人家钱还管人家要钱,你真能扯犊子。”

赵支书惊讶之后,认真思考了一会儿:

“其实哪些是收钱,哪些是不收钱,可以慢慢研究。最重要的是,哪有人上咱这坨子里来呀?”

“放心吧,会有人来的,像今天这样的情景会越来越多。”

苏文天对自己的计划很有信心,他要把这里打造成知青文学青年们的圣地。

“我想让二瘪来管理这些事儿,收入我们哥俩对半分,赵叔你看行吗?”

苏文天先看看赵二瘪,再转向赵支叔问。

没等赵支书回答,赵二瘪先道:“那要是赚不到钱,你可别赖我。”

“二瘪帮你管管,要什么钱啊?!”赵支书轻轻地闭上眼睛摇摇头,“我还是怕没人来咱这儿,要不你先别租了,先用着吧。”

苏文天摇摇头:“不行,必须得租,要不然给您留罗乱。”

苏文天知道,再过一年后,分产到户就基本完成,农村经济开始多元化发展。

农民们要是知道有人白用他们的资源,那还不得群起而攻之啊,这会陷赵支书于不义之中。

更何况,这是一个商业计划中的一部分,不能从开始就稀里糊涂。

更重要的是,上一世的经验让苏文天有信心经营好这个“农家乐”。

见苏文天如此坚决,赵二瘪父子二人也不再劝阻,他们对苏文天还是很信任的,毕竟燕大高材生和作家的名头在赵二瘪父子的心中还是熠熠闪光的……

苏文天和赵二瘪躺在东北大炕上,原主儿时的记忆不断涌现。

这让苏文天的心绪无法平复。

赵二瘪也睡不着,他瞪眼看着天棚:“天儿,城里人给咱种地还给咱钱?真的?”

苏文天也看着天棚:“嗯,真的,不过现在不行,得过一段时间。”

“那现在嘎哈能挣钱?”赵二瘪问。

“带他们骑驴骑马,带他们看沙坨子看沙漠,玩……”

沙坨子上的夏夜,凉爽舒坦。

……

第二天。

《东大青年报》文学版头条位置用大半版篇幅刊登了一篇通讯报道。

报道的题目是《从伤痕到寻根——沙坨子知青的文学苦旅》。

一石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