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冲虚道长
- 诸天吃瓜,从威逼华山派开始
- 月影松涛
- 2271字
- 2025-06-03 16:19:01
燕回在尽力地塑造着自己在非非心目中的形象。
“那大哥哥是真的准备答应他了?”
“我也还在犹豫。
“救任我行难度倒是不大,但要助他重登教主之位……”
“怎么了?”
“若不助他登位,救他也就没有了意义;若助他,就要与东方不败对上…天下第一呀!”
“天下第一又怎么了?!
“大哥哥,干掉他,你就是天下第一!”
非非半开玩笑道。
“合着拼命的不是你。
“到时我就带着你上黑木崖,跟他说你是曲洋的孙女,就是叛教的那个曲洋。”
打趣完非非,燕回又叹了口气。
“黑木崖易守难攻,朝廷之中我也找不到能帮得上忙的高手。
“算了,先不想这事了,等回到武当问问冲虚老道吧。”
说着,燕回一催缰绳。
非非赶忙跟上。
“冲虚道长论辈分不应该是大哥哥你的师兄吗?”
“按理来说是应该称一声师兄,但我之前在武当山的时候天天嘲讽他。”
“道长在武林中德高望重,有什么可嘲讽的?”
“呵呵,你们完全不了解他。
“他自己把太极剑练成了那个德行,还想来嚯嚯我。
“他能有现在的成就,完全是凭着天赋和运气硬趟出的一条路。
“本来学歪了不是他的错,但他拿着自己悟出来的这玩意儿出来害人,这就是他的不对了。
“难怪任我行说他不会教徒弟,看他把我那些老师侄给坑得!”
……
燕回二人出了河南就一路再无停留,直奔襄阳府而去。
原本在河南境内的时候他还一直提防着嵩山派会不会出来添点乱。
结果他们都跟着那些江湖同道到处抓邪修去了,根本没空管燕回。
燕回哑然失笑。
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还要带着嵩山派一起玩,要知道左冷禅可是有养邪修的黑历史的。
看来前段时间的公关确实做得很成功。
那汤英鹗着实是个人才。
燕回二人抵达襄阳之后补充了一番干粮物资,然后在樊城码头上船,转水路溯汉江而上。
此时的道教几乎称得上大明的国教,武当山称作大明朝的擎天支柱都不为过,往来朝圣者极多。
自进入襄阳府以来,路遇之人皆是与燕回二人同路的。
众人在沧浪亭码头下船,从均州城南门出发,经迎恩宫进入武当山神道。
这迎恩宫是接待官员的皇家道观,这里的值守弟子燕回恰巧认识,正是冲虚的弟子之一,道号“清玄”。
“小师叔!”
清玄见了燕回先是一惊,匆匆行了个礼转身便欲离开。
确认四周无外人之后,燕回追上前去,拽住了他的袖子,那清玄却将道袍顺势褪了下来。
燕回一抓未果,又上前擒住他的手臂。
“见着我跑什么?!”
“禀师叔,师侄是想把师叔归来的这个好消息告知师父和众位师兄弟。”
“不用麻烦,一会儿就去找他们。”
始终挣脱不得的清玄咬了咬牙,似乎终于下定了某种决心。
只见他扯着嗓子大呼一声:
“小师叔回来啦!”
观内的师兄弟听到声音都仰着脖子、踮起脚尖望向这边,紧接着便是一阵哗然,各自开始跑路,不一会儿功夫一个都没影了。
反观清玄正紧闭双眼仰着脖子,一副宁死不屈即将英勇就义的模样。
看他那样子,似乎觉得牺牲自我换取了大家的安全很是值得。
非非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
这跟大哥哥说的翘首以盼好像不太一样?
原来燕回在武当学艺之时,常拉着众人切磋,这一切搓起来不到打赢了就不放人走。
他从小师侄开始按照入门时间往前一个一个挑战。
偏偏他辈分又奇高,没人敢拒绝他。
一开始陪练的弟子还想着让他,后来他进步神速,不让也打不过了。
打不过也要打。
到得后来,陪练的弟子每天都要换,这个打完了换下一个,武当二代弟子中谁没挨过小师叔的打?
二代弟子过完一遍,他又开始嚯嚯那几位“虚”字辈的。
总之下山之前他几乎挨个都打了一遍。
清玄当年算是较早被他摧残的那一批了,犹记得那几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陪小师叔练武。
练完之后,他大彻大悟了。
练武没什么意思,真的。
还不如去修道。
他觉得自己如今能在道学上有所成就,小师叔居功至伟。
“别给我整这死出,今天不找你打架。”
一听不用比武试招,清玄如蒙大赦。
“师叔您有什么吩咐尽管开口,师侄我一定照办。”
“你师父呢?”
清玄叹了口气。
俗话说,有事弟子服其劳。
但自己现在的武学修为已经满足不了小师叔了,他去找师父也是正常。
老人家多活动活动总是不差的,他这也是为师父好。
“师父他还是跟以前一样,只要在山上,基本都是待在玉虚宫。”
燕回点了点头。
“行,你这边还要待客,路我认识,我自己过去就行了。”
“师叔您慢走!”
清玄的语气都轻快了一点,丝毫未见来时那紧绷的神色。
燕回二人顺着官府铺就的石板路上山了。
玉虚宫门前的山道上,一位相貌无奇,穿着破旧道袍的老者正牵着一头小毛驴往过走来。
远远地,燕回高声喊道:
“这是要去哪儿?”
老道士笑呵呵地开口道:
“原来是师弟回来了,可是想通了要学太极剑了?”
“我跟你学太极剑?
“要我说,你那太极剑法就是练歪了,别到处误人子弟了。”
冲虚的太极剑练歪了,燕回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
这种重意不重形的功夫是最容易失传的,因为别人使出来就是没那个味。
古龙世界里的高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谁也模仿不了他们的“意”。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张三丰创造出太极拳剑的时候有十分,张无忌得了七分,武当七侠得了三四分,传下来能有一两分就已经不错了,再传个几百年就得进公园了。
冲虚道长呵呵笑道:
“多年未见,师弟还是初心未改。
“其实老道又何尝不知这太极拳剑不复祖师的神韵,但若将它不一代代传承下去,祖师的心血不就付诸东流了吗?”
“好吧,你有理。”
“师弟若要学正宗的太极,只怕还得去一趟日月神教。
“我武当原本有一册三丰祖师手书的《太极拳经》,只可惜八十余年前的那一夜和真武剑一起被魔教夺去。
“师弟他日若有机会,还望能将这两样东西带回来。”
燕回点点头。
这种好东西自然不能流落在外。
这部经书的价值可远不止纪念意义,他真正的可贵之处在于字里行间留下了张三丰的几分神韵。
对于太极这种意境武学来说,这是真传中的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