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道尔国际地缘政治丛书·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
- (美)威廉·恩道尔
- 1122字
- 2025-05-19 11:30:42
始乱突尼斯
21世纪伊始,克林顿总统即将任满之际,华盛顿的战略人士愈发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全球霸权的唯一潜在对手就在欧亚大陆,确切地讲就是防止中俄联手,不让中东和非洲的主要产油国与他们合作。中国虽是全球经济大国,但国家能源安全过度依赖油气进口,五角大楼对此弱点一清二楚。
为了控制波斯湾的石油,从2010年10月开始,美国情报部门利用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NGO)开展了一系列大胆的行动,CNN、BBC、《纽约时报》等美英喉舌也纷纷出马,把中东北非的动荡标榜为民众的民主运动,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殊不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也门等地的乱局早在数年前就埋下了伏笔。五角大楼麾下的智库筹划在先,目的就是给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预设羁绊。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中所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2010年12月17日,为抗议执法不公,一名27岁的突尼斯小贩纵火自焚,引发了所谓的“突尼斯革命”,一发而不可收。不出几周,当地工会和年轻人利用互联网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和平抗议,推翻了总统本·阿里的长期独裁统治。熟练地利用网络工具实现政权更迭,这在中东还是第一次。
就在自焚事件之前的2010年10月末,《纽约时报》曝光了一封美国外交邮件,据称此类“非法下载”的文件数不胜数。邮件是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发回国内的报告,内容涉及他和本·阿里的富翁女婿的晚餐谈话。邮件似乎是从网上不小心泄露出去的,但突尼斯网民迅速得知内容,并据此判断华盛顿会支持他们反对本·阿里的行动。很多严肃的政治观察家认为其消息来源——“维基解密”
背景复杂,很可能是美国情报部门用来散布虚假消息的工具。在突尼斯事件中,维基解密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泄露邮件的时机不可谓不巧,难免让人心生疑云。
为了促成突尼斯民众对本·阿里的“自发”抗议,华盛顿真是煞费苦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迫使本·阿里取消粮食补贴,华尔街的投机商们就大肆推高谷物价格,为突尼斯民众纷纷倒戈火上浇油。此外,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威廉·沃德上将在2010年5月造访突尼斯,会见了突尼斯国防部长利达·格里拉。据非洲司令部公布的消息,格里拉那时刚从华盛顿回国,“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进行了非常积极的对话”。
本·阿里倒台后,突尼斯军方高层地位依旧巩固,在幕后控制着国内事态的发展,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华盛顿对突尼斯军方的支持力度。横扫突尼斯及该地区的所谓“民主”,只不过是西方媒体刻意制造的幌子,为的是扶持投靠华盛顿的新兴军事独裁势力。五角大楼对这一伎俩可谓轻车熟路。
“突尼斯革命”的胜利引发了伊斯兰世界局势动荡,北非、中东、中亚,到处可见美国的身影,而这一切的终极目标都指向中国。2011年1月,颇具影响力的《纽约时报》明目张胆地呼吁在中国搞所谓的“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