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熵增理论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无效的能量会滋生,逐渐侵蚀掉活力,并最终导致系统进入死寂。如果把中华文明看成一个系统的话,从演进的路径看,她从来都不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完成的。相反,她始终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在外部力量冲击下,通过不断吸纳外部资源和文化,完成了一次次自我更替和重塑。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存续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克服“熵增”的过程。

春秋战国的长久混乱终结于秦朝。秦始皇治下的秦朝加修长城,连绵万里的长城把草原部落挡在了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同时,秦军挥师南下,征服百越,秦始皇在有生之年,初步勾画了中原王朝的地理轮廓。在他的主导下,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整修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驿道。按照他的设想,中国将进入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系统,在他的视野所及范围内,秦朝将从此进入长盛不衰、延续万年的轨道。然而,这种设想过于一厢情愿,秦朝所打造的看似稳定而有序的统治系统,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土崩瓦解了。秦朝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的传统秩序,而它的瞬间崩溃也导致了权力真空,由此催生出一个质朴且充满野性的汉朝。

初创的汉朝承袭秦朝的统治系统,面对来自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巨大压力,鉴于经济凋敝、军力较弱的国情,与秦朝不同,对内对外,汉朝选择守雌的国家战略。这一国家战略的转型倒逼出有别于秦朝的统治模式。汉朝时期,经济得到发展。在汉武帝的主导下,汉朝与草原势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全方位对抗。为了在对抗中赢得最终胜利,汉朝在社会经济结构、国家组织形态等方面,发生了从内到外的变革。比如,汉武帝为筹集足够的军费,改革财政体制、货币制度和土地制度,构建新的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从而提升了国家汲取资源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财富重新分配,阶层重新划分,权力结构重新组合。在汉武帝之后,汉朝逐渐出现了大量的门阀士族。碎片化的社会组织形态被终结,客观上看,正是因为草原势力的存在,才导致汉朝形成这样的统治系统,或者说,汉朝的统治系统是在和草原势力不断对抗和融合中形成的。

西晋时期,世界进入小冰河期,草原人为躲避日趋恶劣的生存环境,纷纷南下,进入中原。之后,在战乱中,胡汉之间逐渐融合。鲜卑人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是这一融合的阶段性成果。北魏到之后的隋唐,在血缘、文化上与草原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而长城作为王朝的藩篱,其防御价值虽依然存在,但已明显下降。这个时期的王朝注定具有更高的开放性。隋唐时期,万国来朝的气象是这个时期高度开放的必然结果,由此催生出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在开放的隋唐基础上,宋朝迎来一个文明高峰。这种高度文明既源于承接了隋唐传承下来的开放系统,也因为宋朝始终承受着来自外部的压力,主动和被动地吸纳外部元素,社会由此保持着商业、文化活力。

随着衣冠南渡,晋王朝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入南方,两百多年后,中国南方既有的文化和生态系统被彻底重塑,使南方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加深,南方的经济和文化逐渐超过北方。从南宋开始,在北方各政权的压力下,偏安的南宋朝廷被迫开拓海外贸易,以扩大朝廷收入,增加军费,维护王朝的存续。在世界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下,元、明、清三朝,南方开放的经济系统始终存在着,并最终通过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海洋强国,实现了与世界的对接。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元朝。他们没有步其他草原势力的后尘,避免了被中原王朝彻底同化。元朝较为完整地保持了草原民族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的原因在于:蒙古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王朝,作为继承它一部分的元朝,相较于隋唐,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蒙古人的崛起过程,始终是不断吸纳外部资源和重塑自己的过程。元朝源源不断地吸纳来自陆地和海洋的新资源、新能量,并将游牧、农耕、商业等思维模式杂糅凝练,为中原带来了新秩序、新模式和新体系。然而,元朝上层的保守性,导致元朝统治者与百姓产生了长期的疏离。王朝的统治系统在“熵增”中逐渐走向混乱和无序。14世纪,饥荒与瘟疫席卷中原,陷入混乱的元朝高层,无法有效调动资源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危机。虽然元朝最终崩溃了,但它的基因被保存了下来,渗透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

明朝在继承元朝的遗产时,并没有照单全收,也继承了一部分汉、唐和宋的遗产,所以明朝是一个融合性的新式王朝。其全面转向内向和保守,显得非常突兀。这种转向既有悖于隋唐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轨道,更有悖于当时的世界发展大势。万历年间是明朝彻底走下坡路的转折点。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强人主导的改革,因为缺乏开放系统的支持,最终在权力秩序重建后毁于一旦。万历中后期,保守、僵化的明朝一步步把崛起于辽东的女真人打造成能够毁灭明朝的“杀手”。此时,明朝内部系统能量依然无可救药地耗散着,已经无法解决危机四伏的辽东了。17世纪40年代,明朝在最后时刻,仿佛变成一头陷入泥潭的困兽,所有挣扎都无济于事,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可以说,当系统内部能量过度消耗后,任何抵抗“熵增”的举措都无法阻挡王朝走向倾覆。

中华文明的千年演进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克服“熵增”的过程。对中原王朝既有系统的冲击大部分来自长城以北的草原和东北地区,但这些冲击也为中原王朝带来了活力。

如何解释从失序到有序、从混乱到均衡的内在机理,可以有很多角度,从经济学入手是本书选取的角度。本书并没有系统地展现出这些冲击如何塑造中原王朝,而是选择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如耶律德光为什么入主中原后会很快狼狈北逃?为什么会有“澶渊之盟”?郑和为什么下西洋?长城究竟具有怎样的经济价值?草原民族为什么总是南下劫掠中原王朝?等等。这些是分析中原王朝在完成自我更新和变革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和关键问题。希望本书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并有所启发。

最后,我非常感谢小马过河(天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本书得以出版离不开小马BOOK团队的支持和帮助,能够受到他们的青睐,我倍感荣幸。在对这本书的修改和增删过程中,我的母亲、爱人和女儿给予了我莫大支持和鼓励,使我最终完成此书。这本书是我的努力和她们的支持的共同结晶。在此,对她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是为序。

王文剑

2022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