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工智能合规建设与知识产权法律实务
- 王红燕
- 995字
- 2025-05-12 17:50:57
推荐序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对创新的产权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原动力的基本保障,而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1位,10年间上升23位,标志着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10年来,我国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均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量子计算原型机、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凯勒几何核心猜想等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模式识别与问题求解、专家系统与机器学习、机器翻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过去10年间,民法典、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涉知识产权法律不断得到完善。同时,我国一方面注重深耕传统优势领域,不断加强传统知识、民间文艺、遗传资源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制定;另一方面积极适应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红燕律师撰写的《中国人工智能合规建设与知识产权法律实务》一书,对人工智能涉及的数据合规风险、开源合规风险、算法推荐技术的合规风险、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风险、伦理安全风险和出口管制问题进行了提示和预警,并从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中的著作权保护现状、专利保护现状、商标保护现状、商业秘密保护特点等角度展开了分析,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纠纷案例、商业秘密纠纷案例、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例、著作权纠纷案例、开源软件的诉讼纠纷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人工智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许可和转让、投融资并购、科创板上市等方面给予实践建议。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还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不足、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水平与企业整体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导致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此书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知识产权同行们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回应创新主体的现实需求和热点关切,值得学习和借鉴。希望此书为激发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创新活力,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关键作用,推动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作出一定的贡献。
袁继新
之江实验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