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程

晨雾未散,月港的栈桥上已是一片忙碌。

郑鸿逵赤脚踩在潮湿的木板上,感受着清晨海风带来的凉意。他的伤已好了七八分,只是胸口那道狰狞的疤痕仍在隐隐作痛。十二艘福船整齐地泊在码头,家丁们正喊着号子将最后一批货物搬上甲板。

“四爷,这是账册。“亲随郑福捧着本厚厚的簿子过来,右脸上一道新添的刀疤在晨光中格外显眼——那是上次海战留下的纪念。“按您的吩咐,带了纹银五万两,日本丁银三千枚,还有苏木、胡椒等货值两万两有余。“

郑鸿逵接过账册,指尖在清单上轻轻划过。这些年在海上刀头舔血攒下的家底,如今大半都在这了。他抬眼望向最前方那艘新造的“海沧船“,甲板上二十名火铳手正在操练,乌黑的铳管在朝阳下泛着冷光。

“林氏兄弟到了么?“

“天没亮就到了。“郑福压低声音,“带着三十个精壮后生,个个会使倭刀,能打排枪。都是跟着大当家在料罗湾打过红毛鬼的老兵。“

正说着,码头突然安静下来。郑鸿逵转头望去,一队青衣家丁正分开人群走来,为首的汉子约莫四十出头,腰间倭刀的鲨鱼皮鞘已经磨得发亮。

“林虎见过四爷!“汉子抱拳行礼,声如洪钟。他身后那个面容相似的年轻人也跟着行礼——正是其弟林财。两人站姿如松,太阳穴微微鼓起,一看就是练家子。

郑鸿逵正要说话,忽然听见码头上传来一阵骚动。人群如潮水般分开,一顶青布小轿稳稳落地。轿帘掀起,郑芝龙迈步而出,身上竟罕见地穿着正六品的武官常服。

“大哥怎么来了?“郑鸿逵快步迎上。

郑芝龙摆摆手,目光扫过整装待发的船队:“昨夜梦见芝虎了。“他说话时左手无意识地摩挲着刀柄,“想着你今日启程,该去给他上炷香。“

祠堂里檀香缭绕。郑鸿逵看着大哥将三杯浊酒缓缓洒在灵位前,酒水渗入青砖的缝隙,像极了当年郑芝虎战死时染红的海水。

“老三前日来信。“郑芝龙突然开口,“说在马尼拉见到个闽南老乡,在西班牙人的修道院里当花匠。“他冷笑一声,“当年跟着颜思齐大哥闯南洋的兄弟,如今倒去给红毛鬼修花园了。“

郑鸿逵沉默。他知道大哥说的“老三“是远在南洋的郑芝豹,而颜思齐正是当年带他们兄弟下海的引路人。灵位前的长明灯忽明忽暗,映得郑芝龙半边脸隐在阴影里。

“森儿在南京如何?“郑鸿逵转移了话题。

提到儿子,郑芝龙眉头舒展了些:“钱谦益亲自收他入门下。“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前日刚到的家书,说要参加今岁的童试。“

郑鸿逵接过信笺,上面工整的馆阁体写着“父亲大人膝下“。历史上那个叱咤风云的国姓爷,如今还是个在文庙前背诵《论语》的少年。

“这些年...“郑芝龙突然压低声音,“我往台湾送了四万七千灾民。“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供桌,“福建大旱,官府开的粥棚连老鼠都饿死了。那些灾民...有的全家就剩一口活气。“

供桌上的烛火猛地一跳。郑鸿逵看见大哥眼中闪过一丝阴翳:“可朝廷的奏章里,却说我在'聚众谋反'。“

正午的阳光穿过祠堂的天井,在地上投下一方耀眼的光斑。郑芝龙解下官服蹼头,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短褐。

“这身官皮...“他嗤笑着扯了扯衣领,“穿再久也改不了出身。“突然话锋一转,“你知道为何我要你去松江?“

“松江徐家...”郑芝龙从怀中取出一枚温润的白玉佩,“当年我救过徐光启的族侄。”我书信一封至少他们不会让你吃闭门羹。

“大哥是担心...“

“福建太小了。”郑芝龙望向北方,目光似乎穿透了祠堂的墙壁,“荷兰人的战船,朝廷的猜忌,还有那些恨不得吸干骨髓的税监...”他猛地攥紧拳头,咧嘴露出一抹狠厉的笑,“老子在海上混了半辈子,最懂不能把全副家当都押在一艘船上!”

祠堂外突然传来喧哗声。郑福匆匆跑来:“大当家,巡抚衙门的师爷来了,说是要商量红毛夷的事...“

郑芝龙脸上瞬间堆起官场式的笑容:“就说本官即刻就到。“待郑福退下,他迅速凑到郑鸿逵耳边,压低声音道:“长江一带水匪猖獗,虽然咱们在海上横行无忌,但你这趟走内河,务必多加小心。“

郑鸿逵咧嘴一笑,拍了拍腰间佩刀:“大哥放心,那些个水老鼠要是敢来,正好让咱们新买的火枪和弗朗机炮开开荤。

日影西斜时,郑鸿逵独自站在“海沧船“的艉楼上。码头上,郑芝龙正在对林氏兄弟交代什么,两名亲卫警惕地守着四周。

“四爷,都清点好了。“郑福捧着本新账簿过来,“按您吩咐,另备了三百石番薯。松江来的行商说,今年北边不太平。“

郑鸿逵点点头。目光扫过岸边,忽然看见个衣衫褴褛的老汉正被衙役推搡。

“怎么回事?“

郑福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是来讨饭的流民。听说北边闹得更凶,陕西那边...“他压低声音,喉结滚动了一下,“人吃人了。“

郑鸿逵眼神骤然一凛,手指在船舷上划出一道水痕。太原府刚传来的战报犹在耳边——多尔衮率八旗兵破关而入,沿途烧杀劫掠,所过之处十室九空。

他早料到女真会趁中原饥荒南下,却不想来得这般快,这般狠。崇祯八年南边流寇攻陷了凤阳掘了朱家祖坟,而建州铁骑去岁已踏破三晋门户。他猛地攥紧栏杆,木刺深深扎进掌心,鲜血混着海水滴落在甲板上。

这乱世,终究要以最惨烈的方式开场了。

“四爷?“郑福疑惑地看着他。

“去,给那老汉一袋米。“郑鸿逵深吸一口气,“再问问码头上还有多少这样的流民。“

当郑福带着十几个面黄肌瘦的流民回来时,郑芝龙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船头。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把出鞘的刀。

“都带上吧。“他淡淡道,“台湾那边地总是不愁耕的。“

夜幕降临时,船队终于扬帆。郑鸿逵望着渐远的月港,直到岸上的火把变成模糊的光点。

“四爷,风起了。“林虎粗犷的声音在身后响起。这个经历过料罗湾血战的老兵,此刻正小心地捧着一盏琉璃灯——灯罩里跳动的火焰映出他脸上纵横交错的伤疤。

甲板突然剧烈摇晃。一个浪头打来,琉璃灯险些脱手。

“要变天了。“林虎望着漆黑的海面喃喃道。

郑鸿逵扶住船舷。在起伏的浪涛间,他仿佛看见无数幽灵般的身影——有荷兰人的盖伦船,有后金的战甲铁蹄,还有...那面绣着“郑“字的大纛在炮火中缓缓沉没。

“铁马冰河入梦来啊。”郑鸿逵缓缓低声道。

他的目光掠过漆黑的海面,仿佛穿透了浓稠的夜色,望见了那些早已湮灭在岁月里的金戈铁马。甲板上的火把在他眼中跳动,燃烧着。

“转舵,偏北三度。“他命令道。

当最后一颗星子也被乌云吞没时,十二艘福船排成雁阵,驶向未知的黑暗。浪花拍打船身的声音,像极了历史车轮碾过时的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