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肿瘤药物相互作用手册
- 李国辉 董梅主编
- 9字
- 2025-04-29 18:23:39
第二篇 西药
第一章 细胞毒性药物
作用于DNA分子结构的药物
苯丁酸氮芥 Chlorambucil
1.概述
烷化剂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为口服剂型。口服14C标记的苯丁酸氮芥后,经胃肠道吸收良好,最大血浆放射活性出现在给药后40~70min。口服给予苯丁酸氮芥0.2mg/kg后,平均血药浓度峰值为(492±160)ng/ml,达峰时间为0.25~2h,平均终末血浆药物消除半衰期为(1.3±0.5)h。
苯丁酸氮芥及其代谢物广泛结合血浆和组织中的蛋白;代谢途径为丁酸侧链的β氧化作用,主要代谢产物为双-2-氯乙基-2(4-氨基苯基)乙酸[苯乙酸氮芥(PAAM)];苯丁酸氮芥从血浆中消失,尿中排泄水平低。
2.药物相互作用
与安乃近联用,可增强苯丁酸氮芥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增加粒细胞缺乏症和全血细胞减少的风险,可能引起血液系统严重不良反应,应避免合用。
与其他引起免疫抑制或骨髓抑制的药物联用,可导致严重感染,应避免合用: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芦可替尼、托法替布、乌帕替尼、克拉屈滨、治疗用卡介苗。
苯丁酸氮芥可能会降低硫培非格司亭的治疗效果,避免在苯丁酸氮芥化疗结束后24h内使用硫培非格司亭。
与苯丁唑酮(保泰松)联用,加强苯丁酸氮芥的毒性,应加强监测,减少苯丁酸氮芥的标准用量。
吡美莫司、他克莫司有免疫抑制作用,说明书不建议免疫受损或免疫抑制患者使用吡美莫司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但文献报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十分有限。建议特殊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在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
不建议同时接种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编写:江苏省人民医院)
(审核: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美法仑 Melphalan
1.概述
烷化剂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为口服和注射剂型。口服美法仑0.6mg/kg后,药物个体吸收差异大,表现在血浆中首先出现药物的时间(0~336min)和药物的血浆峰浓度值70~630ng/ml两个方面。口服美法仑0.2~0.25mg/kg后,达到血药峰浓度(87~350ng/ml)的时间为0.5~2.0h。口服和注射美法仑的稳态分布体积为0.5L/kg。脑脊液的渗透率很低。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0%~90%,血清白蛋白是主要结合蛋白,占血浆蛋白结合的40%~60%。主要通过化学水解为无活性的单羟基和二羟基美法仑从血浆中清除,肾脏排泄对美法仑的清除影响较低。口服美法仑的平均消除半衰期约为1h;注射美法仑的药物血浆浓度呈双指数快速下降,分布期和终末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0min和75min,不同研究中平均全身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L)不同,但是观察到典型数值为7~9ml/(min·kg)[250~325ml/(min·m2)]。
2.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引起免疫抑制或骨髓抑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导致严重感染,应避免合用,如: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芦可替尼、托法替布、乌帕替尼、克拉屈滨、治疗用卡介苗。
与安乃近联合使用,可增强美法仑骨髓抑制的作用,增加粒细胞缺乏和全血细胞减少的风险,应避免合用。
美法仑可能会降低硫培非格司亭的治疗效果,避免在美法仑化疗结束后24h内使用硫培非格司亭。
吡美莫司、他克莫司有免疫抑制作用,说明书不建议免疫受损或免疫抑制患者使用吡美莫司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但文献报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十分有限。建议特殊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在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
不建议同时接种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编写:江苏省人民医院)
(审核: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
1.概述
烷化剂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有口服和注射剂型。口服环磷酰胺几乎全部从胃肠道吸收,静脉或口服药物的血浆浓度水平是生物等效的。成人静脉注射后,24h内环磷酰胺及其代谢产物的血浆浓度大幅下降,但在72h内仍可在血浆内检测到。环磷酰胺的血浆半衰期成人为7h,儿童为4h。
环磷酰胺在体外不被激活,肝脏是其在体内活化的主要部位,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包括CYP2A6、CYP2B6、CYP3A4、CYP3A5、CYP2C9、CYP2C18和CYP2C19激活约75%的环磷酰胺。环磷酰胺与大多数蛋白不结合,而其代谢产物有50%与血浆蛋白结合。环磷酰胺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胎盘屏障,在脑脊液和乳汁中也可检测到环磷酰胺;主要经肾脏排出。
2.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引起免疫抑制或骨髓抑制的药物合用,可导致严重感染,应避免合用,包括但不限于: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芦可替尼、托法替布、乌帕替尼、克拉屈滨、治疗用卡介苗。
与安乃近联合使用可增强环磷酰胺的骨髓抑制作用,增加粒细胞缺乏症和全血细胞减少的风险,可能引起血液系统严重不良反应,应避免合用。
环磷酰胺可能会降低硫培非格司亭的治疗效果,避免在环磷酰胺化疗结束后24h内使用硫培非格司亭。
与降低环磷酰胺活化作用的药物合用,可降低环磷酰胺治疗有效性,应加强监测,必要时调整剂量:安非他酮、氯霉素、环丙沙星、氟康唑、伊曲康唑、磺胺类药、阿瑞匹坦、白消安、塞替派。
与别嘌醇、水合氯醛、西咪替丁、双硫仑、甘油醛、CYP酶诱导剂(如利福平、苯巴比妥、苯妥英、卡马西平、圣约翰草和皮质类固醇)合用,可能引起细胞毒性代谢产物浓度升高,从而导致环磷酰胺副作用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应加强监测。
与琥珀酰胆碱合用,可增加琥珀胆碱血清浓度,应考虑减少琥珀胆碱的剂量,并密切监测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与蛋白酶抑制剂合用可能会增加细胞毒性代谢产物的浓度;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类药物、紫杉醇、噻嗪类利尿剂、齐多夫定合用,可能导致环磷酰胺血液毒性和/或免疫抑制增加;与蒽环类药物、阿糖胞苷、喷司他丁、曲妥珠单抗合用,可能导致心脏毒性增加;与胺碘酮合用,可能导致肺毒性增加;与两性霉素B、吲哚美辛合用,可能导致肾毒性增加;与白消安、硫唑嘌呤、别嘌醇和氢氯噻嗪合用,可能增加其他毒性;与以上药物合用时应加强监测。
他克莫司、吡美莫司有免疫抑制作用,说明书不建议免疫受损或免疫抑制患者使用吡美莫司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但文献报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十分有限。建议特殊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在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
不建议同时接种活疫苗与灭活疫苗。
(编写:江苏省人民医院)
(审核: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异环磷酰胺 Ifosfamide
1.概述
烷化剂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型。异环磷酰胺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分布容积大约相当于全身总体液量。静脉给药后,可在数分钟内在各器官和组织检测到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及其4-羟基-代谢产物的血浆半衰期是4~7h;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按1.6~2.4g/(m2·d)的剂量连续3d分次给药时,剂量的57%在72h内以代谢产物或未转化的异环磷酰胺的形式排泄;按3.8~5.0g/m2单次大剂量给药时,给药剂量的80%在72h内以代谢产物或未转化的异环磷酰胺的形式排泄。上述剂量的未转化药物的排泄量分别达15%和53%。
2.药物相互作用
夫西地酸(全身)可增加血清中异环磷酰胺的浓度,增加异环磷酰胺的毒性,应避免合用。
与其他引起免疫抑制或骨髓抑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导致严重感染,应避免合用: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治疗用卡介苗、克拉屈滨、芦可替尼、托法替布、乌帕替尼。
与安乃近联用,可增加异环磷酰胺骨髓抑制的作用,增加粒细胞缺乏和全血细胞减少的风险,可能引起血液系统严重不良反应,应避免合用。
异环磷酰胺可能会降低硫培非格司亭的治疗效果,避免在异环磷酰胺化疗结束后24h内使用硫培非格司亭。
与ACEI类药物、卡铂、顺铂合用,可能导致血液毒性和/或免疫抑制增加;与蒽环类药物合用,可能导致心脏毒性增加;与胺碘酮合用,可能导致肺毒性增加;与阿昔洛韦、氨基糖苷类药物、两性霉素B、卡铂、顺铂合用,可能导致肾毒性增加;与白消安合用,可能增加出血性膀胱炎的风险;与止吐药、抗组胺药、麻醉药、镇静药合用,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叠加效应;与CYP450酶诱导剂(卡马西平、糖皮质激素、利福平、苯巴比妥、苯妥英、圣约翰草)合用,可能增加毒性代谢物的生成;与CYP3A4抑制剂(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索拉非尼)合用,异环磷酰胺活化和代谢减少,可能影响治疗的有效性,增加与CNS和肾毒性相关的一种代谢物的生成;与他莫昔芬和化疗合用可能增加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风险;与顺铂合用,诱发听力损失加重;与伊立替康合用,可能降低伊立替康活性代谢物的形成;与多西他赛合用,可增加胃肠道毒性;与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合用,可能增强后者的抗凝血作用而导致出血的危险性增加;与别嘌醇及氢氯噻嗪合用,可能加重骨髓抑制毒性;与氯丙嗪、三碘甲状腺素及醛脱氢酶抑制剂如双硫仑合用可增强其效能及毒性;与磺胺类降糖药物合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与氯化琥珀胆碱合用,可加强肌松效能。与以上药物联合使用时应加强监测,必要时进行剂量调整。
他克莫司、吡美莫司有免疫抑制作用,说明书不建议免疫受损或免疫抑制患者使用吡美莫司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但文献报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十分有限。建议特殊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在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
不建议同时接种活疫苗与灭活疫苗。
(编写:江苏省人民医院)
(审核: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卡莫司汀 Carmustine
1.概述
烷化剂类抗肿瘤药,为注射液剂型。卡莫司汀静脉注射入血后迅速分解,由肝脏代谢,代谢物可在血浆中停留数日,造成延长骨髓毒性。可能有肝肠循环,有60%~70%由肾排出,1%由粪排出,10%以二氧化碳形式由呼吸道排出。生物半衰期15~30min,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为血浆中的50%或50%以上。
2.药物相互作用
应避免与有严重降低白细胞、血小板作用,或产生严重胃肠反应的药物联用。安乃近可增加粒细胞缺乏症和全血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应避免与此类药物同时使用。
与能引起免疫抑制药物联合使用,可导致严重感染,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应避免合用,如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托法替布、乌帕替尼、克拉屈滨、治疗用卡介苗。
西咪替丁、去铁酮可增强卡莫司汀的骨髓抑制作用,应考虑更换治疗药物,如果无法避免联合用药,应监测卡莫司汀骨髓毒性。
与来氟米特同时使用,增加严重和致命的感染机会,应加强监测。
卡莫司汀可以降低苯妥英的血清浓度,建议使用苯妥英的患者更换其他治疗药物,如需联合使用,应密切监测苯妥英浓度,并根据需要调整苯妥英剂量。苯巴比妥可以加快卡莫司汀代谢,降低卡莫司汀的血清浓度,如果合并使用需加强监测。
说明书不建议免疫受损或免疫抑制患者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但文献报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十分有限。建议特殊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在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
卡莫司汀可抑制身体免疫机制,使疫苗接种不能激发身体抗体产生。化疗结束后三个月内不宜接种活疫苗。
(编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审核:浙江省肿瘤医院)
雌莫司汀 Estramustine
1.概述
雌二醇和氮芥结合的抗肿瘤药物,胶囊剂。雌莫司汀磷酸钠在肠和前列腺内能迅速去磷酸化释放雌莫司汀和雌酮氮芥,并在前列腺组织中积聚。这些代谢物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10~20h。
2.药物相互作用
含钙、镁、铝的药物(醋酸钙、碳酸钙、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和乳糖酸钙、乳酸钙等)可能影响雌莫司汀的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如同服需要加强监测雌莫司汀的疗效。
与ACEI类药物(培哚普利、西拉普利等)有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血管性水肿的风险增加,如合用需要加强监测。
雌激素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代谢而增加三环类抗抑郁药的疗效和毒性,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建议加强监测。
雌莫司汀可导致患者免疫抑制效应,增加感染风险,对正在接受雌莫司汀治疗的患者应该避免接种活疫苗。
(编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审核:浙江省肿瘤医院)
司莫司汀 Semustine
1.概述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为胶囊剂。司莫司汀入血后迅速分解,与血浆蛋白结合,存在肝肠循环,代谢产物在血浆中浓度持续时间长,47%从尿排泄,小于10%从呼吸道排出。司莫司汀脂溶性强,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服用经14C标记的药物30min后,即可在脑脊液中测到相当强的放射活性,约为血浆中浓度的15%~30%。
2.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同时联合其他对骨髓抑制较强的药物。
司莫司汀可抑制身体免疫机制,可导致疫苗接种后不能激发身体产生抗体。用药结束后三个月内不宜接种活疫苗。
(编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审核:浙江省肿瘤医院)
福莫司汀 Fotemustine
1.概述
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注射剂。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5%~30%,可透过血脑屏障。在人体静脉滴注后,血浆消除动力学为单指数或双指数,终末半衰期短。
2.药物相互作用
福莫司汀可以导致苯妥英在消化道吸收减少,从而诱发惊厥,应避免合用。
与能引起免疫抑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导致严重感染,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应避免合用,如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克拉屈滨、托法替布、乌帕替尼、治疗用卡介苗等。
因联合使用福莫司汀和安乃近可增加粒细胞缺乏症和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生风险,应避免同时使用。
高剂量达卡巴嗪与福莫司汀在同一天同时应用时偶发肺毒性(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应避免合用。
与来氟米特、地舒单抗同时使用,增加严重和致命的感染机会,应加强监测。
肿瘤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血剂治疗期间服用福莫司汀,需要加强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的监测。
不推荐与减毒活疫苗联合使用。
(编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审核:浙江省肿瘤医院)
苯达莫司汀 Bendamustine
1.概述
烷化类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苯达莫司汀血浆蛋白结合率94%~96%。主要通过水解单羟基和二羟苯达莫司汀代谢,经CYP1A2形成活性的次代谢物。苯达莫司汀的人体清除率约为700ml/min,中位半衰期约为40min,50%经尿排泄,25%经粪便排泄。
2.药物相互作用
体外研究表明,苯达莫司汀并不抑制CYP1A2、2C9/10、2D6、2E1或3A4/5,不会诱导CYP1A2、CYP2A6、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E1或CYP3A4/5酶的代谢。
CYP1A2强效及中效抑制剂(见附录1)可能增加苯达莫司汀的血清浓度,并降低苯达莫司汀活性代谢物的浓度,导致苯达莫司汀毒性增加,合用建议更换治疗药物。
CYP1A2中度诱导剂(见附录2)可降低苯达莫司汀的血清浓度,并升高其活性代谢物浓度,导致苯达莫司汀疗效降低,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体外实验表明,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和/或其他外排转运体可能具有转运苯达莫司汀的作用,合用建议加强监测。
应避免与安乃近、克拉屈滨等有骨髓抑制作用的药物联用,避免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的增加。
苯达莫司汀会降低治疗用卡介苗的治疗效果,应避免联合使用。
(编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审核:浙江省肿瘤医院)
白消安 Busulfan
1.概述
白消安为烷化剂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分为口服和注射两种剂型。白消安易通过血脑屏障。口服制剂和静脉制剂都符合一室模型。胃肠道吸收良好,血浆浓度约在0.9h内达到峰值。白消安的表观分布容积约为0.94L/kg,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率约为32%,且为不可逆结合。白消安的主要代谢方式是与谷胱甘肽结合,既有自发结合,也有GST催化下的结合,结合后在肝脏内进一步氧化代谢。每隔6h静脉滴注0.8mg/kg白消安,4d内注射16剂后其清除率为2.52ml/(min·kg),且儿童对此药的清除率高于成人。白消安的消除半衰期约为2.6h,主要以代谢物形式经肾脏排出。
2.药物相互作用
白消安与其他可引起免疫抑制或骨髓抑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致严重感染,应避免合用:如安乃近、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克拉屈滨、芦可替尼、那他珠单抗、托法替布、乌帕替尼、治疗用卡介苗等。
甲硝唑、伊曲康唑、丙帕他莫、对乙酰氨基酚、地拉罗司、贝林妥欧单抗等会降低白消安的清除率,导致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增加白消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剂量白消安治疗会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苯妥英与高剂量白消安联用时会使后者的清除率增加,有可能减弱成髓作用。与上述药物合用时应加强监测。
白消安与奥拉帕利、氯氮平、去铁酮、5-氨基水杨酸衍生物(奥沙拉秦、巴柳氮、柳氮磺吡啶、美沙拉秦)联用时需注意密切监测血常规。
白消安与地舒单抗、来氟米特、伊奈利珠单抗合用会增加免疫抑制效应和感染机会,与上述药物联用时应加强监测。
白消安与异环磷酰胺联用可能会增加出血性膀胱炎的风险,应加强监测。
白消安会增加硫鸟嘌呤的肝毒性,两药联用时需加强监测。
白消安可能会降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治疗效果,避免在白消安化疗结束后24h内使用。
他克莫司、吡美莫司有免疫抑制作用,说明书不建议免疫受损或免疫抑制患者使用吡美莫司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但文献报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十分有限。建议特殊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在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
不建议同时接种减毒活疫苗。
(编写:辽宁省肿瘤医院)
(审核: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医院)
达卡巴嗪 Dacarbazine
1.概述
抗代谢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型。由静脉内给药,血浆蛋白结合率<5%,乳汁血浆比在0~5%。达卡巴嗪先在肝中通过N-去甲基作用为单甲基形式,然后代谢为氨基咪唑羧基酰胺和重氮甲烷。达卡巴嗪在血浆中呈双相消除,消除半衰期为5h。由肾小管分泌而排除,用药后6h内大约40%以原形排出。在肾和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半衰期延长。
2.药物相互作用
福莫司汀与大剂量的达卡巴嗪合用可出现肺部毒性,可表现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应避免使用。
避免在接受细胞毒化疗的患者中使用巴瑞替尼、来氟米特、芦可替尼、乌帕替尼等免疫抑制药物。
其他对骨髓有抑制的药物,如安乃近、去铁酮或放射性药物,应尽量避免与达卡巴嗪合用,如无法避免,应减少达卡巴嗪的剂量或密切监测血象。
溴夫定可能会增强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不良/毒性作用,接受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溴夫定。
利福平和利福喷丁与达卡巴嗪合用形成烷化代谢物,促使白细胞减低,合用时需调整剂量。
他克莫司、吡美莫司有免疫抑制作用,说明书不建议免疫受损或免疫抑制患者使用吡美莫司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但文献报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十分有限。建议特殊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在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
不建议同时接种减毒活疫苗。
(编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云南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
丙卡巴肼 Procarbazine
1.概述
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可抑制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有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口服丙卡巴肼后,约60min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药物迅速扩散到肝脏、肾脏、肠道和皮肤。丙卡巴肼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在血浆和脑脊液之间达到平衡。
静脉注射后,丙卡巴肼代谢非常迅速,主要在肝脏和肾脏中代谢。药物随着过氧化氢的释放而自动氧化为偶氮衍生物甲基肼,被进一步降解为CO2和CH4甚至可能被降解为肼,而醛被氧化为N-异丙基对苯二酸,后者被排泄到尿液。口服和静脉内注射14C标记的丙卡巴肼后24h内,尿中约70%的放射性以N-异丙基对苯二酸的形式排泄。
2.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引起免疫抑制或骨髓抑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导致严重感染,应避免合用:如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溴夫定、克拉屈滨、托法替尼、治疗用卡介苗等。
酒精和含酒精饮料与丙卡巴肼联用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应避免合用。
丙卡巴肼是一种前药。目前还没有关于与酮康唑或利福平相互作用的研究,这些药物与本品联合使用时应谨慎。
丙卡巴肼是一种弱的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抑制剂,因此可能与拟交感神经药(平喘药、减充血滴鼻剂/喷雾剂、升压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舍曲林)发生相互作用。丙卡巴肼可增强巴比妥类药物、抗组胺药物、吩噻嗪类药物、麻醉剂和降压药的作用。与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同时给药可增强其降血糖作用。与上述药物合用时需要加强监护或调整药物剂量。
用药期间慎用减毒活疫苗。
(编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云南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
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
1.概述
烷化剂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有注射和口服剂型。口服替莫唑胺后,药物被迅速吸收,与食物同服导致峰浓度降低,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降低9%,达峰时间延长,应空腹服用替莫唑胺;与静脉滴注相比,口服替莫唑胺胶囊后,替莫唑胺和活性产物单甲基三氮烯咪唑甲酰胺(MTIC)的AUC等效。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10%~20%,不受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物质的影响;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存在。细胞色素P450在替莫唑胺和MTIC的代谢中仅起次要作用。替莫唑胺的主要消除途径是肾脏。替莫唑胺的平均消除半衰期为1.8h。
2.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引起免疫抑制或骨髓抑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导致严重感染,应避免合用:如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托法替尼、溴夫定、克拉屈滨、治疗用卡介苗等。
同时服用丙戊酸钠,替莫唑胺的清除率约降低5%,合用时应加强监测。替莫唑胺与其他可导致骨髓抑制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可导致骨髓抑制加重。同时服用其他与再生障碍贫血有关的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复方磺胺甲唑等),会使评估更为困难,应避免合用。
在使用替莫唑胺的患者中曾报告致命的呼吸衰竭病例,尤其是与地塞米松或其他类固醇类联合治疗时,应密切观察。
说明书不建议免疫受损或免疫抑制患者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但文献报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十分有限。建议特殊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在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
同时服用昂丹司琼、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地塞米松、卡马西平、H2受体拮抗剂等,不影响替莫唑胺的清除。
用药期间慎用活病毒疫苗接种。
(编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云南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
顺铂 Cisplatin
1.概述
第一代铂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型。经静脉、动脉或腔内注射给药均迅速吸收。注射后广泛分布于肝、肾、前列腺、膀胱、卵巢,亦可达胸、腹腔,极少通过血脑屏障。瘤组织无选择性分布。由于大部分和血浆蛋白结合,在静脉注射后4h内,总铂在血浆中迅速消除,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相。t1/2α为25~49min,t1/2β为58~73h。若合并使用利尿剂,t1/2可明显缩短。原型药物的消除及各种含铂的生物转化产物主要经肾脏缓慢排泄,通过肾小球过滤或部分由肾小管分泌。5d内尿中回收铂为给药量的27%~54%,少量经胆道排泄。腹腔给药时腹腔器官的药物浓度较静脉输注时高2.5~8倍。
2.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引起免疫抑制或骨髓抑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导致严重感染,应避免合用:如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溴夫定、克拉屈滨、芦可替尼、托法替布、乌帕替尼等。
顺铂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有时与头孢噻吩一起)联合治疗,可增强氨基糖苷类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作用,应避免合用:如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异帕米星、卡那霉素、新霉素、奈替米星、巴龙霉素、核糖霉素、西索米星、链霉素、妥布霉素等。
与地舒单抗、来氟米特合用,增加免疫抑制作用和感染机会。与去铁酮、紫杉醇、托泊替康合用,增加骨髓抑制效应。与以上药物合用时,应加强监测,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
他克莫司、吡美莫司有免疫抑制作用,说明书不建议免疫受损或免疫抑制患者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但文献报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十分有限。建议特殊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在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
不建议同时接种减毒或灭活疫苗。
(编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山东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
卡铂 Carboplatin
1.概述
第二代铂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型。卡铂静脉注射或滴注后迅速与组织结合,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呈二室开放模型。卡铂主要作为未改变的母体化合物被消除。主要由肾脏排出,但有小部分由胆汁和粪中排出。卡铂的总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和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73ml/min、16L和3.5h。游离(超滤)铂和卡铂的终末半衰期分别约为6h和1.5h。血浆中总铂的终末半衰期为24h。静脉滴注给予20~520mg/(m2·h),24h尿中排出铂67%(63%~73%)。静脉注射11~99mg/m2时,24h排出54%。
2.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引起免疫抑制或骨髓抑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导致严重感染,应避免合用:如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溴夫定、克拉屈滨、乌帕替尼等。
他克莫司、吡美莫司有免疫抑制作用,说明书不建议免疫受损或免疫抑制患者使用吡美莫司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但文献报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十分有限。建议特殊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在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
来氟米特、索拉非尼可能会增强卡铂的毒副性作用,联用时应加强监测,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
卡铂可能增加索拉非尼的血清浓度;卡铂可能增强紫杉类抗肿瘤药物的骨髓抑制作用,应在静脉滴注卡铂之前给予紫杉烷衍类抗肿瘤药物以降低骨髓抑制作用;卡铂可增强拓扑替康的毒副作用;卡铂可能增强去铁酮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与以上药物合用时应加强监测,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
与地舒单抗合用,可能增加免疫抑制效应和感染机会,合用时应加强监测,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
与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等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强疫苗的毒副作用,增加疫苗相关感染的风险,且也有可能降低疫苗的效果,应避免联合使用。
(编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山东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
奥沙利铂 Oxaliplatin
1.概述
第三代铂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型。奥沙利铂可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进行不可逆的结合,其结合物的半衰期接近红细胞和血浆白蛋白的自然寿命。奥沙利铂在体内要进行充分的生物转化,无证据表明CYP450介导其生物转化。铂类主要经尿排出,多在用药后48h内清除。第5d时,大约有54%随尿排出,只有不到3%随粪便排出。肾功能不全患者,清除率和分布体积显著下降。
2.药物相互作用
奥沙利铂会产生骨髓抑制,避免与治疗用卡介苗合用。
克拉屈滨可能增强奥沙利铂的骨髓抑制作用,应避免使用。
铂类可增加托泊替康的不良反应,应加强监测。
体外研究证明,下列药物不影响奥沙利铂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红霉素、水杨酸盐、格拉司琼、紫杉醇、丙戊酸钠等。
(编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山东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
洛铂 Lobaplatin
1.概述
第三代铂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型。静脉注射后,血清中游离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与完整的洛铂基本上相同,在血液循环中没有或很少有代谢产物存在。洛铂的两种立体异构体曲线也完全相同。用药患者的血清总铂和游离铂的浓度时间曲线,在1h内相似,在11h后,血循环中约25%的总铂浓度和血清蛋白结合。
游离铂的终末半衰期(t1/2)为(131±15)min,总铂为(6.8±4.3)d。50mg/m2给药时,游离铂标准化曲线下面积为(13.9±1.8)min·m2·L-1,总铂为(57±19)min·m2·L-1。游离铂标准化平均血浆清除率(1.73m2)为(125±14)ml/min,总铂为(34±11)ml/min。游离铂平均分布容积为(0.28±0.51)L/kg,总铂为(4.8±2.61)L/kg。本品主要经肾脏排出。
2.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骨髓抑制药物同时应用可能增加骨髓毒性作用,应加强监测,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
(编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山东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
奈达铂 Nedaplatin
1.概述
第二代铂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型。奈达铂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0%。单次静脉滴注奈达铂80mg/m2或100mg/m2后,血浆中铂浓度呈双相性减少,t1/2α为0.1~1h,t1/2β为2~13h,AUC随给药剂量增大而增大。
奈达铂在血浆内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其清除率(CL)为4.47L/h,主要通过肾脏排泄,24h尿中铂的回收率在40%~69%。
2.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其他细胞毒性抗肿瘤药及放疗并用时,骨髓抑制作用可能增强,应加强监测。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万古霉素合用时,对肾功能和听觉器官的损害可能增加,应加强监测。
不建议同时接种减毒活疫苗。
(编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山东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
平阳霉素 Bleomycin A5
1.概述
抗生素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型。平阳霉素口服不能吸收,可通过静脉内注射、肌内注射和动脉内注射。人体静脉注射后30min血药浓度达高峰,以后迅速下降,广泛分布于皮肤、肺、肝、肾等组织和器官,半衰期为1.5h,主要经肾排泄,在24h内由尿中排出25%~50%。
2.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确,仅见部分动物实验相关文献报道。
不建议同时接种减毒活疫苗。
(编写:江西省肿瘤医院)
(审核:山东省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
丝裂霉素 Mitomycin
1.概述
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型。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不能透过血脑屏障,t1/2分别为5~10min及50min,主要经肾脏排泄。
2.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引起免疫抑制或骨髓抑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导致严重感染,应避免合用:如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芦可替尼、乌帕替尼、克拉屈滨、溴夫定、去铁酮等。
与地舒单抗或来氟米特合用,增加免疫抑制效应和感染风险,应加强监测。与多柔比星合用可增加心脏毒性,建议多柔比星的总量限制在按体表面积计450mg/m2以下。
他克莫司、吡美莫司有免疫抑制作用,说明书不建议免疫受损或免疫抑制患者使用吡美莫司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但文献报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十分有限。建议特殊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在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
用药期间不建议接种减毒活疫苗。
(编写:江西省肿瘤医院)
(审核:山东省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
博来霉素 Bleomycin
1.概述
抗生素类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型,口服无效,须经肌内或静脉注射。注射给药后,在血中消失较快,广泛分布到肝、脾、肾等各组织中,尤以皮肤和肺较多,因该处细胞中酰胺酶活性低,博来霉素水解失活少。部分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率仅1%。连续静脉滴注4~5d,每日30个USP博来霉素单位,24h内血浆浓度稳定在每毫升146×10-6个USP博来霉素单位,一次量静脉注射后初期和终末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4min及4h,静脉注射后t1/2相应参数分别为1.3h和8.9h,3岁以下儿童则为54min及3h。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博来霉素15个USP博来霉素单位,血药峰浓度分别为每毫升1×10-3个及3×10-3个USP博来霉素单位。博来霉素在组织细胞内由酰胺酶水解而失活。主要经肾排泄,24h内排除50%~80%。不能被透析清除。
2.药物相互作用
维布妥昔单抗会增加博来霉素肺毒性的风险,应避免合用。
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使用,肺毒性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应加强监测,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抗肿瘤药物可能会降低硫培非格司亭的治疗效果,应避免在使用博来霉素前14d至使用后24h内使用硫培非格司亭。
(编写:江西省肿瘤医院)
(审核:山东省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