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山东状况

他们正在说着呢,副会首朱成矩过来了。

才刚踏进营帐,他便开口问道:“老袁呢,他人呢?”

刘玉尺听到,头也不抬地说道:“他去喊人了。你的事情,怎么样了?”

他们几个头领,每个人都分了活的。

朱成矩所负责的,主要是行军的安全问题,派出去的探马,都归他管着,消息也会先汇总到他那里。

此时,他听到问话,自己过去坐了,然后好奇地看着他们在整理档案,一边回答道:“都没什么事!”

说到这里,他感觉是说简单了,便又补充说道:“之前鞑子祸害,虽然有很多人听说之后,早一步逃走,也有逃到山里去的,但是终归被鞑子祸害的人太多了,如今就算鞑子走了快一个月了,逃走回来的人也还是不多。”

“那些该死的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出殡的,有的连尸体都找不到,只能用衣裳之类的代替了。”

“大概是听说过我们的名声,听说是我们路过之后,他们也都没怕的,要不然,又要逃难了。”

“……”

听到他的话,唐平安抬起头,关心地问道:“官府呢,情况如何?”

朱成矩听了,便看向他回答道:“官府哪有那么快回来的,多是一些地方大族,要么就是人多的宗族,出头在维持地方上的。”

“还真别说,就这年头,还有人心狠的,在祸害普通老百姓。”

“有一些是溃兵,也有一些山贼盗匪之类的,抢人财物,淫人妇女,甚至杀人放火也都是有的。”

唐平安听了,便对他说道:“我们的人要是遇到这种事情,能管的,一定要管,要是兵力不够,可以调些兵力过去,对于这种祸害百姓的,就不要手软了。”

他改编的军纪中,对于这种祸害百姓的人,就不在优待之列。

朱成矩听到这话,当即赞成道:“会首这话,我就喜欢。这些都是没娘的畜生,杀了干净。”

以小袁营的实力,普通的乱兵山贼之类,围剿起来没有任何难度。

唐平安听了,转而再问道:“对了,让打听的情况,有打听到了么?”

朱成矩一听,一拍脑子说道:“呵,差点把正事忘记了!”

说完之后,他便详细介绍了起来。

“山东这边,被鞑子横扫一遍之后,就莱州府情况最好,有三个州县没有被鞑子攻破过。其他州县,大都难以幸免。”

“高密县城,有一个辞官归乡的兵部尚书张福臻,听说他散尽家财,又督造了不少火炮,坚守县城一百多天,硬是没被鞑子攻破。”

说到这里,朱成矩又连忙补充说道:“对了,这个张福臻,当过延绥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后来还升到蓟辽总督,是个带兵打仗的官。”

唐平安听得眉头一皱,他感觉,以后小袁营的发展,这个人会是一个非常难对付的对手。

不过此时,他并没有说出来,而是放下手头的活,从边上找出他自己画的一副山东地图,标出了高密的位置,并另外准备了一张小纸条,做了下备注。

然后,他再抬头看向朱成矩,示意他接着说。

“还有潍县,这县令周亮工是个汉子,他与典史王汝济率领全城军民严密防守,甚至左肩中二箭都不下城头,守了三个来月,一直到鞑子退兵。”

“对了,听说还有告老还乡的户部尚书郭尚友,也出了不少力。至于细节,就不是很清楚了。”

唐平安听了,眉头又是微皱了下。随后,他又去地图上做了标记,也写了小纸条当备注。

朱成矩看到他搞完了,就继续接着往下说道:“还有一个是即墨县城,听说在罢免归乡的御史黄宗昌带头下,守住了城池,不过没打听到具体的情况。还有曲阜,鞑子压根没过去,因此也没被祸害。”

小袁营之前在山东杀鞑子的时候,只是关注鞑子的动向,因此对于各州县的情况并不了解。如今派人去打听,再结合了自己在山东时候的情况,才有了这些消息。

唐平安听了,在地图上做了同样的事情,随后,他便看着地图思索了起来。

不得不说,山东当官的人还是有些多的,几乎每个城都有。就是这些当官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才能守住城池。

从这点上来说,可以肯定这些当官的,在当地拥有比较大的威望。这次守住城池不被鞑子攻破,那他们的威望会更高!

可以预见,当小袁营的势力发展到他们那里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至于曲阜,他也知道鞑子为什么不去祸害,先选择了无视。暂时来说,小袁营要韬光养晦,尽量地苟,就不能去捅曲阜这个马蜂窝。等到以后,大概率来说,曲阜就是一只肥羊了,只是先继续养着而已。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当官的都有大局观。比如济南,连藩王都有,更不用说其他当官的了,但就是没人有大局观,不肯舍小家保城池,以至于最后城池被鞑子攻破,所有的东西都便宜了鞑子。

唐平安思索了一会之后,便对朱成矩说道:“我们过莱州府的时候,避开高密和即墨,走高密下面的胶州,过沽河之后,沿河而上,走古城集去登州府。”

朱成矩听了,虽然没反对,但还是提了一句道:“高密和即墨也就能守城,不可能出城来打我们的。”

听到这话,唐平安便给他解释道:“我们去登州府,是希望不要引起朝廷的注意,多点时间壮大实力。因此,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就尽量避免了。”

“对啊!”刘玉尺此时抬起头来,看向朱成矩说道,“都有在朝廷当过高官的,人家虽然已经回乡,但朝堂上肯定是有人脉的,回头一个奏章,可能就会有朝廷官军来撵我们了。”

朱成矩听了,便点头说道:“行吧,我也没反对。”

刚说完,就听到营帐门口传来爽快的声音道:“你没反对什么?”

说话间,就见袁时中带着一群人进入了营帐。

这个营帐并不大,十多个人一拥进来,顿时就显得很拥挤了。

朱成矩一见,顿时笑着大声说道:“老袁,你咋带这么多人进来,要是谁放个屁,散都散不掉!”

唐平安听到,有点无语,当即开口说道:“我们出去说吧,这里还正在忙着。”

于是,袁时中便又带着人先出去了。

唐平安跟着出去,然后便凭着记忆,一一点名。

这些人见会首竟然能直接叫出他们的名字,一个个都很佩服,都恭敬地回了。

十七个人,其中有三个女人。

唐平安看着他们,对他们说道:“我们小袁营的军纪,你们记得么?”

“回会首,小人就记得一点。”

“我……我忘了不少。”

“……”

虽然之前已经公布了军纪,也有张贴,但是全是文盲,而且那么短的时间,唐平安也没法像后世一样,把军纪画成图,让他们去了解。

因此,此时这些人的回答,都只是记得一点,他也不意外。

倒是边上的朱成矩听到他们的话,指着他们大声说道:“看看你们的脑子,都还不如我呢!”

没等这些人反应,唐平安已经正色说道:“估计再过七八天,我们就要进入登州府了。”

“而军纪是我们小袁营能不能在登州府扎下根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因此,所有人,最好在进入登州府之前,就都能了解军纪,遵守军纪。就算不会背,至少要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因此,我教你们用唱曲的方式,记下军纪,然后你们各自分配,去给兄弟姐妹们唱曲,也可以教他们,能记一些是一些。”

“等到登州府之后,我们举办一次唱军纪曲子的比赛,优秀的人,可以奖励一双鞋;你们几个,谁教出来的人最多,也同样是奖励一双鞋。”

小袁营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他们不像其他势力一样祸害百姓,那能得到的物资就肯定比别的势力要少,因此,直白点说,真有些穷。

能奖励一双鞋,那绝对是不错的奖励了。

这十七人一听这个任务,顿时便摩拳擦掌,准备争夺名次。

随后,唐平安便先给他们唱了一遍军纪。这个旋律很简单,也是如此,后世出来之后,才会被多次引用,只是换了歌词而已。

此时,唐平安给他们唱起来,节奏明快,旋律又简单,只是唱了两遍,记性强一些的,已经能跟着哼了。

这些人,都是能说会道之人,不是各类伙计,就是媒婆商人,记性好是他们的优势之一。

在唐平安唱了五遍之后,十七个人,便都会了。

看着他们散了之后,袁时中便笑着说道:“还是会首的法子好,回头在军纪方面,肯定不会有问题的。”

新的军纪中,其实有不少和老军纪差不多,原则其实也就一个,就是不祸害百姓。对于这一点,明末军队中,小袁营是做得最好的。

因此,袁时中就有把握说这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