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一门风雅,才子之薮
——山阴祁氏
万历三十八年(1610)商景兰与山阴祁家的四公子祁彪佳订婚。
祁家亦是山阴望族。祁氏自称是晋大夫奚之后代,原居陕西韩城。宋室南渡之时祁安禄随南宋朝廷迁至山阴,卜居梅市,为迁浙第一代,自此祁氏定居山阴。后祁氏子孙散处福严诸村,至祁安禄第十代孙祁茂兴于明初复迁回梅市。祁昌征《山阴祁氏世系表》以祁茂兴为梅市祁家第一代,祁茂兴第九代孙祁承爜即为祁彪佳之父。祁氏第二代祁子安、第三代祁纪皆读书未仕。第四代祁福,字天赐,明天顺二年岁贡,四川重庆教谕。祁福为祁家第一代取得功名之人。祁福从弟祁仁中进士,官至礼部仪制司主事。祁家作为仕宦之家起源于第五代祁司员。祁司员,字宗规,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县令,政绩突出,知徽州。后为池州御史,百姓拥戴,为之建生祠,香火二百年不断。第六代祁锦,字尚絅,邑庠生,后以子贵,赠中宪大夫、贵州按察司副使。第七代即祁彪佳曾祖祁清,字子扬,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曾任陕西布政使,后任职于礼部,因直谏而著称。祁彪佳祖父祁汝森,字肃卿,南京国子监生,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四岁,时祁承爜年仅十岁。祁汝森虽无功名,但生平“饶才情,交游故广,过从之履无虚日”[10],文化艺术修养都颇为深厚,家庭文化氛围浓郁。祁清因爱书进而藏书,为祁氏藏书之肇始。祁汝森承父之志,酷爱藏书。据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约》记载:祁汝森去世之时,“有遗书五七架,庋卧楼上。余每入楼,启钥取观阅之,尚不能举其义。然按籍摩挲,虽童子之所喜吸笙摇鼓者,弗乐于此也。先孺人每促之就塾,移时不下楼,继之以诃责,终恋恋不能舍”[11]。虽然祁汝森去世之时,祁承爜只有十岁,但家族爱书、聚书、藏书的传统被他继承并发扬光大,在他的努力之下,祁家以藏书闻名于世。
祁承爜,字尔光,号夷度,又号旷翁,晚号密园老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曾任山东、安徽、河南等地地方官,官至江西布政使右参使。祁承爜自幼酷爱读书,成年之后则致力于藏书。清初文史大家全祖望《旷亭记》记载:“(祁承爜)治旷园于梅里,有澹生堂,其藏书之库也;有旷亭,则游息之所也;有东书堂,其读书之所也。”[12]祁承爜搜集图书不遗余力,“购得其一,惊喜异常,不啻贫儿骤富。……有异本,即鼠余蠹刻,无不珍重市归,手为补缀。十余年来,馆谷之所得,粥之所余,无不归之书者,合之先世逾万卷”[13],甚至“内子奁中物,奚以供市书之值”[14]。到他晚年,澹生堂藏书达五六万卷。祁承爜不仅孜孜以求地搜集书籍,还精于校勘整理。全祖望记载:“夷度先生精于汲古,其所钞书,多世人所未见,校勘精核,纸墨俱洁净。”[15]澹生堂藏书是祁承爜一生心血所在,他有长印一枚:“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画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16]写出了藏书带给自己的乐趣,更希望后人能将自己心心念念的藏书守住并传将下去。可惜的是,祁承爜的藏书只传了三代,即因家国变迁,流散四方,令人思之,不胜唏嘘。
祁承爜有《澹生堂集》二十一卷流传后世。其《澹生堂藏书目》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有重要意义。他以几十年丰富的官场生活经历,为后世留下了《辽警》《旷亭小草》《密园前记》《密园后记》等十七部作品。在祁承爜的努力下,祁家的澹生堂成为与会稽钮氏的世学楼、宁波范氏的天一阁齐名的藏书楼,使得祁家的家族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祁彪佳,字幼文,又字弘吉,号世培,别号远山主人,寓山居士。祁彪佳为祁承爜第四子。祁彪佳“生有奇征,肌理如玉”[17]。自幼聪敏绝伦,六岁时读书“旬日即能背诵古帝王名,诵如贯珠”[18]。十二岁时与诸兄读书密园,“朝夕相砥砺如成人”[19]。万历四十六年春,十七岁的祁彪佳赴童子试,县试主考阅其卷击节赞赏,得县试第一。祁彪佳生性旷达,十八岁参加会试,落第,“任天如赤子,举乡不知喜,下第亦不知闷”[20]。
天启二年(1622),祁彪佳二十岁,中进士,次年任福建兴化府推官,自此走上仕途。天启四年(1624),祁彪佳携商景兰赴任,时年仅二十二岁。初到任上,僚属士绅因其少年得志,以为其为人定是恃才傲物;而豪滑弄文之辈则又因其年少未经世事,欲欺瞒。结果会面始知祁彪佳性格“温然似玉,相对如坐春风”,然处理公务则“无不洞若观火,老吏所不能过”[21],众人无不惊服。可见祁彪佳虽然年少,却很有政治才能和实干精神。崇祯元年(1628),祁彪佳因父丧归家守制。
崇祯四年(1631),祁彪佳考授福建道御史。崇祯五年(1632),祁彪佳得旨履职西台(即按察院)。在任期间,他不断上书朝廷,针砭时弊,犯颜直谏。因其在地方任职多年,了解民间疾苦,故写下《陈民间十四大苦疏》痛陈民间疾苦,揭露明末弊政。在《合筹天下全局疏》中直言,“今天下苍生苦盗,而苦兵殆不减乎盗”[22],深刻地揭露了明末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崇祯六年(1633),祁彪佳代巡按苏松,清理积案,多年积案数语剖决,显示了极强的行政能力。祁彪佳在苏松巡按任上时间并不长,崇祯八年(1635)即以病辞官回乡,但其政绩和声望都很高,“三吴贤者文公震孟等谓先生巡吴为国朝二百年所仅见”[23]。然因得罪巨室,受官场排挤。又因江南地区赋税过重,祁彪佳屡屡上书请求豁免或减缓而触怒了崇祯皇帝。江南地区连年受灾,豪强之家不体民生艰难,屡生是非,激起民变。作为地方官员的祁彪佳左支右绌,艰难支撑,但还是受到朝廷的降俸处分。他心灰意冷,萌生归念,崇祯八年以病辞官。
其后九年,祁彪佳赋闲在家。归家之后,他杜门谢俗事,与诸兄编辑祁承爜文集,刊行于世。营造寓山别墅,以为终隐之处。祁彪佳最重要的著作都写作于此时,如《寓山注》《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越中园亭记》等。在乡期间,因绍兴地区连遭灾害,他积极参与救荒赈灾活动,手订设粥场法、给米法,自己出资设药局。可以看出,虽闲居于乡,祁彪佳依然以救世济民为己任。
崇祯十五年(1642),祁彪佳再度奉诏出任河南道监察御史,任职之后他连上三疏,皆切中时弊,为小人所忌。崇祯十六年(1643)再次乞休,未获允许,便道还家。
崇祯十七年(1644)春三月,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福王即位南京,成立南明政权。于国家危难之际,祁彪佳出任大理寺丞,旋擢右都御史,再转苏松督抚。祁彪佳日夜穿梭于各地,会见官员,招募兵勇,布置江防,安抚难民。然南明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之际依然是钩心斗角、相互倾轧。祁彪佳在马世英等人排挤之下,于崇祯十七年(1644)十二月再次以病乞归,归乡之时,“将士号泣送先生”[24]。
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南下,攻下南京。六月福王被俘,潞王监国杭州。清兵入杭,兵临绍兴,清廷以书币礼聘祁彪佳,祁彪佳绝食三日后,于闰六月六日夜半自沉于寓园水塘。
祁氏家族从祁清始进入士绅阶层,成为越中望族,几乎隔代即有进士,到祁承爜、祁彪佳父子,在政治、文化两方面都达到顶峰,与祁氏家族良好的家风传承密不可分。
梅市祁家从第七代祁清开始,由爱书而聚书,形成了书香传家的传统。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到祁承爜的澹生堂、祁彪佳的八求楼、祁理孙的奕庆藏书楼,祁氏成为浙东著名的藏书之家,亦是读书之家,书香代代相传。“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25],正是这种文化的积累和熏陶,使得祁氏家族满门才俊,人才辈出。
张宗泰在《三跋澹生堂藏书约》中记载:“祁氏之在明季,门材最盛”,“诗书之泽长矣”。[26]《两浙轩录》记载:“梅市祁忠敏一门,为才子之薮,忠敏群从,则骏佳、豸佳、熊佳。公子则班孙、理孙、鸿孙、公孙、辉征。才女则商夫人以下,子妇楚纕、赵璧、女卞容、湘君。阖门内外,隔绝人事,以吟咏相尚,青衣、家婢无不能诗,越中传为美谈云。”[27]
在祁彪佳自沉之后,祁理孙、祁班孙绝意仕进,以读书事母为任。明亡后,祁氏兄弟参与魏耕通海案,以图反清复明,案发后祁班孙远放宁古塔,祁理孙则闭门却扫,守制尽礼,读书赋诗,念经诵佛。祁理孙承父祖之志,酷爱读书,往往手不释卷,如遇善本,尤加意校雠。祁理孙建奕庆藏书楼,卖田购书,收书四万卷。至祁理孙,祁家藏书达最盛之时。祁理孙有《奕庆藏书楼书目》6册,后世评价甚高。另有《诗学内传》6卷,《寓山诗稿》1卷,《藏书楼诗稿》1卷。
祁班孙因通海案流放宁古塔,在流放地筑藏书楼“漠北书斋”。后遁回江南,落发为僧。祁班孙工于诗,有《紫芝轩集》《自怡堂集》等。
商景兰在丈夫去世之后,没有沉浸于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带领三女二媳进行诗词创作,形成了一个盛极一时的女性文学团体,开创了有清一代才女闺媛聚会联吟的风气。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记载了以商景兰为中心的祁氏女性诗人的活动盛况:
(祁)公怀沙日,夫人年仅四十有二。教其二子理孙、班孙,三女德渊、德琼、德茝及子妇张德蕙、朱德蓉。葡萄之树,芍药之花,题咏几遍。经梅市者,望若十二瑶台焉。[28]
事实上,祁氏家族早就有对女性进行文化教育的传统。祁承爜在《先考文林郎直隶苏州府长洲县知县秋宇君暨先妣沈孺人行实》中记载:
母少育于外母家郑,郑为剡中望族,我母生数岁即孝惠顺贞,有令德。郑翁尤爱之,每口授女史孝经,辄通大义。[29]
祁承爜的母亲沈孺人在丈夫去世之后,严格督促儿子学习,“时不肖已遣就外传,然夜归必荧荧篝灯,操女红以课读,至夜分乃止”[30]。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下,祁承爜与弟弟祁承勋皆有成就。沈孺人不仅重视儿子的教育,对女儿的教育也不放松。祁承爜的妹妹嫁给商周祚的堂弟商周礼为妻,早寡。祁彪佳在《商节妇传》中记载:
(商节妇)生而颖慧,庄静有仪,亲女红,工巧绝伦。太恭人口授《女则》,覆之辄能默记,稍长,于书史皆成诵。[31]
可见,母教在祁家是有传统的。
祁氏家族能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打击后,依然傲然挺立、书香不断,正是因为拥有数代积累的深厚文化传统。
祁家从第四代进入仕途,一直到第十代祁彪佳,官位并不高,但政绩和声望都不错,尤其到了祁彪佳,声望远超先祖,殉节之后,更是为后人尊崇有加,这也与祁家忠敏传家的家风紧密相关。祁彪佳的五世祖祁司员“有异政,为名御史,出守池州,士民颂神明,建生祠”[32]。七世祖祁清“直谏显名”[33]。父祁承爜“所至有惠政”[34]。祁家代代相传的为官之道,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石,以勤勉为官、忠诚为国作为家族精神的。
祁彪佳初入仕途,曾向父亲请教为官之道,祁承爜“仍示持身养心,别无一语”[35]。他人不解,问其故。祁承爜说“子知吾越之教浮者乎?掖之以物,则终其身不能自济。忽置之中流,须臾竭力而善浮矣。吏事多端,焉能一一诲之?吾第置之宦途中流,不数年而能成吏矣”[36]。时人不知祁承爜之深心,以为他不善教子。祁彪佳至兴化履职一月,即有神明仁爱之声,众人才知祁承爜之“善知子,善教子”。教子之道,身教胜于言传,祁氏家族的文化传统已深深地影响了后代子孙,因而在处理各种问题之时,他们既有实际的政治才干,也有把握大局的能力与智慧。
[1] (明)朱赓:《朱文懿公文集》卷9,明天启刻本,第25页。
[2] (明)陶望龄:《大理寺左少卿燕阳商公墓志铭(代)》,载《歇庵集》卷8,清聚奎楼刊行,第1页。
[3] 转引自邓智华《一条鞭法与万历新政——基于庞尚鹏起任福建巡抚的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6期。
[4] (明)陶望龄:《大理寺左少卿燕阳商公墓志铭(代)》,载《歇庵集》卷8,清聚奎楼刊行,第1页。
[5] 绍兴县修志委员会:《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576页。
[6] (明)商周祚:《水澄刘氏家谱序》,刘宗周:《刘宗周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30页。
[7] 绍兴县修志委员会:《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铅印本,第2578页。
[8] 绍兴县修志委员会:《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铅印本,第3578页。
[9] (清)王端淑辑:《名媛诗纬初编》卷11,清康熙年间清音堂刻本。
[10] (明)祁承爜:《先考文林郎直隶苏州府长洲县知县秋宇君暨先妣沈孺人行实》,载《澹生堂集》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页。
[11] (明)祁承爜、孙庆增:《澹生堂藏书约 藏书纪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12] (清)全祖望:《旷亭记》,载《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4页。
[13] (明)祁承爜、孙庆增:《澹生堂藏书约 藏书纪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14] (明)祁承爜、孙庆增:《澹生堂藏书约 藏书纪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15] (清)全祖望:《旷亭记》,载《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4页。
[16] (清)叶昌炽著,王欣夫补正,徐鹏辑:《藏书纪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页。
[17]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46页。
[18]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47页。
[19]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48页。
[20]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49页。
[21]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52页。
[22] (明)祁彪佳:《祁彪佳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页。
[23]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66页。
[24]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89页。
[25] (宋)黄庭坚:《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其一》,载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43页。
[26] (明)祁承爜、孙庆增:《澹生堂藏书约 藏书纪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29页。
[27] (清)阮元:《两浙轩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42页。
[28]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7页。
[29] (明)祁承爜:《先考文林郎直隶苏州府长洲县知县秋宇君暨先妣沈孺人行实》,载《澹生堂集》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
[30] (明)祁承爜:《先考文林郎直隶苏州府长洲县知县秋宇君暨先妣沈孺人行实》,载《澹生堂集》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页。
[31] (明)祁彪佳:《商节妇传》,《远山堂文稿》,清初祁氏启元社抄本。
[32]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45页。
[33]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45页。
[34]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45页。
[35]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50页。
[36] (明)王思任:《祁忠惠公年谱》,载(明)祁彪佳《祁彪佳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