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分岔路

一九八五年八月的第一个周五,程卫东蹲在厂房门口,盯着地上的一滩机油发呆。三台返修的脱粒机摆在一旁,外壳上沾满麦秸和泥土,像三个打了败仗的士兵。维修单上“主轴断裂“四个字刺得他眼睛生疼——这是本月第七起质量事故了。

“东哥!“大刘急匆匆跑来,“又来了个退货的,说齿轮箱异响...“

程卫东抹了把脸上的汗,工作服后背已经湿透。自从张建军去省城上学,厂里技术问题不断。新招的十几个农村青年虽然肯吃苦,但连游标卡尺都认不全,更别说看懂图纸了。

“先换备用机给人家。“程卫东站起身,膝盖发出不堪重负的“咔哒“声,“这批零件到底怎么回事?“

“钢铁厂新换的料。“大刘压低声音,“我听说...他们换了采购科长。“

程卫东眉头紧锁。县钢铁厂是他们主要供应商,合作一直很顺利。但上个月突然通知更换材料规格,价格低了百分之五,质量却明显下滑。

“程厂长在吗?“一个穿蓝色工作服的男人走进院子,手里拎着个帆布包,“省农机所的。“

程卫东连忙迎上去。来人是刘工程师的助手,专程送来一份检测报告——关于他们最新研发的小型收割机样机。

“总体不错,“技术员翻着报告,“但传动效率比苏联原型低了十二个百分点。“

程卫东心里一沉。这个数据差距太大,意味着油耗高、动力弱,在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

“张建军同志什么时候回来?“技术员问,“刘工说有些参数只有他能调整。“

“明天。“程卫东看了看墙上的日历,“每周六日他都回厂。“

技术员走后,程卫东独自去了设计室。桌上摊着收割机的图纸,密密麻麻的标注中,有几个张建军用红笔圈出的地方,旁边写着“需优化“三个字。他盯着那些复杂的计算公式,突然感到一阵无力——自己连问题在哪都看不懂,更别说解决了。

“东子!“姜晓兰的声音从外面传来,“梅梅的检查报告出来了!“

县医院儿科诊室里,风扇“呼呼“地转着,却驱不散盛夏的闷热。姜晓兰抱着程梅坐在医生对面,孩子的小腿不安分地踢蹬着,嘴里“咿咿呀呀“地说着婴儿语。

“抬头和翻身都比正常孩子晚一个月。“医生翻着评估表,“肌肉张力偏低,需要康复训练。“

程卫东握紧了拳头:“严重吗?“

“早产儿常见情况。“医生推了推眼镜,“但必须重视。省儿童医院有专门的康复中心,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姜晓兰的手下意识地护住孩子:“要去省城?“

“每周至少两次。“医生写了张纸条,“这是专家出诊时间。“

回家的路上,夫妻俩都很沉默。程梅在婴儿车里睡着了,长长的睫毛在脸上投下细小的阴影。程卫东推着车,不时偷瞄妻子紧锁的眉头。

“我去跟王校长说说,“他突然开口,“看能不能让你复职。这样...“

“不行。“姜晓兰斩钉截铁,“厂里现在这么忙,建军又不在...“

“可孩子的治疗...“

“我来想办法。“姜晓兰停下脚步,直视丈夫的眼睛,“东子,咱们好不容易走到今天,不能半途而废。“

程卫东望着妻子坚定的眼神,想起七年前那个在暴雨夜背着他母亲求医的姑娘。时光改变了太多,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

第二天一早,张建军果然回来了。他比上次见面时瘦了不少,眼镜片也厚了一圈,但精神很好,一进门就直奔设计室。

“东哥!“他兴奋地挥舞着几张纸,“周教授帮我重新推导了传动公式!效率至少能提高八个点!“

程卫东接过纸张,上面满是天书般的数学符号。他苦笑着摇摇头:“你看着办吧。对了,钢铁厂的料有问题...“

话没说完,大刘慌慌张张跑进来:“东哥!县里来了调查组,说我们产品不合格!“

院子里站着三个穿制服的人,领头的亮出工作证:“质监局接到多起投诉,请配合检查。“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像场噩梦。调查组翻遍了生产记录和质检报告,最后指着那堆返修机器下了结论:限期整改,暂停生产许可证。

张建军追到门口:“同志,主要是钢材问题,我们正在...“

“材料问题是借口!“调查组头头冷笑,“技术不过关才是根本!“

看着远去的吉普车,程卫东一拳砸在墙上,指关节顿时渗出血珠。张建军默默递过手帕,突然说:“东哥,我有个想法。“

原来周教授认识省钢铁厂的总工,可以帮忙牵线搭桥。但最好的办法,是把关键部件升级成铸铁的——这需要重新设计模具,短期成本会增加三成。

“做。“程卫东毫不犹豫,“质量第一。“

“还有...“张建军犹豫了一下,“周教授建议我们申请高校合作项目,能享受税收优惠和科研经费。“

程卫东眼前一亮:“具体怎么操作?“

“需要企业技术负责人有中级以上职称。“张建军苦笑,“咱们厂...没人符合条件。“

一直沉默的姜晓兰突然开口:“如果和职工大学联合申报呢?建军现在算在校生,能不能以学校名义...“

张建军猛地拍了下脑门:“对啊!我这就去找周教授!“

他匆匆收拾了几张图纸就要走,临行前突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掏出个纸盒递给姜晓兰:“给梅梅的,省城买的。“

盒子里是个精致的拨浪鼓,鼓面上画着 smiling的小熊。姜晓兰眼眶一热——这个曾经孤僻的年轻人,如今竟会给孩子买礼物了。

周一早晨,姜晓兰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她把程梅绑在胸前,骑着那辆老凤凰自行车去了县医院。

“医生,省城的康复治疗,我们自己在家能做吗?“

老医生从眼镜上方打量着她:“理论上可以,但需要专业指导和持之以恒。“

“请您教我。“姜晓兰坚定地说,“我每天给孩子做。“

医生叹了口气,拿出一摞资料和一张训练计划表:“每天至少两小时,不能间断。“

就这样,姜晓兰开始了她的“双线作战“——白天在厂里负责新工人的培训,晚上给程梅做康复训练。孩子哭闹时,她就哼起摇篮曲,那是程卫东母亲教她的青山村民谣。

八月十五这天,厂里来了位不速之客——县钢铁厂的新任采购科长赵德才。这人四十出头,满脸横肉,金项链在衬衫领口若隐若现。

“程厂长,听说你们要换供应商?“他大咧咧地坐在办公室,烟灰直接弹在地上。

程卫��强压着火气:“赵科长,你们那批45号钢硬度不达标...“

“胡说八道!“赵德才猛地拍桌,“明明是你们技术不行!知道我跟县里什么关系吗?敢拆我的台!“

正僵持着,姜晓兰抱着程梅推门进来。赵德才的目光立刻黏在了她身上,从脸到胸再到腰,最后停在孩子身上。

“哟,程厂长好福气啊。“他阴阳怪气地说,“老婆孩子热炕头,还当什么企业家?“

程卫东的拳头捏得“咯咯“响。姜晓兰却上前一步,平静地说:“赵科长,这是质检报告,您过目。“

赵德才随手翻了两页,突然瞪大眼睛——报告上盖着省钢铁厂检测中心的章。

“你们...“

“我们找到了新供应商。“姜晓兰微微一笑,“当然,如果贵厂能按国家标准供货,随时欢迎继续合作。“

赵德才脸色铁青地走了,临走时狠狠摔上门,震得窗玻璃嗡嗡作响。

“晓兰,你什么时候...“程卫东惊讶地看着妻子。

“上周建军带回来的。“姜晓兰把睡着的程梅放进摇篮,“省钢同意按出厂价直供我们,免去中间商差价。“

程卫东突然抱住妻子,闻到她发间淡淡的奶香和汗水混合的气息。姜晓兰瘦了不少,肩膀摸上去比以前单薄,但那股坚韧的劲儿,反而更强了。

“对了,“姜晓兰轻声说,“梅梅今天能自己翻身了。“

程卫东鼻子一酸。他错过了多少孩子的成长瞬间?第一次微笑,第一次抓握,现在又是第一次翻身...

“东子,你看。“姜晓兰突然指着窗外。

院子里,新来的学徒工小王正蹲在地上,认真擦洗零件。这个十七岁的农村少年不识字,但特别细心,张建军夸他“有手感“。此刻,他身边放着本翻开的《机械基础》——那是夜校的教材,虽然看不懂,但他总带在身上。

夕阳西下,最后一缕金光穿过槐树枝叶,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程卫东突然觉得,这一切辛苦都值得。他们不仅仅是在办一个厂,更是在为这些年轻人打开一扇通向新生活的大门。

夜深了,程卫东伏在桌前核算账目。铸铁模具和优质钢材会让成本大增,但质量必须保证。姜晓兰在床上给程梅做被动操,孩子发出舒服的“咕咕“声。

“东子,“姜晓兰突然说,“我想把夜校扩建一下,加开幼儿班。“

程卫东抬头:“那得多大工作量?你现在...“

“请李婶帮忙。“姜晓兰轻轻揉着女儿的小腿,“厂里女工都有孩子,大家一起轮流照看。“

程卫东走到床边,看着女儿红扑扑的小脸。程梅看见爸爸,突然咧开没牙的嘴笑了,小手在空中抓啊抓。

“好。“程卫东轻声说,“明天就安排。“

窗外,一轮满月悬在槐树梢头,清辉洒满院落。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那是开往省城的夜班车,或许正载着某个怀揣图纸的年轻人,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往返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