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方言韵书《方音韵谱》语言学价值管窥[13]
王毅力
《方音韵谱》是反映清末民初广东粤方言的一部韵书。此书流传不广,国内各大图书馆均未见收藏。书前封面印有“台山梅乔甫编”“广州光东书局承印”等字样。梅乔甫(1884—1946),号淳迺,广东省台山市人,毕业于广州光华医学专科学校,长期在台山端芬镇西廓墟及大同市行医。梅氏在书前“叙”中称自己“素习虫鱼之学,喜涉考据”,遂“时阅十年,稿凡五易”。《方音韵谱》于民国十二年(1923)撰成,民国十八年(1929)由广州光东书局印行出版。
《方音韵谱》,全名“新体通俗方音韵谱”,分上中下三卷,收字约一万六千个,注文三十万多字。梅氏在书前“凡例”中称“本书专就吾粤方音编辑而成”,并明言“本书编者为台山人,分韵汇音不免略偏台山方言”。可知《方音韵谱》是记录当时粤方音(含台山方音)的一部方言韵书。该书仿照《洪武正韵》的体例,将所辑录字按四十五韵编排,上中卷为平声(平赅上去),下卷为入声,每卷下列各韵韵目,分音凡一千八百个。书中给每字注音,包含本音、俗音、转音、土音等;并记录了大量的粤方言词语,做了较为详细的注释。此外,书中收录了相当多的粤方言俗字。本文拟从方言俗字、方俗语词、异读字三个方面举例说明该韵书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价值。
一
《方音韵谱》中记录了大量的粤方言俗字,将它们搜集整理并加以考释,明确一些方言字之间的关系,对于汉字学、方言学、汉语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举数例如下。

,同缩。俗作食物味变曰
,伤口化脓俗亦曰
。(《方音韵谱》卷下屋韵)
按:《方音韵谱》中“”“宿”音同,为素屋切。“
”是粤方言俗字,本字当是“宿”。“宿”有积久义,《小尔雅·广诂》:“宿,久也。”《汉书·徐乐传》:“而天下无宿忧。”颜师古注:“宿,久也。”食物放久自会腐败味变。今粤方言中“食物腐败变质”义即写作“宿”,如“啲餸宿咗”。“啲饭宿嘅”。“宿”还可表示汗臭味,如“件衫宿嘅仲唔去换。”为准确反映字义,表上述两义时亦有在原字上加形符“歹”,构成“
”字。此“
”字少见使用,未见于其他辞书典籍。且《方音韵谱》记载了“
”的另一俗义“伤口化脓”,当是由“食物味变”义引申而来。
兜
埘,鸡栖也。俗谓鸡兜。(《方音韵谱》卷上支韵)
兜,俗称鸡窝曰鸡兜,又俗谓居住之处曰兜口。(《方音韵谱》卷中尤韵)
按:“兜”义为巢穴、窝,本字当为“窦”。《方音韵谱》记载“兜”有两读:一是本音都休切,平声,义为兜瞀之兜;二是转音都厚切,阴上声,义是鸡兜之兜。《方音韵谱》尤韵去声“豆”小韵下收“窦”字,释为“孔也”,都后切。“兜”“窦”二字仅声调略异,读音相近。“鸡兜”之“兜”当是“窦”的音近借用字。今粤方言一般写作“窦”,指各种巢穴。广州话还有“狗窦”“雀窦”“蚁窦”等说法。除少数说“鸡棚”(广州、佛山等)、“鸡笼”(从化)等外,绝大多数粤方言点都说“鸡窦”[1]。此外,上第二条还记载了“兜口”一词,即“窦口”,“口”是词缀,原义是窝,后引申指特定的人群活动、居住的地方。
乸
毑,奴卡切,上声。牝也,如言猪毑、狗毑。又俗谓妇人曰毑。(《方音韵谱》卷中麻韵)
雌,鸟兽之阴性者曰雌,俗谓之毑。(《方音韵谱》卷上词韵)
乸,俗同上(毑)。(《方音韵谱》同上)
按:粤方言一般用“乸”或“公”加在动物名词后表示动物的性别。表雌性动物,如猪乸、狗乸、鸡乸、鸭乸、老虎乸等。乸,今广州话读[na35]、台山话读[da55]。《方音韵谱》记载了“毑、乸”两种字形。《广雅·释亲》中已有毑字,释曰“母也”。《集韵·马韵》音字野切,并注云:“姐,《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古作毑。”又《哿韵》:“姆,《博雅》:‘毑,母也。’或作姐。”“毑”本是表母义“姐”的异体字。粤方言借用一个古已有之的近义字“毑”的形体,但不借《集韵》“字野切”这个音,仍读原词读音“奴卡切”。后在书写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偏旁换位的异体字“乸”,并形成了半包围结构,今粤方言多采用此形体。如上第一条“又俗谓妇人曰毑”,今广州方言偶见用于指人,但只有少数几个词,如婆乸女人、后底乸后母等。
/鹼
胰,夹脊肉也。俗叫番曰胰子(《方音韵谱》卷上支韻)
皂,……番鹼曰肥皂。(《方音韵谱》卷中豪韵)
按:《韵谱》上两条的记载,粤方言把肥皂称作“番”或“番鹼”。修饰语“番”指明此物来自西洋。“鹼、
”是异体字,两字选用声音相近而形体不同的声符。“鹼”字古已有之,本指盐卤。《说文》:“鹼,卤也。”《集韵·盐韵》:“鹼,盐在水曰鹼。”后借用来表示洗涤剂,又简化为“碱”。《中华大字典·石部》:“碱,鹼俗字。”碱即纯碱,是含在土里的一种物质,化学成分是碳酸钠,可用作洗涤剂。近代从西方引入肥皂,一般用油脂和氢氧化钠混合,制成块状。1908年出版的《岭南白话杂志》(第三期)专门介绍了“制造香
”的方法,所用字为“
”。今粤方言一般写成“番枧”。 “枧”同“笕”,本指引水用的管子。《集韵·铣韵》:“笕,通水器。或从木。”“枧”本义与肥皂无涉。故表肥皂的“枧”非本字,粤方言因同音借用之。

,子宫。今简作
。博医会所制。(《方音韵谱》卷上东韵)
按:,《方音韵谱》收在东韵平声公小韵下,居翁切,音同“宫”。该字极为罕见。从上条记载可知,该字乃“博医会”所造。博医会,全称“中国教会医学联合会”(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1886年由西洋传教士医生在上海组建成立。博医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统一医学名词。在统一名词过程中,还创造了一些新名词,
便是一例。博医会创造了一个单音词来代替双音词“子宫”,并造新字“
”来表示。但这个新名词及新字并没有被当时及后来的社会及医学界所接受,依然使用双音词“子宫”。
簕
簕,荆棘也,触之刺人。[按]字书无此字,簕本作刺,浅人不识,遂制此字。(《方音韵谱》卷下陌韵)
按:此条编者梅乔甫加了按语,称“簕”未见于各字书,是浅人所造字。《方音韵谱》卷下陌韵又收“竻”字,并注:“云竹根也,俗作‘簕’。”可见“竻”指竹根,俗亦写作“簕”。“竻”字宋代文献已见。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竹》:“竻竹,其上生刺。南人谓刺为竻。”竻指刺,为当时南方方言词,故把这种带刺的竹叫“竻竹”。《方音韵谱》卷上江韵:“芒,芒刺草之尖端也,俗谓之竻。”说明“竻”确有刺义。由上可知,本已有指刺的“竻”字,后粤地又通过替换声符的方式新造一个“簕”,作为“竻”的俗字。
唛/嚜
唛,唛头,牌号也(译音字)。(《方音韵谱》下卷陌韵)
嚜,同上(唛)。唛头,商标也。(《方音韵谱》下卷陌韵)
按:唛、嚜,《方音韵谱》同属入声陌韵,务克切。“唛”,今广州音[mak55],是英语mark的译音字,又译作“唛头”,指牌子或商标。今广州、东莞等粤方言,雷州话,海口话及南宁平话都说“唛”或“唛头”。《方音韵谱》记录了“唛”的另一种写法“嚜”。《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记录了“唛”,未见“嚜”字。[14]《广州方言词典》有“嚜”字,注音[mɐk55]但注明是“小铁罐头盒”义,如牛奶嚜,并指出该字是俗字。[15]而《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唛”字下列出了两种字形:“唛头”“嚜头”,记录了“嚜”这一写法。
《方音韵谱》记载了大量的粤方言俗字,注释中还常指明某字为俗字、新字等,如用“粤人所造”“粤人新字”“粤俗字”“俗制字”等术语加以说明。例如:
冇,俗谓无曰冇。字书无此字,想由粤人所造。或为无字。(卷中豪韵)
煲,煮也。又煮水之器曰煲,如茶煲、砂煲。粤人新字。(卷中豪韵)
冚,区枕切,上声。遮盖之也。如冚盖、冚盅、冚被、冚簟。按:此粤俗字,字书不载。(中卷侵韵)
泵,(粵制字),大光灯曰泵。灯为英语抽气筒之泵,译音字。(卷中侵韵)
□,台人叫大头鱼曰□鱼。俗制字。(卷上东韵)
二
通过对《方音韵谱》中所收字词及训释的整理,发现该书记录了一大批粤方言俗语词。常见的如嘅、佢、冇、湴、脷、细佬、消夜、咸湿、老举、趁墟市、瞌眼瞓、讲大话等粤方言特征词,在《方音韵谱》中都有记载,且一般会用“俗”字加以注明,如“俗呼”“俗叫”“俗称”等。下面选释数则该书记录的粤方言词语。
番棯
棯,台山叫番石榴曰番棯,又山果名棯。(《方音韵谱》卷中严韵)
按:今粤方言番石榴有不同的名称,如“番石榴”(多数方言点)、“鸡屎橘”(香港)、“鸡屎果”(从化、佛山、三水等)、“花棯”(番禺、顺德、中山、珠海)、“番棯”(南海、高明)。据《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台山、江门、新会、开平话都说“番石榴”,而称石榴为“花棯”[1]。但根据《方音韵谱》的上述记录,至少在民国初年的台山话中,和今南海、高明话一样,人们还称番石榴为“番棯”。可见今台山话说“番石榴”是受到其他粤方言的影响,到后来才改称为“番石榴”。值得注意的是,此条还提到一般的山果都可以称为“棯”。
黄
蚯,蚯蚓俗呼黄。(《方音韵谱》卷中尤韵)
蚓,蚯蚓,一曰曲蟮,俗叫黄。(《方音韵谱》卷上真韵)
,俗称蚯蚓曰黄
。(《方音韵谱》卷上元韵)
按:《方音韵谱》上三条记载了蚯蚓有“黄”的俗称。蚯蚓别名很多,南北朝时就已有“
”“寒
”的称谓。 《玉篇·虫部》:“
,寒
,即蚯蚓。”《集韵》收“
”字,有两读:一为阮韵,许偃切;一属隐韵,许谨切。两韵之下均
、蚓并列,两者当为异体字;两处释义亦相同,均注:“
,虫名,蚯蚓也。吴、楚呼寒
。”说明在较早的时候“寒
”是吴、楚等地的南方方言词。今粤地多说“黄
”,如广州话音[uɔŋ21hyn35]、台山话音[vɔŋ21hun55],当是古汉语的遗存。
蟥蜞/黄蜞
蛭,水蛭,好吸人畜之血,俗呼蟥蜞。(《方音韵谱》卷下屑韻)
蛭,水蛭,一名螞蟥,俗叫黄蜞。(《方音韵谱》卷下质韵)
按:蟥蜞,即水蛭。蟥,即蚂蟥。蜞,《类篇·虫部》云:“虫名,水蛭也。”粤方言将两词糅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蟥蜞”。据上“蟥蜞”又写作“黄蜞”,“黄”当是“蟥”的讹写。广州话称水蛭为“蟥蜞”,亦称“蜞乸”。
适啱/啱啱线
啱,俗语辞谓刚刚曰适啱、啱啱线。(《方音韵谱》卷中覃韵)
按:此条记录了两个粤方言词“适啱”“啱啱线”。今广州话还说“适啱”和“啱啱线”。 “适啱”有适合的意思,如“呢对鞋适啱我着”。亦有刚才义,如“佢适啱走咗”。“啱啱线”的意思是(时间或空间)正合适,刚刚好。东莞方言亦说“啱线”,如“条裤啱线够长”。
屎朏/屎窟
朏,臀也。俗谓屎朏,如言打屎朏;如粪孔则应作窟。(《方音韵谱》卷下日韵)
按:朏,《方音韵谱》注“弗不切”。《方音韵谱·日韵》又有“甩”字,注“同朏”。表臀部的“
”“朏”,自古有之。《玉篇·肉部》:“
,臀也。”《集韵·没韵》:“朏,髋也。或从屈。”而《方音韵谱》注“俗谓屎朏”,说明此乃近代粤方言词,并举例“打屎朏”即打屁股。梅氏还指出,如当肛门讲,则应写作“屎窟”。“窟”有孔义,《方音韵谱·日韵》亦收与“朏”同音的“窟”字,注曰:“穴也,俗谓之孔。如兔窟、蛇窟、灶窟、屎窟。”据《方音韵谱》记载,“屎朏”和“屎窟”两者当有别,前者是指臀部,后者专指肛门。而今粤、客家方言都将屁股称作“屎窟”。
苏杭
杭,俗称布疋铺曰苏杭,谓卖苏杭之货也。(《方音韵谱》卷上江韵)
按:上条记录了“苏杭”,指卖布匹的店铺。民国时期,苏杭地区的丝织业发达,布匹物美价廉。粤地的布匹店多出售苏杭一带的布匹,故布匹铺亦称“苏杭”。如民国时期广州的高第街以经营苏杭货品著称,故又有“苏杭街”的称谓。
米仔雪
霰,雪珠也。俗谓米仔雪。(《方音韵谱》卷上先韵)
按:霰,即米粒状的雪,其有俗称“米仔雪”。“米仔雪”一词未见于各辞书,当是民国初年的粤方言词。今柳州、福州等地方言中有“米雪”的说法。
三
《方音韵谱》记载了很多俗音、土音、又音等异读现象,这些异读现象往往反映了字音的演变轨迹和古今差异,是了解清末民初粤方言及台山方言语音的重要材料。下略举数例加以说明。
燶
按:《方音韵谱·东韵》记录了两个不同词性的“燶”是通过变调进行区别的。其一注曰“俗谓烧焦者曰燶”,即“燶”用作动词时,读作奴东切,平声。又注曰“俗谓饭之焦者曰燶”,用为名词时,读为奴勇切,则变调作阴上声。切下字“东”《广韵》属平声东韵,“勇”属上声肿韵,台山方言东冬钟相混,故“燶”的两读声母韵母相同,今声调相异。今广州、东莞、柳州等方言还说“燶”,但名词和动词已经没有语音上的分别了。
疼
按:《方言韵谱·东韵》中“疼”有两读:一是徒龙切;又注云俗读冬,都公切。《广韵》徒属定纽,冬、都属端纽,端定二纽平声字,今粤方言属不同声母。《广韵》龙属钟韵,冬、公同属冬韵,今粤方言冬钟两韵属同一韵母。疼,《广韵》徒冬切,《韵谱》“徒龙切”源于此切。“疼”之俗读“都公切”与本音“徒龙切”,只是声母不同。
乪/氹
按:“乪”在《方音韵谱》有两读,其一在江韵,奴堂切,平声,注云“水曲折处也,今谓围中低处曰围乪”。另一读音也是江韵,奴巷切,去声,注曰“洼也,如低乪”。与此同音(奴巷切)的还有一个“氹”字,注云:俗谓水浪曰氹,田之低处亦曰氹;并指出字书不载“氹”,实际上此字是“乪”的讹体。值得注意的是,《方音韵谱·侵韵》还记载了“氹”字的另外一个读音:徒廪切,阴上声,注云“俗谓小湫曰氹,或又读曩去声”。小湫,即小水潭。今广州话“氹”音[tʻɐm13]来源于此音切,其又读曩去声(奴巷切)今粤方言则消失不见。
崩
按:崩,《广韵》仅一读,作“北滕切”。《方音韵谱·庚韵》记载了“崩”的三种读音:(1)卑生切,平声;注云:“山坏曰崩。破也,毁也。古称天子死曰崩。血山崩,妇人病名。”(2)补肯切,上声;注云:“俗谓缺唇曰崩口。”(3)布猛切,阴上声;注云:“俗谓壆基之缺处曰崩,如塞崩。”三种读音的“崩”《方音韵谱》释义不同,故是因别义而产生的异读。切上字“卑、补、布”《广韵》均属帮母,今粤方言为一类。一读切下字“生”,《广韵》作“所庚切”,属平声庚韵开口二等。二读切下字“肯”《广韵》作“苦等切”,属上声等韵开口一等。三读切下字“猛”作“莫杏切”,属上声梗韵开口二等。据王力、钱淞生,庚、耕两韵的开口一二等和登韵的开口的字,到了今台山话韵母都读[aŋ][2]。《韵谱》“崩”的“卑生切”当来自《广韵》“北滕切”。后两个俗义则是通过变调进行区分。“崩口”是粤方言词,表示豁嘴义,因其义与卑生切之“崩”稍远,由平声改为上声。布猛切的“崩”义为器物等的裂缝,此义亦是粤方言所独有,为示区别用作此义则改读阴上声。“崩”的这一别义异读的情况在今粤方言中消失不见。
《方音韵谱》记载了很多俗音、土音,各韵书未见这类异读,今粤方言亦消失不见。例如,“矬”,粗歌切,又俗音坐。其粗歌切,来自《广韵》昨禾切,其俗音当是受到声符的影响。 “谎”,扶枉切,又俗读荒,俗读当是受声符影响。
(王毅力: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詹伯慧、张日昇等主编:《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王力、钱松生:《台山方言》(丁),《岭南学报》195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