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心笃教 时闻花香:一个教师的教育札记
- 张晚艳
- 1719字
- 2025-04-24 17:41:58
前言
读Shirley张晚艳
Shirley 是张晚艳的英文名,学英语的通常都起个英文名,有些为了外国人叫起来方便,有些纯属赶风。我想Shirley属于前者。Shirley是国家留学基金委英国里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西部英语教师项目2012年度学员,课程期间我们称她为Shirley,习惯了,反而有时忘记了她还有个中文名。我把Shirley称为”Star Participant”(“明星学员”),原因有二,一是她学业成绩优秀,二是她的勤奋和文采在历届众多学员中独树一帜(很遗憾这里不能添加微信表情!)。
Shirley来自贵州六盘水一所中学,我是里丁大学西部项目负责人兼专业辅导老师。Shirley 初到里丁大学时比较低调,在一个三十多人的班里并未引起我太多注意。大概过了一个来月,Shirley周一要到当地学校实习,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她决定周日到教室把教案再演练几遍(天下认真的老师可能对这个都不陌生)。尽管Shirley已是国内资深优秀教师(否则也参加不了这个国家项目),但毕竟是第一次到英国的学校去讲课,用外语去教英语为母语的英国孩子,忐忑之心可想而知。但英国大学周末教室通常不开门,Shirley因此提出周末能否为她单独开一下教室的门。面对这么勤奋的学员,我欣然同意。我们当时刚从Bulmershe Court校区搬往伦敦路(London Road)校区不久,我对新校区管理也还不熟,因为校园机关重重,开门一事充满了戏剧色彩!(这个在本书”我的这个星期天”一文中有详细描述。)从此以后,Shirley进入了我的视野。
Shirley在里丁大学留学三个月,学成回国后跟我一直保持联系,不时把她在留英留期间或回国后所写的一些见闻和感受通过邮件发给我。读Shirley的文章,我被她对周围人和事细心独到的观察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她的粉丝之一!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回国后能把自己在英国所学努力付诸教学实践,并用心总结,及时通过我与之后的学员分享经验。譬如,她指导学生做的Flowers and Poems(“花与诗”)项目的教学过程和成果展示以及她的“未见康桥”一诗(都收录本书)。我曾让后期学员去猜诗作者是一位男学员还是女学员(结果如何读者可以发挥想象):
……
康桥,
浅浅唤着你的乳名,
我想,
你是不是我正在走近的
那个温婉、静好的女子。
我想,Shirley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情趣加上她在英国留学期间的深度观察和丰富体验,无疑会激发她一批批学生们学习英语和英国文化以及追求文学的热情,这在学员中无疑是非常独特的,是个非常有趣的个案。因此我曾萌发过对Shirley就海外培训对教师专业和个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追踪研究的念头,只是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一直未能实施。但现在看来似乎已没有必要了,因为Shirley用本书相当一部分的篇幅详细记录和描述了她留英期间的经历,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位富有文学情怀的英语教师对英国文学和文化的期待、追寻、相遇时的激动和分别后的留恋与思念,这些都已成为Shirley日后慢慢咀嚼品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思想源泉,似乎融入了她的血液和每个细胞!
几年前暑假,Shirley陪父亲和女儿冀泽重返里丁,据说帮父亲和女儿圆了一个梦。父亲在英国的历险记和女儿的独立蜕变也悉数在书中做了记录和描述。期间,我也有幸跟Shirley父亲和冀泽见过面,再读Shirley在本书中对爸爸、妈妈以及家人的动情描述,特别是爸爸对她的人格形成、事业和文学追求的莫大影响以及良好的家风家教,不禁令人感动和钦佩。这是个读书之家,是个富有文学、文艺浪漫细胞之家,从书中收录的冀泽的几首想象力像长了翅膀的小诗,不难看出这种基因在传承。
本书除了对英国异域生活和文化的切身体验和感悟外,还选入了Shirley对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人生重要的十年历程的追溯,其中不乏一个追梦青年事业和爱情的曲折历程——“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和心灵回归(“我静静地做这样一个女子”就是后者最好的写照)。正如书名《潜心笃教,时闻花香》所示,本书有关经历多以Shirley自己教师身份兼文学追梦为线索,自然离不开自己的学生,譬如“烘春桃李”一篇充满了师生情趣。
我与Shirley似乎也有较深的师生缘。读该书,感觉是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文风或细腻温约或清新简洁,它带我走进了作者丰富温婉的精神世界和读书追梦的心路历程。我在想,书中的Shirley,会不会是从远古向我们缓缓走来的宋代女词人?
谢谢Shirley跟我们分享她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追梦历程。祝愿她下一个十年更精彩!
英国里丁大学 李大国博士
2017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