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从古到今,我国一直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不断斗争的历史。时至今日,相对于古代社会,虽然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人们预防、抵御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但仍频繁地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每年都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人员伤亡。可想而知,在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灾害对民众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更为显著。

古代发生的水、旱、雹、霜、地震等多种灾害,现代仍然不断发生,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清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其社会经济结构与历代封建王朝一样,都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中心。农业被视为诸业之本,农业税收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清王朝的治乱兴衰,而农业经济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制约。清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荒政措施最为完备的一个时期。对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荒政措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我国目前仍处于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从实际情况来看,宁夏地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当下制约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亟待学术界研究防灾、救灾的有效机制。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先民在遭受自然灾害袭扰的同时,也在不断总结防灾、救灾的经验教训,以规避或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这些构成了古代中国荒政的基本内容。研究历史时期这一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及社会应对,可以为当下自然灾害的预防和灾害救助提供历史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