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真宗的真爱 一

第77章 真宗的真爱 一

却说太平兴国七年三月,金明池水殿落成,太宗将泛舟。有人告发赵廷美“欲以此时窃发”作乱。太宗罢廷美开封府尹调西京留守,一批文武臣僚也因“交通秦王”而贬官流放。不久,接替卢多逊入相的赵普告发卢多逊与秦王勾结事,卢全家流贬崖州,赵廷美被勒令归私第,子女取消皇室待遇。五月,继赵廷美出知开封府的李符上奏,说廷美“衔恨怨望,乞徙远郡”,太宗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

太平兴国九年年初,赵廷美忧悸成疾,死于房州,年三十八岁。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诡异的现象,从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到九年年初,把赵廷美从准皇储一步步搞到最后贬死房州,太宗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他采用的是钝刀子割肉的方法,慢条斯理,不慌不忙,一边又有足够的机会表演自己的假仁假义。这期间,赵廷美接连遭到告发,但告发者其实一点实实在在的证据都拿不出手,所依据的都是自己的想象和虚构。第一次柴禹锡告发的罪名是“将有”阴谋,第二次太宗游幸金明池前,告发的罪名是“欲以”窃发作乱,第三次李符告发的罪名是“衔恨怨望”。“将有”者,凭空捏造也;“欲以”者,信口开河也;“衔恨怨望”者,主观臆断也。三者相加,等于一句源于宋代而遗臭于青史的俗语——莫须有。莫须有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不需要有,或许有,说法各异,反正就是那种专横霸道而又挤眉弄眼的流氓腔调。

赵廷美突然去世,赵光义非常悲痛。有一天他突然对宰相说“廷美小时候就很刚愎,长大了更凶恶。我因为是他哥哥,一直都容忍他。把他迁到房州,也只是想让他静下心来想想过错。刚想推恩起复,可他竟然死了。我真的很悲伤啊!”

赵光义如此做作,宰相李昉说道“涪陵悖逆,天下共闻;而宫禁中事,若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一切都是你自己说的,让我们怎么回答?但不管话里多么有刺,赵光义的目的都已达到。

赵元佐是宋太宗的长子,被立为太子。在赵廷美被陷害时,赵元佐据理力争为叔叔求情,不想被太宗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这才醒过味来,幕后黑手原来就是自己的老爹。心灰意冷下,赵元佐自此闭门不出。

赵廷美死后,一向聪明机警的赵元佐竟然"疯"了,且不是一般的疯,动不动持刀伤人。不久后,更索性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的府邸烧个精光。宋太宗大怒,将赵元佐废为庶人,自此与皇位毫无瓜葛。

奇怪的是,成为庶人的赵元佐"疯病"立即就痊愈了,除了依旧深居简出不见人外,一切如常。

显而易见,赵元佐不过是在装疯,之所以出此下策,只是对老爹为权势刻薄残忍、六亲不认的一种反抗。你越想将皇位传给我,我越嗤之以鼻。一件沾满鲜血的黄袍,赵元佐实在鄙视。这一点宋太宗了如指掌,所以父子二人最终闹翻。没办法,一个心中满怀道义,另一个却是黑暗无比,可堪一叹。

赵元佐,你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当你父亲费尽心机,在血泊里把大宋皇冠捧到你面前,以为你会欣喜若狂时,却不料你冷冷地说不要。因为那上面沾满了你伯父、你叔父、你堂兄的血!

赵元佐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报复自己的父亲——你是伟大的帝王,我是卑贱的疯子。这就是你希望的!

在充斥着厚黑精神的天朝权谋史上,赵光义无疑是胜利者,但看似愚蠢的赵元佐,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元佐被废,元佑的机会来了。不久,太宗让他领开封府尹兼侍中,这是准皇储的标志。太宗还为他改名元僖,这个“僖”的字形和字义都嵌合在同一点上:人逢喜事。看来,元僖可以放宽心思吟一阕《好事近》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但元僖的私生活并不爽。不爽的原因在于他宠爱侍妾张氏,冷漠正室李夫人。对于男人来说,这似乎很常见,但元僖的偏爱却送了自己的命。张氏恃宠骄横,这并不奇怪,但这个愚蠢的女人居然想毒杀李夫人上位,结果误毒第三者,元僖暴死。

到了这时候,属于三皇子的大剧才真正拉开帷幕。

运气这东西你不能不服。运气好的人,其实用不着上蹿下跳拳打脚踢,当别人蹿跳打踢时,他只需耐住性子慢慢等。等别人一个个都落荒而去,空下来的舞台便是属于他的。

元僖暴死是太宗淳化三年年底,两年后,一直在立储问题上首鼠两端的宋太宗正式下诏,立三皇子元侃为皇太子,并改名赵恒。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剑伤复发而驾崩,赵恒继位为帝,是为宋真宗。

赵恒从小生活在皇宫中,虽然皇帝不是人人都能够当的,但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不知道有些事能不能做,赵恒有一次在皇宫中到处玩耍,伺候的太监没注意,他就一个人跑到皇帝的宫殿中。

当时宫殿中没有人,大殿的中间放着一把金灿灿的龙椅,扶手和靠背上都雕刻着精美的龙图腾,在太阳的照射下,金灿灿的非常好看,赵恒平时看见伯父赵匡胤坐在上面非常英勇威武,于是也小跑着过去坐在龙椅上。 这时赵匡胤带着弟弟赵光义走了进来,赵光义一见儿子坐在龙椅上,吓得马上跪在地上请罪;赵匡胤不仅没当回事,反而走到赵恒身边问道“皇上好当吗?”,赵恒回答道:“由天命耳”,意思就是听从天命。

赵匡胤听完这句话哈哈大笑,于是对赵光义说道:这个孩子有前途,要好好培养。赵光义去世后,皇位果然传给了三儿子赵恒。

却说刘娥是四川人,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襁褓中的刘娥成了孤女,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

寄人篱下的刘娥,稍稍长大就成了歌女,不但歌声婉转动听,还善于播鼗(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刘娥很小就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银匠。龚美生意不好,就想把刘氏卖掉。这年他带着刘姑娘从四川来汴梁。船过真州长芦时,有个和尚法灯在岸边看到刘娥,不觉神魂荡漾遍体酥麻,心内想道:“这妇人不知是甚样人家?却生得如此美貌!若能与她同睡一夜 ;死也甘心!”

又想道:“我和尚也是父母长生,怎地剃掉了这几茎头发,便不许亲近妇人了?我想当初佛爷也是扯淡,你要成佛作祖,止戒自己罢了,却又立下这个规矩,连后世的人都戒起来。我们是个凡夫,哪里打熬得住,难道和尚不是人吗?”又归怨父母道:“当时既是难养,索性死了,倒也干净!”越想越气,后来还写了一首诗:

少年不肯戴儒冠,

强把身心赴戒坛。

雪夜孤眠双足冷,

霜天剃发髑髅寒。

朱楼美女应无分,

红粉佳人不许看。

死后定为惆怅鬼,

西天依旧黑漫漫。

法灯于是变卖了所有资产,追随刘娥一行入京,幻想有机会把她骗到手。

到了开封,刘娥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开封非常繁华,有钱人很多,戏迷也很多。刘娥一出场,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炮走红,不久,她的名气越来越大。此时赵恒才14岁,被封为襄王,还没有被立为太子。

赵恒也是一个戏迷,他听说了刘娥的名字后,就带了几个保镖,穿了便装去看刘娥的演唱。一见到刘娥的花容月貌,赵恒这个早熟的皇家少年就被迷住了,他呆呆地看着刘娥那暗中传情的大眼睛,不禁心猿意马,立即就把刘娥带回他的别墅里。赵恒的奶娘对来历不明且出身卑贱的刘娥十分不满,就到宋太宗面前告状,说少爷小小年纪便沉溺于女色,不是好事。

宋太宗听了勃然大怒,勒令赵恒立即把刘娥送走。赵恒见父皇龙颜大怒,表面假装遵命,立即带着刘娥出了王府,转过了几条街巷,他又牵起了恋人的手,俩人悄悄地钻进了奴才张耆家。赵恒让刘娥先住在张耆家,叮嘱张耆谁都不许告诉,然后转身对刘娥说,我会定期来看你,你先安心住下,等时机成熟我再接你回去。张耆安排家人悉心照顾刘氏,自己为了避嫌,每天睡在襄王府,张耆的家成了赵恒的别院。此后,两个有情人隔三差五地在张耆家里相会。法灯见刘娥有了皇子做情人,自然也不敢想入非非了。

宋太宗让儿子赶走了卖艺的姑娘,仍不放心,来年,他强令十七岁的儿子迎娶了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女儿为妻,力图彻底打散儿子和刘娥这一对鸳鸯。他们自然不会想到,一场包办的皇子婚礼,根本无法斩断两个年轻恋人的情丝。

这期间,赵恒由韩王晋封为襄王,994年进封为寿王,由于大哥疯了,二哥暴病而亡,排行老三的赵恒被立为太子。赵恒的原配潘氏命薄,王妃没做几年,二十出头即早逝。太宗皇帝接着又给赵恒续娶了宣徽南院使郭守义的女儿,扼杀了他与心上人结为夫妻的念头。一对深情相爱的人,近在咫尺却如同远在天涯,难得随心如愿。但不管父皇怎样地强迫挟持,赵恒的心永远属于刘娥,他虽已贵为太子,又有父母之命的王妃,但朝朝暮暮牵挂的,还是张耆家里那个静静守候的最初令他动心的寂寞红颜。

公元997年,太宗去世,真宗继位,刘娥把当年压在箱底的拨浪鼓又拿出来,走进了巍峨富丽的大宋皇宫,真宗封她为修仪。

真宗即位后,龚美改姓刘,与刘氏兄妹相称。由于刘氏的关系,刘美升得很快,逐渐掌握了京城军权,成为刘氏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

真宗当朝时,有一个士兵犯了罪过,按法律应当处死。真宗饶他一命,判决打二十脊杖发配远方。这个士兵高声叫唤愿受剑处死,而不愿服处杖刑,执刑的人把握不住如何是好,于是向真宗奏请处理意见。殿上传宣圣旨道:“必须先服杖刑后,再来听旨是否处斩。”不一会施过杖刑后,执刑者来取圣旨,真宗说:“他只是害怕挨杖刑;既然已经打过了,就送去发配之地,别的不再问了。”

刘娥到了步步惊心的后宫,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法灯却依然晨钟暮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刘娥宠冠六宫,致力佛教事业的发展,把自己的脂粉钱捐出来,在淮南、两浙、江南等繁华富贵的风水宝地建造宝刹寺院,规格之高规模之大空前而不绝后,法人代表统统是法灯大师。除了香火,来自宫里的赏赐源源不绝。法灯在各大寺院给刘娥诵经,祈求佛祖保佑刘娥早日实现统领后宫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