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水墨剑意

西湖的夜雨来得突然。豆大的雨点砸在孤山太虚观的青瓦上,发出密集的鼓点般的声响。雨水顺着年久失修的屋檐倾泻而下,在石阶前形成一道透明的水帘。道观内,三具黑衣人的尸体横陈在地,鲜血混着雨水向四周蔓延,在青砖缝隙间勾勒出诡异的图案。

云松的青铜短剑“听涛“抵在老妪咽喉处,剑尖凝着一滴将落未落的血珠。苏蘅的剑则从背后指着老妪的命门,剑身上雨水汇成细流不断滴落。两人一前一后,将这位“听雨楼“的杀手困在中间。

“重阳节那日,你去青城山做什么?“云松的声音比剑锋更冷。雨水顺着他的下颌线流淌,在下巴处汇成一道水线。

老妪的帷帽早已脱落,露出一张布满疤痕的脸。她咧开嘴,露出参差不齐的黄牙:“小道士记性不错。“乌木拐杖突然往地上一顿,杖头的商羊鸟眼中射出三枚蓝汪汪的细针!

云松剑锋一偏,“叮叮叮“三声脆响,细针尽数被格飞。苏蘅的剑却已刺入老妪后心,剑尖从前胸透出半寸。老妪身形一晃,却诡笑着从怀中掏出一个瓷瓶往地上摔去。

“闭气!“苏蘅疾呼。云松屏息后撤,瓷瓶炸开的瞬间,一团紫雾弥漫开来。等雾气散尽,老妪已不见踪影,只余地上一滩黑血和半截断指——指节上戴着枚青铜指环,内侧刻着“癸卯“二字。

“追不上了。“苏蘅收剑入鞘,从袖中取出块丝帕擦拭脸颊上的血渍,“商羊婆婆的'金蝉脱壳'在江湖上闻名已久。“

云松剑尖挑起那枚指环:“你认识她?“

“听雨楼十二地支杀手,排名第四的'卯兔'。“苏蘅蹲下身检查竹简,“幸好剑经没事。“她的手指在竹简上轻轻抚过,忽然“咦“了一声:“这不是原本。“

云松凑近查看,发现竹简上的字迹虽然古朴,但墨色尚新,显然是近年的摹本。真正令他吃惊的是苏蘅对江湖事的了解——这个药铺千金的表现,完全不像寻常闺阁女子。

“苏姑娘怎么会来这里?“

苏蘅将竹简收入怀中,抬眸时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我父亲让我来的。“她从腰间取出一块玉佩——与云松的阴阳鱼玉佩一模一样,只是鱼眼处的颜色正好相反。

“三十年前,太虚子的《剑经》被分成三部分。上部由青城山保管,下部藏在孤山,而总纲...“她指尖轻抚玉佩,“一直在苏家。“

雨势渐小,道观外的山路上传来杂沓的脚步声。苏蘅脸色一变:“听雨楼的人来了,我们得立刻离开。“

云松抓起地上的冰髓匣,随苏蘅从侧窗跃出。两人在雨幕中穿行,身后传来愤怒的呼喝声。苏蘅对地形极为熟悉,带着云松七拐八绕,最终躲进一个隐蔽的山洞。

洞内干燥温暖,角落堆着干柴和火石,显然常有人来。苏蘅熟练地生起火堆,脱下外袍烘烤。火光映照下,她只穿着素白中衣的身形显得格外单薄。

“你到底是什么人?“云松盯着跳动的火焰问道。

苏蘅往火堆里添了根柴:“苏明远是我养父。我亲生父亲...是了尘大师的师弟,灵隐寺上一任武僧首座。“

这个答案让云松怔住。苏蘅继续道:“二十年前,我父亲受太虚子后人委托保管《剑经》总纲。听雨楼主'商天子'为夺剑经,血洗灵隐寺。我父亲临终前将我托付给苏家,总纲就藏在这对阴阳鱼玉佩中。“

她从怀中取出两块玉佩,在火光下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太极图。奇妙的是,当两块玉佩相合时,鱼眼处竟透出莹莹微光,在洞壁上投射出密密麻麻的小字——正是《太虚剑经》总纲!

“所以苏先生收养你,是为了...“

“为了完成我父亲的嘱托。“苏蘅轻声道,“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等玄真道长派弟子来取剑经。直到你在钱塘江边救我,刘叔认出你背上的冰髓匣...“

云松想起那个目光锐利的管家,恍然大悟。洞外雨声渐歇,隐约传来搜山的呼喝声。苏蘅突然抓住他的手:“天亮前我们必须赶到西湖长桥,那里有人接应。“

子夜时分,两人潜行至西湖畔。雨后的湖面笼罩着一层薄雾,长桥如蛟龙般蜿蜒在水面上。桥心亭中,一个披着蓑衣的身影正在等候。

“刘叔!“苏蘅低声呼唤。那人转身,果然是苏府管家。他脚下躺着两个昏迷的黑衣人,手中钢刀还在滴血。

“小姐,云少侠,快上船!“刘叔指向桥下。一条乌篷船静静停泊在芦苇丛中,船头站着个戴斗笠的艄公。

三人刚跃上船,岸边就亮起数十支火把。箭矢破空而来,刘叔挥刀格挡,还是有一支射中他的肩膀。艄公长篙一点,小船如离弦之箭驶入雾中。

船舱里,刘叔咬牙拔下肩头的箭。苏蘅从药囊中取出金疮药为他包扎。云松注意到箭簇上刻着同样的“癸卯“字样。

“听雨楼这次出动了不少人手。“刘叔忍着痛道,“苏府怕是回不去了。“

“去净慈寺。“苏蘅果断决定,“了尘大师在那里等我们。“

乌篷船在黎明时分靠岸。净慈寺后山的竹林里,了尘大师正在煮茶。见到浑身湿透的两人,老和尚叹了口气:“老衲早该料到商天子会亲自来杭州。“

“商天子?“云松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听雨楼主,自比商朝遗民,实则是西域魔教余孽。“了尘将热茶递给二人,“二十年前他败在太虚剑法下,如今卷土重来,必是为报仇。“

苏蘅取出竹简和玉佩:“大师,剑经已齐,但...“

“但缺了最关键的东西。“了尘接过竹简,指向某处残缺,“太虚剑法的精髓'水墨九变',当年被商天子夺走了一页。“

云松想起玄真道长临终的话——“武学真谛在山水之间“。他忽然道:“或许不必那页剑谱。若能参透自然之道...“

了尘眼中精光一闪:“小施主有何见解?“

云松走到竹亭边,指着湖上晨雾:“您看这雾中山水,浓淡相宜,虚实相生。太虚剑法既是道家武学,理应如此。“

说着他拔出青铜剑,以剑尖蘸取杯中茶水,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水滴随剑势飞散,在朝阳下折射出七彩光芒,竟形成一幅微型的水墨山水!

了尘拍案而起:“好一个'水墨剑意'!“老和尚激动地来回踱步,“当年太虚子创此剑法时,正是在西湖烟雨中悟道。小施主天资卓绝,竟从自然中参透剑理!“

苏蘅也露出惊喜之色。她起身来到云松身边,突然并指如剑,点向他眉心。云松本能地侧头避让,却见苏蘅指尖带起一缕水汽,在空中划出玄妙轨迹。

“这是...“

“《剑经》总纲记载的'上善若水'心法。“苏蘅微笑道,“我自幼背诵,今日才知真意。“

两人在竹亭中切磋剑理,了尘大师不时指点。不知不觉日上三竿,云松已将“水墨九变“的前三式融会贯通。正演练到关键处,刘叔突然踉跄奔来:

“大师!听雨楼的人包围了寺院!“

了尘神色凝重:“商天子亲自来了。“他转向云松和苏蘅,“你们从密道走,老衲断后。“

“不行!“苏蘅急道,“您一个人...“

老和尚大笑:“老衲二十年前就该去见佛祖,多活的这些年都是赚的。“他从袖中取出一串佛珠塞给苏蘅,“去找黄山'云谷老人',他知晓太虚子的另一处洞府。“

密道口,了尘最后叮嘱云松:“剑法有形,剑意无界。记住,真正的太虚剑法不在经书,而在...“他的声音被突如其来的钟声打断。

云松和苏蘅在黑暗的密道中奔行,身后传来激烈的打斗声。当两人从山脚洞穴钻出时,净慈寺方向已腾起滚滚浓烟。

西湖的晨雾散了。阳光照在两人满是尘土的脸上,苏蘅眼中含着泪光。云松握紧青铜剑,忽然明白玄真道长让他来江南的真正用意——剑客的成长,从来都需要血与火的淬炼。

“我们去黄山。“他轻声道。

苏蘅擦去泪水,重重点头。两人沿着湖畔小径疾行,没入初春的柳烟之中。在他们身后,西湖水波荡漾,倒映着天空的流云,宛如一幅正在挥毫的水墨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