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青城山,雪落无声。
七岁的云松蜷缩在三清殿的朱漆柱子后,冻得通红的小手紧紧攥着半块冷硬的炊饼。殿外飞雪连天,六角冰晶在黛瓦飞檐上积了半尺有余,将“紫气东来“的匾额衬得愈发沧桑。他盯着庭院里那株百年老梅——皲裂的树皮间渗出琥珀色的树脂,被寒风凝成晶莹的泪滴,偏有几朵红梅刺破雪幕,像蘸了朱砂的毛笔在素绢上点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苍老的声音惊得云松差点撞翻供桌上的青铜烛台。玄真道长不知何时立在身后,雪白的眉毛上沾着未化的雪花,松鹤纹道袍被穿堂风吹得猎猎作响,手中《道德经》的书页正停在第五章。老道士的目光越过他望向院中,那里有只松鼠正扒开积雪寻找松果。
“师父,这句话是说老天爷很残忍吗?“云松仰起脸,呵出的白气在冷空中散成雾。
桃木杖轻叩青砖的声音混着远处冰棱坠地的脆响。“你看那松鼠。“玄真道长嗓音沙哑,“冬日觅食是它的本分,被苍鹰捕食亦是天道。“话音未落,老道士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佝偻的身形像风中残烛般摇晃,指节发青的手抓住供桌边缘,震得三清像前的长明灯忽明忽暗。
云松急忙用瘦小的肩膀顶住老人。五年前那个暴雨夜,玄真道长在山门石阶上捡到还在襁褓中的他时,这咳疾就已缠身。道观里最年长的清风师兄说,这是三十年前师父为救坠崖樵夫,在寒潭里泡了整夜的代价。当时老道士以掌心贴着潭底玄冰,硬是用纯阳内力化开三丈冰层,从此肺脉里便永远凝着散不尽的寒气。
“松儿,看仔细。“玄真忽然指向梅枝。积雪的虬干上,一只翠鸟正啄食花蕊,振翅时抖落的雪粉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老道士并指成剑,枯瘦的手腕划出浑圆轨迹,袖口带起的微风拂过云松额前碎发。三丈外的梅枝轻轻一颤,积雪簌簌而落,却不见半片花瓣飘零。
云松瞪大眼睛。直到三日后扫雪时,他才发现那截梅枝的断面光滑如镜——正是《南华经》里“庖丁解牛“所说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断枝横切面的年轮中央,还留着个针尖大小的孔洞,那是剑气穿透三百层木质纤维后留下的痕迹。
晨钟撞破山间雾霭时,云松正在藏经阁擦拭《云笈七签》的书匣。桐油抹布滑过楠木纹理,惊起细小的尘埃在光束中起舞。窗外传来破空之声,他踮脚从雕花窗棂望出去,见大师兄清岩正在练剑坪上演武。八十一式“青城松风剑“使到“万壑松涛“这招,剑尖忽地往下一沉,在积雪上划出歪斜的痕迹。
“错了。“云松不自觉喃喃出声,手指在窗框上虚划。上月玄真道长演示这招时,剑势该如瀑布倒悬先急后缓,最后那记回挑应当......
“小师弟好眼力。“清岩不知何时已立在窗外,剑鞘上凝着冰凌,“不如下来比划比划?“
云松抱着抹布往后缩。观里规矩,未满十岁不得习武。但清岩已经翻窗进来,冰凉的剑柄塞进他掌心:“师父说过,剑理在天地间。你既看得出错处,想必是悟了。“
青铜剑压得手腕发酸。云松笨拙地模仿记忆里的招式,第三式“松针密雨“才使到一半,剑尖突然被什么东西黏住般再难移动。玄真道长的桃木杖不知何时点在了剑脊上,老道士从书架阴影中踱出,道袍上还沾着药圃的泥痕。
“松儿可知为何清岩使不好这招?“桃木杖转向练剑坪。积雪被剑气扫出螺旋纹路,像幅破碎的太极图。
云松盯着那些痕迹看了半晌,突然奔向庭院。他跪在雪地里扒开浮雪,露出底下冻硬的黄土,指尖顺着土壤裂纹游走:“师兄的剑气入地三寸就散了,师父那日演示时,裂纹深达尺余却不断续,像...像老梅树的根系!“
玄真道长的笑声惊飞檐下麻雀。他拾起根枯枝,在雪地上画了道蜿蜒曲线:“青城山势如此,剑招亦当如此。“枯枝轻点云松眉心,“明日寅时,随我去上清宫采药。“
药锄破土的闷响惊醒了沉睡的山林。云松跟着玄真道长在天光未亮时登上丈人峰,背篓里装着连夜磨利的药锄。寒星尚在头顶闪烁,老道士的灯笼却忽然熄灭,只凭记忆在嶙峋怪石间穿行。
“跟着山风走。“玄真的声音从雾中飘来,“风过石隙声浊处必有黄精。“
云松闭眼倾听。起初只听见自己如鼓的心跳,渐渐地,某种韵律从混沌中浮现——东面风声细碎如摇铃,西面呜咽似洞箫,唯北侧传来沉厚的“嗡嗡“回响。他手脚并用爬过覆着冰壳的岩石,果然在背风处发现丛生黄精,肥厚的根茎顶着霜花钻出腐殖土。
“好孩子。“玄真道长的手按在他肩上,“采药如练剑,要听天地脉动。“老道士从怀中取出个锦囊,倒出七枚铜钱摆在岩石上,按北斗方位排列,“昨日那招'万壑松涛',实则是借地势催动剑气。“
铜钱突然无风自动。玄真的袖角掠过钱阵,最末一枚“天权“位铜钱竟直立旋转起来,其余六枚随之震颤共鸣。云松看得真切,老道士袖中手指正以特定频率轻弹空气,激起的微风吹到第三块岩石时突然加强,卷着碎雪撞上铜钱。
“这便是'势'。“玄真拾起铜钱塞进他掌心,“回观路上留意山涧走向。“
下山时云松终于明白师父的用意。那些看似随意的溪流在石间转折处,竟与“青城松风剑“的七式杀招走向完全吻合。最险峻的“鹰愁涧“转弯处,水流突然下切三丈,正是他总练不好的“飞瀑倒悬“一式。
重阳节的道观比平日热闹。山下来了不少香客,三清殿前的青铜鼎里插满线香,青烟在秋阳中结成莲花形状。云松抱着比自己还高的笤帚清扫银杏叶,金黄的扇形叶片铺了满地,踩上去沙沙作响。
“小道士,劳烦问个路。“清泠的女声惊得他差点丢了笤帚。石阶上站着个穿湖绿襦裙的少女,约莫十二三岁年纪,发间银簪坠着粒青城山罕见的南海珍珠。她身后跟着个戴帷帽的老妪,枯瘦的手拄着乌木拐杖,杖头雕着只似凤非凤的怪鸟。
云松正待答话,清风师兄已快步迎来:“苏夫人身体可大安了?“他这才知道,那老妪是成都府苏氏药铺的当家,每年都来求玄真道长配“九转还魂丹“。
少女突然“咦“了一声,弯腰拾起片银杏叶。叶片在她指尖旋转,叶柄上竟串着五片叶子,排成梅花状。“这是你摆的?“她好奇地望向云松。
清风笑着揉他发顶:“我们小师弟就爱琢磨这些。上月还用松针在经案上排河图洛书呢。“
老妪的帷帽微微转动。云松感觉有锐利的目光穿透轻纱,不由后退半步。这时玄真道长的咳嗽声从丹房传来,老妪立刻拄拐疾行而去,乌木杖在石板上敲出奇特的节奏,像某种加密的摩斯密码。
少女临走时悄悄塞给云松个锦囊,里面装着三颗琥珀色的松子糖。他躲在藏经阁后偷尝,甜味在舌尖化开的瞬间,忽然想起那老妪拐杖上的怪鸟——《山海经》插图里的“商羊“,传说能预知风雨的神物。
冬至前夜,云松被急促的钟声惊醒。道观西北角火光冲天,丹房所在的“玄元阁“正冒出滚滚浓烟。他赤脚冲进雪地,看见师兄们提着水桶往来奔跑,火光映得雪地猩红。
“师父呢?“他抓住清岩的衣角。
大师兄脸上满是烟灰:“在丹房取《太虚剑经》!“话音未落,一声巨响震得松枝积雪纷纷坠落。云松不顾阻拦冲向火场,热浪灼得脸颊生疼。透过扭曲的空气,他看见玄真道长抱着个铁匣从窗口跃出,道袍下摆燃着火苗。
老道士落地时咳出大口鲜血。云松扑上去用雪块拍打火焰,发现师父怀里铁匣竟结着霜花——那是用雪山寒铁打造的“冰髓匣“,传说能保千年玄冰不化。
火势在天明时分才被控制。玄真道长伤及肺脉,卧榻不起。云松在煎药时听见清风与清岩低语,说火起得蹊跷,有人看见个戴帷帽的身影在丹房附近出现。他想起重阳节那根乌木拐杖,药罐里的黄芩突然沸腾得异常剧烈。
腊八粥的香气飘满道观时,玄真道长把云松叫到榻前。老道士形销骨立,唯双目仍清亮如寒潭。他示意云松从床底拖出个樟木箱,里面整齐码放着《黄庭经》注疏、青城药典和几十册武功图谱。最底下是那口冰髓匣,此刻匣面凝着细密水珠。
“松儿,为师时日无多。“玄真枯瘦的手指抚过匣面,“这半部《太虚剑经》与你有缘。“开匣的瞬间,寒气在榻前结出白霜。羊皮卷上墨迹如游龙,起首便是“道法自然“四个朱砂大字。
云松的眼泪砸在卷轴上。玄真却笑了,从怀中取出块阴阳鱼玉佩挂在他颈间:“武学真谛在山水之间。待你弱冠之年,可去杭州灵隐寺寻了尘大师,他保管着下半部......“
话未说完,窗外突然传来瓦片碎裂声。玄真猛地将云松护在身下,三枚透骨钉“夺夺夺“钉入床板,通体幽蓝显是淬了剧毒。老道士袖中飞出七枚铜钱,窗外顿时响起闷哼,接着是重物滚落屋檐的声响。
当夜道观戒备森严。云松抱着冰髓匣蜷缩在藏经阁密室,听见远处不时传来金铁交鸣之声。天蒙蒙亮时,清风师兄满脸是血地撞开门:“师父...师父仙去了!“
葬礼在暴雪中进行。云松跪在坟前,任雪花覆满肩头。玄真道长最后教他的那招“雪拥蓝关“,此刻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剑势当如积雪压枝,看似柔和却内含千钧。他拾起师父留下的桃木杖,在雪地上划出完美圆弧,三十步外的老梅应声而断,断口处年轮中心那个十二年前的针孔依然清晰。
守孝期满那日,云松将道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上。冰髓匣用油布包好缚在背后,阴阳鱼玉佩贴着心口。山门前,清风师兄递来柄青铜短剑:“师父早料到这天。剑名'听涛',鞘内藏有青城山形图。“
第一缕阳光越过东山时,少年道童的身影消失在雪雾中。山风卷起他留在石阶上的半片枯叶,叶脉纹路恰似江湖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