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水浒时代的高利贷:压垮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各位看官,大家好!欢迎继续收看“水浒经济学”专栏。今天咱们要聊的是《水浒传》第六十三回,话说这第六十三回,咱们要聊聊这水浒时代的高利贷。这高利贷啊,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东西。它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旦陷进去,就很难爬出来,甚至会家破人亡。在水浒时代,这高利贷,更是压在农民身上的一座大山,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经济学家”,穿越回北宋末年,去看看这高利贷,到底是怎么祸害老百姓的。

话说这北宋末年,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那些有钱人,他们富得流油,每天花天酒地,挥金如土。而那些穷人呢?他们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困苦。这贫富差距的扩大,就为高利贷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这穷人,他们生活困难,一旦遇到什么急事,比如,生病了,家里要办丧事了,或者,想做点小买卖,需要启动资金了,他们怎么办呢?他们只能去借钱。但是,他们去哪里借钱呢?去银行借吗?当时的中国,可没有银行这种机构。他们只能去向那些有钱人借,也就是,去借高利贷。

这高利贷的利息,那可是非常高的。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驴打滚”,利滚利,越滚越多,穷人一旦借了高利贷,就很难还得起。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要为这笔债务而奔波劳碌,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这《水浒传》里,就有很多关于高利贷的描写。比如,杨志,他就是因为欠了高利贷,才被迫卖刀,最后,被逼上了梁山。还有一些农民,他们因为还不起高利贷,被逼得卖儿卖女,甚至,走投无路,自寻短见。这些悲惨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高利贷,是压在农民身上的一座大山,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高利贷的“前世今生”:从“周急济贫”到“敲骨吸髓”

咱们先来说说这高利贷的“前世今生”。这高利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罪恶的。在古代,人们对于借贷的看法,和现在不太一样。那时候,人们认为,借钱给别人,是一种“周急济贫”的行为,是一种美德。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的生活,比较不稳定。一旦遇到什么天灾人祸,比如,旱灾、水灾、瘟疫等等,很多人就会面临生存危机。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借钱给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那这个人,就会被视为一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所以,在古代,借贷行为,是被社会所鼓励的。甚至,一些政府,也会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发放贷款,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汉代的“常平仓”,唐代的“义仓”,宋代的“广惠仓”等等,这些机构,都承担着一定的借贷功能。

但是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日益复杂,借贷行为,逐渐变了味。一些人,开始利用人们的困境,来谋取暴利。他们不再把借贷,看作是一种“周急济贫”的行为,而把它看作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他们通过收取高额的利息,来剥削那些需要借钱的人。

这种行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利贷。高利贷的出现,使得借贷行为,从一种互助行为,变成了一种剥削行为。那些放高利贷的人,不再是“善人”,而变成了“吸血鬼”,他们通过高额的利息,吸干了借款人的血汗,甚至,逼得他们走投无路。

这高利贷的利息,到底有多高呢?咱们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中,找到一些线索。比如,《周礼》中规定,借贷的利息,不能超过本金的百分之百。也就是说,借了一块钱,最多只能还两块钱。这个利息,在现在看来,已经非常高了,但在当时,还算是比较合理的。

但是,到了后来的朝代,这利息,就越来越高了。一些放高利贷的人,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来逃避法律的限制,收取更高的利息。比如,他们会把利息,算到本金里,然后,再按照这个“本金”,来计算利息,这就是所谓的“利滚利”。

这种“利滚利”的方式,使得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借款人,根本无力偿还。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要为这笔债务而奔波劳碌,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所以说,这高利贷,它的“前世”是“周急济贫”,它的“今生”是“敲骨吸髓”。它从一种互助行为,变成了一种剥削行为,它从一种帮助穷人的手段,变成了一种压迫穷人的工具。

二、水浒时代的高利贷:地主豪强的“生财之道”

在水浒时代,高利贷,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当时的社会,贫富差距巨大,很多农民,生活困苦,一旦遇到什么急事,就只能去借高利贷。而那些地主豪强,他们拥有大量的财富,他们就利用农民的困境,来放高利贷,从中牟取暴利。

这水浒时代的高利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实物借贷:这种借贷方式,主要是借粮食、布匹等实物。借的时候,借的是少量的实物,还的时候,却要还大量的实物。比如,借了一斗米,还的时候,可能要还两斗米,甚至更多。这种借贷方式,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如果还要还大量的实物,他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困苦。

货币借贷:这种借贷方式,主要是借钱。借的时候,借的是少量的钱,还的时候,却要还大量的钱。而且,一些放高利贷的人,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来逃避法律的限制,收取更高的利息。比如,他们会把利息,算到本金里,然后,再按照这个“本金”,来计算利息,这就是所谓的“利滚利”。这种借贷方式,对于农民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如果还要还大量的钱,他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困苦。

劳役借贷:这种借贷方式,主要是借劳动力。借的时候,借的是少量的劳动力,还的时候,却要还大量的劳动力。比如,借了几天的人工,还的时候,可能要还几个月的人工,甚至更长时间的人工。这种借贷方式,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残酷的。因为,农民的主要财产,就是他们的劳动力,如果他们的劳动力,被大量的占用,他们就没有时间去进行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困苦。

这些高利贷的形式,对于农民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它们使得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生活越来越困苦。一些农民,因为还不起高利贷,被迫卖儿卖女,甚至,走投无路,自寻短见。

这《水浒传》里,就有很多关于高利贷的描写。比如,杨志,他就是因为欠了高利贷,才被迫卖刀,最后,被逼上了梁山。还有一些农民,他们因为还不起高利贷,被逼得卖儿卖女,甚至,走投无路,自寻短见。这些悲惨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高利贷,是压在农民身上的一座大山,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高利贷的危害:经济的“蛀虫”,社会的“毒瘤”

这高利贷,它不仅仅是一种剥削行为,它更是一种经济的“蛀虫”,社会的“毒瘤”。它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阻碍经济发展:高利贷的存在,使得大量的社会财富,流入了少数人的手中,而大多数人,却生活困苦,无力消费。这就导致了市场需求的萎缩,生产过剩,商品卖不出去,价格下跌。这就像咱们现在,如果房价下跌,很多房地产商就会破产,很多工人就会失业,整个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高利贷的存在,还会使得人们不愿意进行生产和投资,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劳动成果,会被高利贷者剥削。这就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

加剧社会矛盾:高利贷的存在,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那些放高利贷的人,他们富得流油,每天花天酒地,挥金如土。而那些借高利贷的人,他们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困苦。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使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引发各种社会动荡。这就像咱们现在,如果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就会出现各种不稳定因素。

败坏社会风气:高利贷的存在,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一些人,不再把诚实劳动,看作是一种美德,而把放高利贷,看作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他们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这就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们之间,失去了信任和互助,社会变得冷漠和残酷。

所以说,这高利贷,它是一种经济的“蛀虫”,社会的“毒瘤”。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败坏了社会风气,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四、农民起义的“导火索”:高利贷与社会动荡

在水浒时代,高利贷,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农民,生活困苦,一旦遇到什么急事,就只能去借高利贷。而那些地主豪强,他们利用农民的困境,来放高利贷,从中牟取暴利。这使得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生活越来越困苦。

一些农民,因为还不起高利贷,被迫卖儿卖女,甚至,走投无路,自寻短见。他们对那些放高利贷的人,恨之入骨,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绝望。这种绝望,最终,演变成了农民起义。

这《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们,很多都是因为高利贷,才被迫落草为寇的。比如,杨志,他就是因为欠了高利贷,才被迫卖刀,最后,被逼上了梁山。还有一些好汉,他们原本是农民,但因为还不起高利贷,被逼得家破人亡,最后,只能投奔梁山,寻求一条活路。

这些好汉们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高利贷,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农民心中的怒火,使得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反抗当时的社会。

所以说,这高利贷,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政治现象。它与当时的社会动荡,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经济衰退的原因,也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好了,今天咱们就先聊到这里。下一回,咱们再接着聊《水浒传》里的其他经济学问题。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