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却带着丝丝凉意的秋日,林悦和苏然跟随一支公益团队,踏上了前往偏远山区的蜿蜒山路。历经数小时的颠簸,他们终于抵达了那所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学校。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几栋略显破旧的教学楼,墙壁上的漆皮大片剥落,像是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
怀着期待与关切,他们走进了学校的图书馆。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的心猛地一沉。狭小的空间里,书架稀稀落落,上面摆放的书籍数量寥寥,不少书籍封面破损、书页泛黄,散发着陈旧的气息。随意翻看几本,大多是内容简单、版本老旧的读物,真正能够启迪心灵、拓展视野的优质文学书籍可谓是凤毛麟角。
随后,他们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展开交流。在交谈中,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孩子们对文学的热爱丝毫不亚于城市里的孩子,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文学教育指导,他们连基本的写作技巧都掌握得不够扎实,更别提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了。写作文时,孩子们常常绞尽脑汁,却难以将心中的想法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也只是一知半解,无法领略其中的深邃内涵。
回到家中,林悦和苏然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两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对视着,彼此眼中都透露出坚定的决心。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他们决定联合苏逸的工作室,发起一项长期的文学公益计划,为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点亮文学的灯塔。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计划的筹备工作中。林悦和苏然四处奔走,联系曾经的同学、朋友,以及文学界的同行,邀请他们加入志愿者的队伍;苏逸则在工作室里,和团队成员们精心策划每一次公益活动的流程和内容,从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作为讲座素材,到设计实用有趣的写作培训课程,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
苏逸和林瑶得知这个计划后,第一时间表示要积极参与。林瑶兴奋得眼睛放光,她一头扎进准备工作中,收集了大量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插画作品,精心设计了一套适合孩子们的插画教程。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让他们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里尽情挥洒创造力。苏逸则认真整理了自己多年来的创作笔记,回忆着那些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突破,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心得梳理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准备分享给孩子们,鼓励他们勇敢地拿起笔,用文字描绘出内心五彩斑斓的世界。
终于,第一次公益活动如期开展。志愿者们带着满满的热情和精心准备的物资,再次踏上了前往偏远地区学校的路途。当他们的车缓缓驶入校园,孩子们早已在操场上翘首以盼,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和抑制不住的兴奋。
林悦站在学校的礼堂里,面对着台下一双双充满好奇和期待的眼睛,她的声音清脆而富有感染力。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小王子》的故事,从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到在宇宙中遇到各种各样奇怪的人和事,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跟随小王子一同踏上了奇幻的冒险之旅。苏然则在教室里,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耐心地教他们如何写好一篇记叙文。他从确定文章主题开始讲起,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如何构思情节、描写人物、抒发情感,还不时地拿起孩子们的作文本,逐字逐句地批改,给出详细的建议。
与此同时,林瑶的插画工作坊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她将孩子们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了彩笔、画纸和一些简单的绘画工具。她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可爱的小动物,然后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为这个小动物添上不同的背景和故事。一开始,有些孩子还有些羞涩,不敢下笔,但在林瑶温柔的鼓励下,他们渐渐放开了手脚。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童趣和创意的画作便在孩子们的笔下诞生了,有的画里,小动物在五彩斑斓的森林里玩耍;有的画里,小动物坐着火箭飞向了太空。
苏逸则穿梭在各个教室之间,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他讲述着自己小时候如何在一本本课外书中发现了文学的魅力,如何在无数个夜晚为了一个好的故事构思而辗转反侧,又如何在一次次的投稿失败后重新振作。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眼中闪烁着敬佩和憧憬的光芒,在苏逸的鼓励下,许多孩子都鼓起勇气,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小故事。
每次公益活动结束后,当志愿者们准备离开时,孩子们总是紧紧地围在他们身边,眼中满是不舍。看着孩子们手中紧紧抱着新得到的书籍和文具,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的热爱被彻底点燃,林悦和苏然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觉得所有的奔波劳累、所有的付出都是无比值得的。
他们的公益行动通过媒体的报道、网络的传播,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作家主动联系他们,愿意为孩子们捐赠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经验;许多教师也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文学教育;还有一群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为公益活动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文具企业慷慨解囊,捐赠了大量的文具;出版社也伸出援手,捐赠了一批又一批崭新的优质文学书籍。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文学的种子在更多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根发芽,为推动文学教育的普及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力量,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追逐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