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南
- 侯猛 代伟主编
- 4167字
- 2025-03-28 12:55:58
作者简介(按拼音排序)
陈柏峰,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国家治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首届“卓越青年研究生导师奖励基金”获奖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社会学、基层治理。代表作:《乡村江湖:两湖平源“混混”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019年版) 、《社会诚信建设与基层治理能力的再造》( 《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
陈天昊,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法国及欧盟法、行政协议、社科法学、数据法学。代表作:《行政协议的识别与边界》 (《中国法学》2019年第1期) 、《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治理实效与制度逻辑》( 《法学研究》2023年第1期) 。
程金华,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特聘教授、校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法律实证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和法律实证研究。代表作:States,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Market Development: Compar-ing Capitalist Grow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19th Century United Stat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8)、《中国行政纠纷解决的制度选择——以公民需求为视角》 ( 《中国社会科学》2009 年第6 期) 。
戴孟岩,现任美国欧道明大学社会学和刑事司法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学与刑事司法。代表作:Is Neighborhood Context a Con-founder?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Citizen Race and Neighborhood Context on Satisfaction with the Police [ Polic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e Stra-tegies & Management, Vol. 32(4)]、 Procedural Justice During Police-Citizen Encounters: The Effects of Process-Based Policing on Citi-zen Compliance and Demeanor [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Vol. 39(2)] 。
戴 昕,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法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经济分析、法律与社会、信息隐私法、网络技术与社会治理、比较法等。代表作:《理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视角——法治分散、德治集中与规制强化》 ( 《中外法学》 2019年第6期) 、《数据界权的关系进路》 ( 《中外法学》2021年第6期) 。
方 乐,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现代司法理论、法律社会学。代表作:《转型中国司法知识的理论与诠释》 (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非制度化因素对法院就地化解纠纷的影响及其意涵——内在视角的考察》 (《法律科学》2019年第5期) 。
郭春镇,现任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表达与规制、法律和认知科学、党内法规。代表作:《认知神经科学在法学中的应用研究》 (与王凌皞合著,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人物理论视角下网络谣言的规制》 ( 《法学研究》 2014年第4期)。
贺 欣,现任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与社会、法律实证研究、比较法、中国法律制度。代表作:Divorce in China: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Gendered Outcomes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21) 、《街头的研究者:法律与社会科学笔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
侯 猛,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法律和社会科学》主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法学的知识社会学、政法研究。代表作:《司法的运作过程:基于对最高人民法院的观察》(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 、《当代中国政法体制的形成及意义》 ( 《法学研究》2016年第6期)。
侯学宾,现任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制与社会发展》副主编,吉林大学法学院家事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 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司法学、法律政治学和家事法学。代表作:《美国宪法解释中的原旨主义》 (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司法批复衰落的制度竞争逻辑》 ( 《法商研究》2016年第3期)。
李梦侠,现任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法律人类学、基层治理。代表作:《多重逻辑视角下的公共利益实现机制——以基层食品安全执法为例》 ( 《求索》 2020年第1期)。
李学尧,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长聘教授、法律与智能认知实验室主任、法律交叉学科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与认知科学、法律与科技创新、教育立法、法律职业与司法改革。代表作:《法律职业主义》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认知流畅度对司法裁判的影响》 (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
刘思达,现任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职业社会学和社会理论。代表作:《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 (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中国法律的形状》 ( 《中外法学》2014年第4期) 。
刘 杨,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准聘制教授、基层法治研究所研究人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社会学、社会治理。代表作:《执法能力的损耗与重建——以基层食药监执法为经验样本》(《法学研究》2019年第1期)、《“专项治理”科层化的实践机制与制度前景——以鄂中×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的执法工作为个案》 ( 《法商研究》2017年第1期) 。
刘 庄,现任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司法行为、法律与发展、中国法的量化研究、经济法。代表作:Does Reason Writing Reduce Decision Bias?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Judge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 47(1)]、 Legal Techniques for Rationalizing Biased Judicial Decisions: Evidence from Experiments with Real Judges [ Journal of Empirical Legal Studies, Vol. 16(3)] 。
缪因知,现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法、企业法。代表作:《中国证券法律实施机制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反欺诈论下的内幕交易类型重构:原理反思与实证检验》( 《法学家》2021年第1期) 。
彭小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社会学、纠纷解决、司法原理与比较司法制度。代表作:《非职业法官研究:理念、制度与实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规范多元的法治协同:基于构成性视角的观察》 (《中国法学》2021年第5期) 。
桑本谦,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经济学和刑事法律制度。代表作:《法律简史: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版) 、《法律教义是怎样产生的——基于后果主义视角的分析》 ( 《法学家》 2019年第4期)。
孙少石,现任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学理论、法律社会学。代表作:《电信网络诈骗协同治理的制度逻辑》( 《治理研究》2020年第1期) 。
田 雷,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和历史、中国法治实践的历史书写,侧重于法律、历史和社会交叉视角的研究和写作。代表作:《继往以为序章:中国宪法的制度展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构造“新”的延续性——关于“八二宪法”起草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 《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 。
王凌皞,现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与认知科学、法哲学、司法理论。代表作:《儒家美德裁判理论论纲:当代法理学语境下的重构》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基因改造、人性与人类价值——辩护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类改进”概念》(《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
王启梁,现任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校长,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与人类学、基层法律实施、边疆地区法治建设。代表作:《迈向深嵌在社会与文化中的法律》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法学研究的“田野”——兼对法律理论有效性与实践性的反思》 (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年第2期) 。
王伟臣,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人类学、比较法律文化。代表作:《法律人类学的困境:格卢克曼与博安南之争》 (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法律人类学个案研究的历史困境与突破》 ( 《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 。
吴雨豪,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实证、刑事司法理论和定量犯罪学。代表作:Effect of Public Transit on Crime: Evidence from SEPTA Strikes in Philadelphia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riminology, Vol. 17(2)] 、《量刑自由裁量权的边界:集体经验、个体决策与偏差识别》 ( 《法学研究》2021年第6期) 。
杨 帆,现任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最高人民法院法律研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法哲学和比较法研究。代表作:Haber-mas, Foucault and the Political-Legal Discussions in China: A Discourse on Law and Democracy( Springer, 2022) 、《比较法视野下庭审公开的制度功能》 ( 《中外法学》2023年第3期) 。
尤陈俊,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法学家》副主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文化、法律社会学、中国法律史、法学学术史、法学研究方法论。代表作:《聚讼纷纭:清代的“健讼之风”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法治建设的国家能力基础:从国族认同建构能力切入》 ( 《学术月刊》2020年第10期) 。
于龙刚,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基层法治研究所研究人员,湖北省楚天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社会学、基层治理。代表作:《人民法院立案环节的压力化解策略及其改革》( 《现代法学》2019年第5期) 、《基层法院的执行生态与非均衡执行》( 《法学研究》2020年第3期) 。
于 明,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法律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秘书长、上海市法学会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比较法、法理学。代表作:《司法治国:英国法庭的政治史( 1154—1701) 》 (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晚清西方视角中的中国家庭法——以哲美森译〈刑案汇览〉为中心》( 《法学研究》2019年第3期) 。
于晓虹,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司法政治、中国法治建设。代表作:《策略性服从:我国法院如何推进行政诉讼》 (《清华法学》2014年第4期)、 The Company They Keep—When and Why Chinese Judges Engage in Collegiality [ Journal of Empirical Legal Studies, Vol. 19(4)] 。
张剑源,现任云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家事法。代表作:《发现看不见的事实:社会科学知识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 《法学家》 2020年第4期) 、《家庭本位抑或个体本位?——论当代中国家事法原则的法理重构》(《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年第2期)。
周尚君,现任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副校长,《法律和政治科学》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哲学、法律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法学观念史。代表作:《法学观念史论稿》 (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及其制度效能》 ( 《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
朱晓阳,现任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社会科学知识论、城乡社会学、影视人类学。代表作:《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 》 (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2009)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