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朝廷名爵,自天子出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4288字
- 2025-05-11 07:00:08
这段时间以来,因着天气渐冷的缘故,天子已经带着大小贵人迁回了未央宫。
身边郎卫也跟着一起,返回了宣室殿前的光禄勋左署,被光禄勋卿宣璠安排在西配殿轮流执勤。
除了左署郎卫,随同返回长安的还有董承及执金吾从骑、执戟,还有大半个越骑营。
越骑营为北军五营之一,俱为禁军精锐,一向被董卓带在身边扈从。然而十月份邢杀张温之后,有越骑校尉伍孚,不忿于董卓的专横残暴,趁着进见之机以佩刀刺杀于他。
伍孚的行动没有成功,当场被甲士们乱刃砍死。董卓勃然大怒,在越骑营中展开清洗,不少与伍孚关系相近的将吏都被下狱诛杀。
越骑司马张辽,与伍孚都曾为大将军何进的属吏,也受到了董卓的怀疑。
幸好他在何进府内的时间不长,主要是奉命在河北募兵,与其他故吏的关系并不密切;他又是并州从事出身,与曾任并州主簿的吕布等人相善,这才获得了赦免。
然而这剩下的大半支越骑营,董卓自知身上私仇颇多,哪怕已经清理过,也不放心留在身边。索性遣回长安,放在天子、董白的身边担任扈从。
上次董白外出狩猎,和并州军左营骑军发生冲突,董卓颇是恼怒,重罚了并州诸校尉。
如今有这大半支越骑营,有张辽这出身并州的越骑司马,哪怕并州军再犯军纪,亦不至于发生类似的事故。
和北军其他四营一样,越骑营常备人数并不多,所领军士只有七百,却是精挑细选的丹阳山越精锐,并配有一百多名员吏。
一旦发生战事,以这些人为骨干,很快就能扩编为五千余人的一部强军。
并州军也仍然驻于上林苑平乐观。讨伐白波贼的任务,吕布并未争取到手,更不用说原属左将军董旻的那两万步骑。
实际上,司徒、尚书令王允虽然向吕布画了大饼,却并没有向董卓上书推荐他。
这是很正常的选择。王允不会轻易介入军事,以免招致董卓的疑虑,更何况是为吕布争取军权?
一旦董卓怀疑到他的用心,则他的谋划必然失败。
甚至他也不希望吕布率军离开,否则前期做的那些拉拢之事,岂不都付诸东流?
他只要给吕布画饼、获得其感激就够了;如果能让吕布因屡次请战不成,自觉受到了慢待,进而对董卓产生怨恨,那更是意外的收获。
于是,河东的白波贼,被董卓交给了新任司隶校尉的赵谦负责,由他兼任前将军,率那两万步骑前往讨伐。
赵谦是西迁之时的主事者,王允则是代理朝政之人,两人的交情颇为深厚。两万步骑曾随赵谦前往讨伐益州,在外驻扎数月,可以算成其旧部。
到了关键的时候,王允有信心以大义说服赵谦,让他率麾下这两万步骑效忠天子。
如果再加上吕布那一部并州军,以及天子身边的大半支越骑营,这军力已经足够讨伐郿坞的胡轸、徐荣所部,解除董卓伏诛后的反噬了。
比较为难的是长安以东的董卓军队。中郎将牛辅、董越、段煨等人合兵,军力接近七万。
但如果有关东讨董大军的牵制,大概无暇顾及长安,最后只会因粮草不济而溃散。
若非多有不便,王允都想去信给前时被推举为行车骑将军、俨然为新任讨董盟主的朱儁,还有战力极强、曾击败董卓部将的孙坚,一起讨论下如何配合的事宜……
因着诸事都十分顺畅,王允前往觐见天子时,心情很是不错。
天子在西配殿接见了他。
这其实不太符合朝廷制度。西配殿只是天子读书的地方而已,并非接受朝臣觐见的所在。
但天子极有主见,明年二月初五的第一个甲子日,又将提前加元服。只要朝廷三公不管不纠,也没有人能够管得了他。
他都敢以区区乘舆,冲击戒备森严的军阵了,换个接见群臣的地方算什么事情?
这也是王允要来和他商议的原因。
如今的天子,已经是在元服亲政的前夕,又已经展现出强悍的个性,诸事都要开始考虑他的意思。
王允把诸位上计掾的报功文书、荐任奏疏一同呈上。
天子看过之后,少见的开怀大笑起来:“赵云居然也在刘和军中?倒是意外之喜……哈哈!我就知道,他们不会让我失望!”
赵云不过一介骑司马,居然能引来天子的关注?
王允忍着心中的些许诧异,附和刘协道:“如陛下所言,建安中郎将刘和,降虏中郎将公孙瓒,此次覆灭三十万青州黄巾贼,实乃朝廷之幸,陛下之幸!宜任为将军,酬以爵赏。”
“我说的乃是……”天子忽然摆了摆手,恢复了往日的语气,“朕亦有此意。依司徒公之见,朝廷当如何封赏之?”
“公孙瓒宜从其所请,任奋威将军,增封食邑九百户,并之前的亭侯之封为乡侯;刘和宜任建安将军,赐封食邑一千二百户,亦为乡侯。”
见天子似有未尽之意,王允继续说道:“另有骑士关羽,虽无官职和资历,然万军之中斩贼首而回,虽古之猛士亦难为此壮举也。宜擢任为校尉,赐封三百户为亭侯。”
“善!”刘协笑道,“关羽可为汉寿亭侯!”
汉寿亭侯?这是什么鬼?
汉寿县在荆州武陵郡,之前为荆州州治所在,刘表上任后才把州治迁往南郡襄阳县。
且不说汉寿县有没有一个和县名一模一样的亭,为什么要把关羽封到荆州?
以籍贯而论,履历中说他是司隶河东人;以立功之地论,他斩杀黄巾贼首是在冀、青之间,和荆州有什么关系?
朝廷的这些制度故事方面,看来陛下还需要历练啊……
王允提醒天子道:“陛下容禀。朝廷封爵,一向是以籍贯所在、立功之地而封。如刘和之父大司马刘虞,乃是东海国郯县人,故先封容丘侯,再封襄贲侯,皆在东海国郯县附近。”
“另有前河南尹朱儁,为会稽上虞人,封于同郡的会稽钱塘县;前长沙太守孙坚,为吴郡富春人,封于同郡的吴郡乌程县。皆此类也。”
“陛下赐封关羽,亦当择司隶河东郡之地,亦或青州平原国之地,方为得宜。”
“原来还有如此说法。”刘和恍然。
虽然不明白王允为何想到朱儁、孙坚这俩叛贼,却还是和他抬杆道:“然则太师乃凉州陇西郡人,为何封于司隶扶风郿县?司徒公乃并州太原郡人,为何封于司隶河内郡温县?”
“太师与老臣,皆为大县之封。然凉州、并州户口稀少,几无大县,故就邻州近郡而封之。”
“朕明白了,谢司徒公赐教。”刘协点了点头。
那曹孟德,怎么给关羽胡乱封赏的?还没人家董卓遵守制度!
如今改了也好,省得后世《新三国演义》那毫无文化底蕴的编剧,整出一个“汉故寿亭侯关羽”的墓碑来贻笑大方。
既然如此,封侯的具体名号之事,刘协就不掺和了,让尚书台自己翻舆图和户籍去。
他继续看了立功的其余诸人履历,向王允说道:
“鲜于辅宜为建忠校尉,鲜于银宜为建信校尉,关羽宜为建义校尉。其余刘备、赵云、张飞、公孙范等,宜为骑都尉。”
王允斟酌着这些名号和官职,皆属得宜,当即表示认可。
这可是天子亲口所封,比起尚书台承制封拜,又要多出一份荣耀和尊崇。
最后还有一个曹操,他的情况比较特殊,不好授予军职,也是王允前来和天子商议的主要缘故。
听到这个闻名遐迩的大名,想到历史上他与汉献帝的纠葛,刘协心中颇为感慨。
然而,就如同他现在才听到这个名字一样,如今的曹操,基本上是个小透明。
搅动关东、河北地方风云的,是袁绍和袁术,是刘虞和公孙瓒,乃至于朱儁、陶谦、刘和、孙坚、周喁等。
甚至连黄巾贼、黑山贼、白波贼,都比曹操的影响力要大得多……
“司徒公何必为难?”刘协笑着说道,“曹操前来朝廷上计,与袁绍的立场已见明显分歧,何不顺水推舟?若能以军职之授,为朝廷在兖州增加一二支点,则正合朝廷名爵之用也。”
“以朕之意,可授其东郡太守、建德中郎将,为朝廷安抚兖州。”
“至于太师那边,可托以离间袁、曹关系为辞,想来亦当认同司徒公的这般处置。”
……,……
因着执戟郎卫皆为左署郎,刘协与王允的奏对非常轻松,甚至还能顽笑一二。
这才是舒适而正常的气氛啊!
如之前在东配殿那样,有东观令史,有董卓耳目。举止都要符合规范,辞令都要符合经义,一些言语还要隐晦表达,乃至连精神都不得松弛,简直是要累死个人。
刘协颇为失态的伸了个懒腰,吩咐门口的执戟郎卫王凌道:“彦云去召子泰过来,朕有事情要交待于他。”
王凌恭敬的领命而去。
不一会儿,田畴来到西配殿,向刘协拜倒问候。
“子泰免礼,”刘协随意的抬手示意,告知他道,“近者有甘陵国上计掾诣尚书台,言刘伯平覆灭三十余万青州黄巾贼。有平原国相、北海国相等,共同举荐伯平为青州刺史,平定州内。”
他用的是刘和的表字,显得格外亲近。
田畴也放松了些,改以私下的称呼相称,语气中的震惊之意,却是怎么也掩饰不住:“公子做得好大事!畴实心向往之!”
“子泰也想去伯平那协助么?”刘协呵呵一笑,“如此正好,我欲知会尚书台,以子泰为济南国相,替伯平招抚士民,为平定青州之根基。”
田畴连忙推辞:“陛下虽有美意,臣如何敢受?臣如今为六百石中郎,骤然出任二千石长吏,与朝廷制度不合。”
“事有从权,何必拘泥?”刘协解释道,“你可知我为何有此想法?乃是因伯平要专心于军事,内政之务,须有得力之人代劳,子泰即其人也。”
“青州六郡国,除平原、北海之外,其余四郡国长吏,或者碌碌,或者逃官。若是依旧任用彼辈,如何能够成事?境内势必继续生乱,民众也势必继续被裹挟。”
“以伯平对朝廷之恭顺,必然是不会逾越本分、表奏郡国长吏的。朕和朝廷自然要为他安排。”
“非惟济南一国,其余三郡国长吏亦当得人,整个青州才有平定下来的希望。”
“至于朝廷体制问题,朕自然可以先用你为县令,有治绩后再转国相。然而这又是何必?整个青州,大部分士民都沦为贼寇,以编户而论,连边地小郡都不如,直接担任国相又何妨?”
实际上,依照刘协的本意,北海相孔融也该被换掉。
否则的话,何以北海的黄巾贼闹得最凶?这次侵犯平原国的三十万贼寇,就是出自于北海国。
但孔融名望极大,如今又共荐刘和。哪怕朝廷撤换,刘和也会向朝廷上疏挽留他。
田畴听天子说得即合理又恳切,也不好再推辞,向刘协躬身道:
“陛下拳拳之意,公子必然感佩在心。臣亦当鞠躬尽瘁,为朝廷安定济南,助公子平定青州,不负陛下之殷切。”
“如此甚好!朕于子泰期望甚高,可不勉之?”刘协笑道,“且子泰能脱颖而出,首先出任二千石长吏。则左署其他诸郎,亦当感奋不已。”
田畴这才明白,天子破格任命他为郡国长吏,还有激励同僚的作用,并非随意为之。
这位天子,虽然才这么点年纪,却已经是天纵英才。
也难怪上次刘和写信来时,吩咐他一定要请天子的口谕带回甘陵。
想到这里,他恭敬的向天子请教道:“公子那边,陛下可有其他口谕赐下么?”
刘协有点无语。给了刘关张还不够吗,更何况还来了一个野生的赵云?
就凭这个将领阵容,加上一些如鲜于辅、鲜于银之类的骨干,三分天下都勉强够了,还怕平定不了一个只有黄巾贼作为对手的青州?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一时也想不到还有什么。
于是他笑着说起了另一件事情:“朕明年二月初加元服,欲取字为‘伯和’,改年号曰‘建安’,可为朕语伯和知之。”
“陛下还是放过公子罢!”田畴微微苦笑:
“昔年陛下践祚,公子的表字犯了陛下名讳,不得不更改。若陛下取字‘伯和’,公子只好再把名字改掉;改年号‘建安’,公子又只能把将军名号也改掉,如此岂不为难?”
“避讳之制,讳名不讳字,伯平尽可与我共用之,”刘协笑道,“至于将军名号,也不须改。朕为建安天子,伯和即为建安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