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礼尚往来

农村人从来有对来客报以入乡随俗的习惯,无论,我们从哪个地方来,对于陌生的场所以及场合都要多少封存自己的习惯与本性。农村与城市不仅是中国高速发展中逐步拉近的距离与空间,更多时候它们的喜与忧牵动的是亿万人的憧憬与乡愁。对于年轻的我来说,不会形成萦绕心头的愁绪,自古落叶归根说的也不是我这类人罢!可能,我不懂礼尚往来对于乡愁有多少促进作用,但至少思想中没有太多牵绊的我,早已无所谓“礼尚往来”中的“人情往份”。

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脱离人群,或逃避生活中不愿面对的人和事,慢慢发现,很多人想和我一样,独自生活,只是生活的牵绊令他们无所适从,既不能跟随自己的心,又面临着无用的社交令自己身心疲惫。

虽然我向往朋友如群的生活,喜欢热闹的氛围以及把酒畅欢的无所不羁,可是,那只是过去的时代罢了,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需要更多的不仅是真挚的友谊与热闹的氛围,更多的是钱罢了!

我经常参加许多酒席与宴会,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对于我来说,是冰冷的。他们不会在酒桌上谈论人与人的是是非非,也不会被人与人的言语闹了个气急败坏。就像入乡随俗的例子一样,早已封存了自己的习惯与本性。

但是在认知以外,除了在吃席的场面有许多人在叨咕声中身败名裂,还有就是饥饿如命的人将菜品一扫而光,这本身反映的就是一种风俗,我不知道风俗是怎么来的,那或许是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我觉得很多地方的特色未必能形成文化。就拿滑稽吃席的场面来说,完全是人性欲望的释放。而文化的形成更多时候是克制欲望,对于绝大多数外人来说,类似疯狂吃席的画面更多时候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因为,人们不可能因为中国自古的礼尚往来观念将本不多余的金钱赋予那些得不到满足温饱欲望中的人。这促使饥饿一直饥饿,富余一直富余。有人总想要钱,可是怎么说也不合礼,合礼的是有钱人应该早点把钱交到穷人手里。可是他们并没有那样做。包括李嘉诚在内,他已经开始培养自己的孙子辈们来继承产业了。

如果李嘉诚是无礼之人,更多的人只是根本不懂礼为何在,人们只是随了钱去饱餐一顿,并带回去一点,又放飞了自我又锻炼了体力,摆酒席的人也只是在收入与宴请间权衡金钱的利与弊。这无关乎是礼非礼也,不过是仗着礼尚往来的名义收点钱,并用吃的堵住了他们嘴。

吃饱了是一时的,架不住他们还会饿,因为靠无礼发家的大有人在。礼对于他们而言遵循着无去有回的原则,而大多数有去无回的礼就只能是没有食物堵住的嘴,绷不住的脸,穷凶极恶的破口大骂了,完全失去了那一丝的习惯与本性。

靠礼发家的人,仿佛最后都没有发家,因为,生命中夹杂着太多怨气。

很多时候我在想,是否很多事值不值得,以上大学为例,孩子的成长必然寄托了父母长辈等的期望,哪怕即使没有寄托很多亲戚朋友的期望,他们也能顺利读完整个高中。他们不必言说在校期间的喜与乐,也不必为学习好坏而过度烦恼,只是顺利的完成了学业。好像无关痛痒的自己,父母,亲戚朋友在某一个阶段就要假装自然的树立某种形象。这些人中即使掺杂着曾经因为琐事建立了不好关系的种种人,在这样一个阶段仿佛一种神圣的力量驱赶了偏激与不屑。人们数数自己的钱包,汗颜自己生下了太少的孩子,因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带来的财富从一出生起就是直接的,显而易见,哪怕是死亡都带有金钱的影子。过去上大学是一村一人,现在,也不知是学生吃得好了开窍了,还是有什么利益驱使学生,每个人都能考上大学。简直让钱包无地自容。但是脸不可能钻到地缝中去,因为这张脸不时的还要在自己的公众场合中展现荣光展现压抑不住的以牙还牙。大学的事也就从此作罢。

上大学算得上是光明的事,开店谋生略微低一等。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物品触手可及,可是,开店,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不是被钱所牵连也不会如此好高骛远,有人假借开店的名义远走高飞,也仅能以开超市这个名义加以推脱,并不是农村人对于开超市情有独钟,也只有开超市符合现代农人力之能及的所有愿景。逃离一词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有人实打实的挨过了这一巴掌。盘算的老者是无私的,他不计较自己的死亡得失,当全部的孩子完成考学,结婚生子后。完美的通过一场众人的欢聚将自己封锁在一所还没将礼钱拿来装修的格外平静的房屋中窃喜。窃喜是多少人的期望,是多少人的梦寐以求,然而他做的很完美。这也不见怪完美之人令人讨厌的原由了。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老实人”不善于耍手段的人,在默默委屈声中出现了一个很小的举动。就是大张旗鼓的动了动房瓦,为了维护“老实人”的形象,他们没有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以某些假借的借口哄骗大众,于是乎,大众纷纷拿出钱来,筹集多年以来失去的半条命。

回想过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可以打打麻将,聊聊生活憧憬。这样的画面我觉得已经封存在记忆中奢侈的部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人们极力追求金钱的今天,物质成了人们内心阻碍,礼尚往来也只是不合理的资本流动。在人情时代,体现的是互帮互助,直到现在,那些我见过和想象过的画面经常令我在现代社会疲倦生活中留下美丽的影子。

不得不说时代的发展,令社会进步了,也令很多事物不对味儿了。能用钱解决的就不再“劳烦”人情,人们也不再重礼,并把礼当成谋取金钱的手段。所以有人骂,有人哭~。却在随波逐流的荡漾中越走越远。

走在乡间路上,熟悉的与路过之人笑面相迎,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的钱交给他们各式各样的人情往份中,也没有在“失礼”的问题上搞过什么名堂。但我从来没有失去过生命中珍惜的朋友,也没有因此得到一个真挚伙伴。我懂得礼尚往来的意义,更多时候是我的收入支撑不了所谓的人情往份儿。因为,看似不富裕的农村,“礼数”的标准相当于狮子张开了大嘴。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我想,正奉行了礼尚往来的宗旨,无论是对贫困的帮扶措施,还是大到外交政策,都展现出礼的要义。在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以道德方式令每个人自我感化时,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然有责任领导人民在文化的方向上开拓创新。从道德上来说这本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而区别于“礼数”,以人为本才是礼尚往来的宗旨。

在以人文本之外,不会有文明或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