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定三长制

五月的天气,已经让农家脱掉外衣。

卞晟却好像走了趟冰窖一样,心里拔凉拔凉的,他发誓再也不来梁邹了。

自从被王耀恐吓后,失神落魄的卞晟,在偏堂和李良简单走了一下流程,就赶紧逃离梁邹。

生怕走晚了,王耀拿他祭天。

“这些人都欺软怕硬。”

王耀、李良又开始商讨下一步安排。

“郎君,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你就不怕他去刺史面前乱说吗?”

王耀笑着宽慰李良道:“刺史都无法将我免职,小鬼又能奈我何?”

“接下来你带队要下乡一趟,要亲自核实梁邹各里现有人口、田地,务必减少隐户数量。”

“这么多佃户、奴婢恢复其身份后怎么安排?各归原籍吗?”

这是李良最头疼的问题。

很多人早就是豪强佃客,没有别的亲属在世,就算有亲属在世的,愿不愿意接收也是个大问题。

“不急,我已有办法,这几日让兴华协助你,我就一点要求,胆敢阻挠清查者,顶格处置。”

王耀准备实行的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长制。

能够抑制豪强的再次出现,和防止隐匿户口以及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

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其实治理乡间,还有一套更严密的制度,就是明清时期的保甲制。

可王耀宁愿采取三长制,也不愿意采取一千多年后,明清时期的保甲制。

原因很简单。

保甲制是以乡绅为主体、官民共治的治理体系。

这种制度简直就是魏晋时期的豪强宗主督护制的翻版,无非就是豪强被乡绅取代,本质上对底层百姓的压迫并没有改变。

“这是兴华的任命文书,稍后你带给他。”

李良接过后看去。

‘秦威武将军令,告并州新兴郡九原县曹兴华足下。

尔怀忠亮,武略超绝,以寡敌众,有赵云之勇,安定乡民,效费祎之略,是以辟尔为本将军司马,参赞军务,典领部曲。

免之哉!

此令。

秦威武将军,督乐安诸军事、假节,王耀。

建元十六年岁次庚辰,五月十日。’

“这怕是不合规吧?”

李良有些担忧,王耀只是一杂号将军,没赐开府,自行征辟属官要给上级汇报,通过后才行。

有时候,重要官职,更是只能由上级任命。

别看杂号将军品级高,但在任命下属这方面确实不如王耀本职的七品县长。

起码梁邹县内,除丞、尉二职外,其余职务可由王耀自行安排。

“有什么不合规的?别忘了我还督乐安诸军事,我就是威武将军上级,回头你替我补上一份,允许威武将军征辟司马的文书。”

看着李良目瞪口呆的模样,王耀表示都是基本操作。

这都是小儿科了,王耀曾经还见过一张空白文书上盖有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文书。

自己和那对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快去吧,我早就许诺要重用他,估计兴华该等着急了。”

“行,我稍后再安排些吏卒,和我一起去乡里,就从,陶家附近开始吧。”

李良带着文书告退,准备接下来的事宜。

这几日梁邹乡里间可热闹了。

尤其是原陶氏势力范围内,更是吵闹。

本来这些佃客只是归家暂住几日,可没想到,陶氏没了,回不去了。

陶辰也很是火大。

娘的,为了送俩孩子进陶家,当时可是勒紧裤腰带,花了两匹布去郡城请修谱的编的,听说那人之前在前燕国还是个谱牒博士。

不得不说,人家就是有本事,编的族谱愣是让陶氏没看出来,捏着鼻子认了这个亲戚。

就这么将老二陶安、老三陶全送到了陶氏当佃客。

这还没干几年呢,陶氏就被一锅端了。

这几年老二、老三也一大家子人,都拖家带口的住在老大家也不太好。

早上吃完饭,孙媳妇面色难看,刚才告诉他家里啥吃的都没了。

别说小米,就是麦饭都吃不到了。

刚才在村里转了一圈,陶辰想厚着脸皮借粮,却发现几乎家家都是这种情况。

哎,难啊。

陶辰真不知道咋办,去年大灾,家里凡是值钱的可都拿出去换粮了。

正在陶辰为难之际,有一吏卒从远处走来。

陶辰看到吏卒也不惊慌,毕竟从陶氏被县长剿灭后,亭长、里正也被一锅端了。

随后就不断有吏卒巡查乡里,以维护治安。

“陶老汉这是去哪啊?”

“快些回村,召集村民,我有要事,天大的好消息。”

吏卒这几日就巡视附近几个村子,大部分人都认识了。

“唉,能有啥事啊。”

陶辰唉声叹气的吐槽,但也不敢不听吏卒的话,转身跟在吏卒后面往村子里赶。

谁知吏卒走得快,一转眼就将陶辰甩在后面。

“唉!”

好像除了叹气陶辰也没别的办法了。

等他慢悠悠走到村子里,发现好多人都围在村口。

老大、老二、老三都各自带着家人呆在旁边。

“阿爹,快来快来。”

老二陶安性子活泼,看自己父亲来了大老远就招呼。

“大家安静、安静。”

吏卒努力维持秩序。

稍微等一会,看陶老汉到了,吏卒就直接传话,也不管场下嘈杂的声音,反正他是按照县丞指示,等村民到了就传令,至于能不能听清就不是他的事了。

“传县丞令,申时开始在原陶家坞堡给大家发粮,每人只得领取一份不得代领。”

吏卒话一出,全场为之一静,随后爆发出更大的吵闹声。

“每个人只能领一份吗?我怀孕了能不能领两份啊?”

“我家老汉都快八十了,别说领粮食了,连陶氏坞堡都走不到。”

“我家也是,还有个刚满月的娃娃,可咋办啊!”

众人议论纷纷,但更多的人都开始离场,准备回家拿容器了。

“别急,且听我说。”

吏卒示意大家安静,这次倒挺管用,场下瞬间鸦雀无声。

“家有六岁以下儿童,年六十以上老者,以及生病卧床不能动弹者,待我核实后,写一条子,届时凭借条文可以让亲属代领,切记,一定要注意保管,遗失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