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他还成青年代表了?(跪求追读)

写完后刘一民把信装进信封里面,到时候这封信得先去《人民文艺》编辑部,等他们将内容摘抄之后,原件再寄到寄信人,也就是这位国医科学院的工农兵同学手里面。崔道逸同样跟于佳佳五天后过来取信。

不知道这封读者来信刊登在《人民文艺》上,会不会引起大家对于这两类大学生的大讨论?

刘一民将十几封信装起来放在床头,感叹道:“以后还是不要让他们把信带过来了,没地方放!”

李学勤咬了咬牙,刘振云捂着腮帮子,只有陈大志凑过来说道:“请我去长征食堂搓一顿,我给你打一张方柜,专门用来给你放信!”

“行啊。”刘一民搂住陈大志的肩膀,笑着问道:“能不能打造一个四合院样式的柜子,你知道的,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家具和建筑。”

“算了,就当我没说话!”陈大志无奈地撇了撇嘴,本以为还能蹭一顿饭。四合院样式的柜子?那还是柜子吗?

刚开学的时候陈大志修理桌椅床板还剩下不少的材料,这些木板和钉子都堆在他的床下面。

刘振云正准备出门,被刘一民给喊了回来,他回头望向刘一民,手里拿着饭盒隐隐有点着急。再晚一会儿,食堂里面的锅塌豆腐就没了。

刘振云来学校时间不长,就已经知道了学校的哪个菜最有性价比。学校的素菜五分钱,锅塌豆腐这种被油炸过的菜一毛钱,带点肉沫的一毛五,红烧肉之类的要两毛,锅塌豆腐是一毛钱里还能吃出肉味的菜。

大家平常在一起,一到吃饭的时候自动消失,为了避免吃饭的时候饭菜的阶级不同产生尴尬。

“今天我请大家去长征食堂吃饭!”刘一民冲刘振云咧嘴一笑。他身上有不少的全国饭票,都是当时革委会给的。

刘福庆在他考上大学的时候也带着粮食到粮站换了很多的全国粮票,这些票在学校食堂没办法用,到长征食堂搓一顿倒是好选择。

这年代,燕大附近还很荒凉,连片的农田和低矮的民房,出去吃饭并不好找到合适的国营饭店。

长征食堂在燕大的南门,两层小楼,里面菜品丰富,肉也新鲜。是不少燕大学生打牙祭的好地方,只可惜能去的学生大部分是一些拿工资的贵族学生。

“这不好吧?”刘振云一边说一边放下了手里面的饭盒!

“什么不好?”

刘振云嘿嘿一笑,快速地脱掉自己的衣服:“我是说穿这一身衣服去长征食堂吃饭不好,老李,你挺尸呢,赶紧换衣服,大志,快点,别倒腾你那个铁钉了。”

长征食堂内,刘一民拿着菜单递给几人,他们都不好意思点,怕点的太贵不合适,刘一民只能自己来。

“一份熘肝尖、番茄肉片、溜肉片、鱼香肉丝....”

“够了够了!”李学勤赶紧说道。

“你们吃米饭还是吃面条?”刘一民问道。

这一顿饭实际上花费下来还不到三块钱,熘肝尖这几个肉算是这里最便宜的肉菜了,不是刘一民不敢点更贵的,是怕他们吃着有负担。

等菜上来了,几人果然吃的犹犹豫豫的,刘一民道:“赶紧吃,今天我开心,就当你们替我庆祝庆祝,《中青报》要转载我一篇文章,还给稿费,这钱相当于大风刮来的。给读者回信也有钱,早就想吃点不一样的了,正好给了我一个借口。”

三人听到刘一民的话,客气劲儿算是降下来了不少,夹筷子的时候不再那么犹豫到底是多夹肉还是多吃饭。

刘振云开心地说道:“一民,等以后我过稿子了,也要请你们来长征食堂吃饭!”

“我等着,赶紧把你嘴上的油擦一擦!”

“不擦,擦了别人怎么知道我今天吃肉了?”

嘿!这话地道,像八旗子弟能干出来的的事儿。

.......

崔道逸和于佳佳同一天过来拿稿子,于佳佳认认真真地看刘一民修改的地方,她发现刘一民对于这次约稿还挺重视,大部分语句都优化了,读起来更加顺畅,层层递进,最后达到整篇报告的高潮。

“你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若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愿中国青年都往上走,摆脱冷气。你觉得国家不好,那就去建设他。你觉得四化的进程太慢了,你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速四化的建设。坐视嘲讽不如埋头苦干,与其夸夸其谈,不如奋勇向前!”

于佳佳念完后感叹道:“有梁启超先生那《少年中国说》的味道了!”

“我哪敢跟梁启超先生比?”

“现在不敢,将来可说不定!”崔道逸插话道。

“刘一民同志,稿费稍后送来,我向你保证,不低于《人民文艺》的稿酬标准,具体的我跟主编去争取。我现在赶回报社,争取明天早上就见报。”

第二天一大早,报亭里面就出现了刘一民的这篇报告。《中青报》尽管没有把刘一民的这篇报告登在头版,也是放在了重要的版面。

在全文的旁边还附上了编者按(编辑对文章的评论),【本文报告为刘一民同志真情实感的流露,用朴实的文字描述了他考上大学前后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当代青年向上走,尤其是最后一段颇像《少年中国说》里梁启超先生对全国青年的寄语。

刘一民同志从豫西农村走出,经历挫折不改其志,响应国家号召顶风冒雪参加高考,以451分的成绩进入燕大学习,是当之无愧的当代青年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的代表人物。唯出身论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老路,广大青年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来了。

青年们,到大学去!到课堂上去!到建设四化的战场上去!】

《中青报》的这份报纸自发行后就被街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排队购买,在寒意渐浓的秋季,喊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声音。

也有不少人看到刘一民的经历后,猛地撕碎报纸,怒吼道:“大学,我也行!”

燕大很多人拿着报纸跑到中文系的大教室外面,想看看刘一民到底长什么样?

“青年代表在哪里?”外面一群人起哄道。

刘振云挥了挥手:“青年代表在这儿!”

“这要是将一民关进宿舍,学着故宫卖门票,咱们能挣不少钱!”李学勤笑道。

“故宫门票一块钱,咱们卖八毛不贵吧?我算算啊,一天要是一百人看,那可就是八十块!”刘振云板着指头数,数到最后吓他一跳。

鼓楼附近的四合院里,《今天》地下杂志这个草台班子又在接头,张鹏止拿着《中青报》扔在了桌子上,阴阳怪气地说道:

“嘿!这土老帽儿还成中国青年代表了!”

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读!快把票票甩我脸上,就喜欢这个感觉

谢谢大家的支持,跪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