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文化馆的不舍(求追读)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最能编的狗牙根
- 2154字
- 2025-03-14 21:18:37
邹获凡拍完电报,北島、芒克和食指开心地走出了《诗刊》编辑部,北島和芒可之所以过来是因为他们最近心血来潮,想创办一家杂志,刘一民这样的作者是他们争取的对象。
当然这话没对邹获凡他们讲,要不然他们会被当成来挖墙根的。只不过他们创作的《今天》杂志,创办的那一刻起就是秋后的蚂蚱,没多久就被咔嚓了!
北島兴奋地拉着食指,热情地邀请道:“食指同志,你的《疯狗》写的非常好,我们找个地方聊聊吧!”
食指瞥了一眼北島,淡淡地说道:“不了,我习惯一个人,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
“一个人有什么劲儿,我们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谈谈文学理想,诗歌未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事吗?”芒可也说道。
食指双手插兜,忧郁地望着眼前的建筑和行人:“一个人未必不快乐,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孤独的,有时候孤独的人更快乐!”
“那你为什么还来《诗刊》杂志,还想见一见刘一民同志?你不是喜欢孤独吗?”北島没生气,笑着调侃道。
“你不懂,那是孤独的另一种状态!”
说完后,食指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两人,只留下北島和芒可,两人苦涩地相视一笑,要是别人这样说,他们早就跳脚了!
......
文化馆内,刘一民讲题讲的口干舌燥,旁边的几人一个劲儿的点头,接着又问出令刘一民崩溃的问题。
刘一民现在就像是家长教小孩一样,幸亏他年轻,要不然得吸着氧气给他们讲课,饶是如此,血压也是蹭蹭的往上跳。
难怪考了两年没考上,就这基础考上了才是不正常。如果有一天他们几个考上大学了,刘一民还得仔细想想,是不是冒名顶替了?
80年代和90年代上大学被冒名顶替的事件很多,自己吭哧吭哧的复习、满头大汗的参加高考,结果别人替你上大学了!
现在文化馆创作组的几人也不讨论写作了,甚至也不下棋,下棋哪有看刘一民讲课精彩?
“这个定理咱们学过好几次了,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求第三条边,可以用?”刘一民嘴角微张,期待地看着几人,希望有人能够回答出来。
“勾股定理!”
老李喝了一口茶,将茶叶“噗”的一下吐进茶缸,翘起二郎腿,悠悠地说道,神情中带着一点小得意,仿佛在说我在旁边就听明白了。
“啊对对,我想起来了,是勾股定理!”几人如获大赦,赶紧点头说道。
馆长老张瞪了一眼嘚瑟的老李,让他不要打扰刘一民讲课。心里面也暗暗为杨玉山这个革委会主任捏了一把汗,看来自己得想办法提醒他一下。
不要让杨婷婷再把精力浪费到学习上了!
刘一民冲着老李撅了噘嘴,偷偷地伸出了一个大拇指。接着看向几人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些都是很基础的定理,你们基础差,得多练习。你们看成绩单,很多人其他各科目的成绩差不了多少,唯有数学能拉开大家的差距。”
这次高考的数学成绩,能考五十分的学生已经是中上水平了,二三十分的比比皆是。
所以刘一民将复习的重点都放在了数学上面,只求能帮助他们提高一些。等刘一民走了,他们会被安排进高中毕业班,和应届的高二学生一起学习。
老张出去了一会儿,贴心的买来不少的小豆雪糕给大家解暑,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低声说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也别上火!”
刘一民点了点头,当了几年的大队老师,职业病总是犯,想开了后就好多了。
下午,刘一民接到了电报,看完上面的内容,面无表情地将电报折叠好塞进兜里,电报的名字比内容都长。
北島和芒可生怕自己的笔名打不出名气,写上自己的大名后面还得备注上自己的笔名。两个人的名字加起来,比他们创办的杂志命都长。
当时邹获凡问他们,什么时候起的笔名,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昨天晚上刚想好!”
邹获凡:“......”
走在路上,忽然脚步一顿,内心狂喜。燕京好,得赶紧去燕京,到了燕京没人气自己了!
回到文化馆,刘一民将事情告诉给了老张。老张听到后愣了几秒,心中满是不舍。他知道刘一民等开学也肯定要走,但提前走还真是舍不得。
“一民,等放假回来,一定要先来文化馆看看,这里就是你的家。下了火车站,就得来这儿。”老张严肃地说道。
“好,等放假一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您!”
在刘一民心里,老张着实是人不错,每天两块钱的补贴,这比去杂志改稿的补贴都高。
一天两块,一个月就是六十,当时为了留下他,可谓是下了血本。
文化馆的人知道后,都表达出了对刘一民的不舍。老孙还调侃老李,要不是刘一民来文化馆,怎么可能治好他阴阳怪气、爱发牢骚的臭毛病。
“老孙,你孙女呢,让艺红送一送一民!”老李眉毛一横,背着手说道。
“老李....我跟你拼了你。”老孙咬牙切齿说道。
两个人互相顶嘴,让分别的伤感气氛少了许多。
刘一民回家,老张非得骑着自行车送一送。他先跑到供销社买了许多稀缺货,考了第一名,革委会杨玉山给他了不少的稀缺票。布票扯的棉布,能给刘家一人做夏冬两身衣服还富裕。
其余的生活用品票,也多。甚至还贴心的给刘一民准备了全国粮票,供他去燕京的时候用。
“一民,我看也不急着去燕京,你可以在家多待几天,陪陪家人。在麦积大队,可没有人找你问题了。”
“哈哈哈,老张,正有此意,10月1号到燕京就行,在杂志社待几天,等5号开学报到。”
两人一路骑到出城的路口,在过往的煤车的轰鸣声中,刘一民停下了自行车:“老张,已经出城了,别送了,只是回个家而已!”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那行,我就在这里回了!到了燕京可别忘了咱文化馆,我可要经常在杂志上找你的消息。要是发现你文学水平下降了,我可是要写信鞭策你的。”
老张此时说话像一位长辈,本来他想说写信骂你的,但他觉得以自己么水平说这话有点不合适。
读者老爷们,求月票,求追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