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录取通知书到(求追读)

进入九月之后,全国高校开始陆续发放录取通知书,汝县已经有人收到了煤炭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整个革委会都在期待着刘一民的通知书,杨玉山恨不得每天都给邮局打一个电话询问一下。

9月13号,眼巴巴的杨玉山终于接到了邮局的电话,刘一民的录取通知书到了,邮局马上送到革委会。杨玉山激动地让人将记者找来,准备给刘一民送录取通知书。

记者必须记下这历史性的时刻!

文化馆内,矿物局局长正坐在一边看刘一民给自己二姑娘讲题,二姑娘脸上崇拜是抑制不住。回家听二姑娘讲,刘一民讲的比学校老师都讲得好。

简单易懂,在文化馆待了几天便受益无穷。

讲完课,杨成林拉着刘一民到外面聊天,拿出一个信封,要感谢刘一民,被刘一民给拒绝了。

杨成林满意地说道:“一民同志,你们家了不得。我昨天去三矿见了你大哥刘一国,不错的小伙子,在三矿的掘进队进尺量保持全矿第一!”

“杨局长,我哥经常说作为煤矿工人就要多为国家挖煤,这才对得起煤矿工人的身份,而且既然进矿当矿工,就要干掘进这种最危险的工作,冲锋在前。”

掘进队的工作非常危险,是前期挖巷道的,采煤队是在掘进队后面采煤,两者一前一后。

“什么煤矿工人,是矿务局安全科的巡查员!从今天,不,从昨天开始就是了。矿务局煤矿容易出现事故,小的还好,大的是要死人的。你大哥,熟悉矿下作业,知道如何操作,是安全科需要的人才!”

昨天刘一国刚从矿井里面钻出来,矿上人事科的人就过来告诉他矿务局的最新任命。

亲爱的达瓦里氏,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干部身份了!

刘一民咧着嘴笑道:“多谢杨局长!”

“不用感谢,你哥应该得的,安全科早就跟我说,要调一个一线工人充实到科里面,只不过恰好你哥最合适。”

大哥的事情解决,刘一民彻底放下了心。在矿下干活太危险,隔几年矿上总要传出来发生事故的消息,每次听到这刘福庆和杨秀云听得心惊胆战。

有一次井下渗水,消息传到麦积大队,刘福庆打电话给矿上,矿上电话占线打不通,他闷着头就朝矿上跑。李兰勇他爹李大山骑着自行车在后面追,两个人到矿上后看到刘一国安然无恙,刘福庆累的一屁股瘫坐在了地上。

刘福庆当时说什么就要让刘一国放弃工人身份回家种地,刘一国好说歹说才让刘福庆回家。到家里面,杨秀云已经哭成了泪人。

这下来到地面上工作,基本上不用操心安全问题了。

正谈话间,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传了进来。杨玉山看到刘一民一马当先地跑了过来,高喊道:“一民,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录取通知书上被杨玉山特意绑上了红绳,作报告那天用过的大红花再次绑到了刘一民身上。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当众拆开了录取通知书。

周围人屏住呼吸,眼睛眨都不敢眨,死死地盯着刘一民手上的动作。

通知书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只是一张小小的长方形纸,上面写着“燕京大学”四个大字,下面是几行小字。

【豫省洛城汝县革委会转刘一民同志:

经学校录取,豫省高校招生委员会批准你入我校中文系文学专业普通班学习,请于1978年10月5日至6日持本录取通知书到我校报到。】

下面落款是燕京大学革委会,红彤彤的印章格外的显眼。

刘一民将录取通知书高高举起,周围的人群立马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周围的人眼中既有激动也有羡慕,跟着刘一民复习的几个年轻人征询过刘一民意见后,小心翼翼地接过录取通知书,仔细地抚摸了起来。

传到下一个人手中时,上一个人不舍得看了几眼,像是要把录取通知书的样子印在脑海中。

杨玉山告诉刘一民还要敲锣打鼓的将通知书送到麦积大队,刚一说出口就被刘一民给叫停了。

“可惜了!”杨玉山吧唧了一下嘴,似乎觉得这远远不够。

等到离开文化馆,杨玉山和杨成林两个人一合计,觉得真不行。背着刘一民去麦积大队热闹了一番,给刘福庆开了一场表扬会,感谢他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名优秀的年轻人。

晚上矿上出钱,请县曲剧团在麦积大队搭起了舞台唱了一场大戏,看的十里八村的社员如痴如醉,纷纷感叹刘家出了个大学生,整个公社都沾了光。

要上大学需要先转一下户口,拿着录取通知书就能办理。户口改到学校,刘一民才能有城市居民的粮食关系,在学校才能领到饭票。

不过这些事情,刘一民不用管,革委会的人全安排的利利索索的。

......

《人民文艺》,崔道逸看到刘一民的投稿信后,咧着嘴快速地拆开阅读了起来。他的桌子上还摆着最新的《诗刊》,诗歌名字下面的“刘一民”三个字被用钢笔重重地圈了起来。

旁边写着“本期《诗刊》此诗当属第一!”,“荡气回肠、文采斐然”。

崔道逸读完《高考1977》,发出一阵狂喜,在诸多编辑诧异的目光中直奔主编办公室。

“老张,刘一民又投稿了,好文章,你快看看!讲高考的,写的可真快!”

张广年正准备埋怨崔道逸大喊大叫,听到是刘一民投稿,立马直起了身子换上了一副笑脸。

如果说《驴得水》是偶得佳作,那《一代人》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两首诗歌的发表,就说明此人肚子里是真有东西。

不是偶然发表一篇,而是能够源源不断提供优秀文章的作者。这样的作者,对任何一个编辑部来说都是争抢的对象。

“快拿来给我看看!”张广年笑着说道。

过了一会儿,张广年幽幽说道:“刘一民同志真会抓题材,高考刚恢复就写高考,这不是就冲着咱们杂志的胃口来的,哪有不过稿的道理!

关键是写的很不错,主人公群体也很有代表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还是一名社会观察家啊!”

感谢大家的支持,读者老爷们有月票的投一投,新书榜21名几天了,三过家门而不入20名以内,希望抬一脚。谢谢大家的追读,跪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