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兵者,诡道也
- 三国:为兴大汉,只能出将入相
- 梦中有紫色
- 2135字
- 2025-02-16 11:30:07
只可怜这些兵士和数百良驹,皆因主将无能,白白丢了性命。
吃了这么大的亏,盟军诸将谁还敢上前一试?
袁绍久坐难安,四周无人应答,其弟袁术也因私心不肯派出纪灵等大将前去拼杀,各路诸侯之前损失不少中坚力量,都已不愿再将麾下大将折损。
气势低迷,倘若再不拿出应对法,到时吕布下令让虎牢关大军主动出击,一退再退,战况只会更加不利。
“盟主,孙太守求见。”
又一阵急躁的脚步声中,一传报士兵再次急匆匆入帐禀告。
“嗯?”
听得‘孙太守’三个字,袁绍眉梢一扬,略感意外,随即挥手示意让对方将人引入帐中。
没过多久,就见甲胄齐整的孙坚昂首阔步走进帐中,来到袁绍面前,一拱手抱拳行礼。
但没等到袁绍问话,袁术却不乐意了。
之前孙坚合同外人,利用他这个主子的名声,拿下汜水关,搞的他在诸侯面前丢了面子,这气可还没消呢。
“文台,不在后方守关,来前线所为何事?”
斜眼看着孙坚,袁术语气冷森,明显是颇有微词,又道:“莫非你是觉得汜水关无险,还是说我盟军前锋非你莫属不可?”
看吧,就是在内涵你孙坚现在可真能耐啊,立功你跑最前面,啥都想自己来做。
你这么想站前面,要不干脆袁家的家主也给你当算了?
“末将不敢。”
被袁术讽刺了一句,但孙坚并没有回嘴之意。
毕竟袁术是他的上司,再怎么不满他的作风,也不可当面违逆。否则一个‘大不敬’的罪责就可以定他孙坚的罪,牵连整个孙家。
“都先冷静。”
急着用人的袁绍受不了这种气氛,直接出言打断双方对话,虽表面古井无波,但内心的焦急难以言表。
言尽于此,袁术哪怕再不满孙坚之前行径,但看在袁绍是盟主,又是他兄长的份上,也只好作罢。
没了人捣乱,袁绍面色稍显凝重的看向孙坚,单刀直入问道:“文台来此,是打算为先锋,前去与吕布一战?”
说这话的时候,袁绍这看孙坚的眼神都是极度不自信,打心底里觉得哪怕是孙坚也不可能有这种实力。
“非也。”
诚然,孙坚也得承认自己不配。
来时他也看到外面吕布马下那几位将领的尸体,还有哪些被西凉铁骑踏成一团碎肉的士卒。
这般凄惨无比的情况,足以说明吕布和西凉铁骑的霸道。
因此!孙坚更是坚定非那个方式外,难以和吕布为敌!
“盟主。”
神色郑重无比,孙坚肃然开口:“吕布骁勇,其西凉铁骑凶悍无敌,若是正面抗衡,唯有一败。”
“但后方的谢中郎已想到一妙策,若用此法,定能叫西凉铁骑有来无回。”
“还请盟主准许。”
!!!
经孙坚这一提醒,这才想起在后方的谢伊。
“谢中郎又有良策啦?”
听到这句话后,本该阴郁的袁绍面色转喜。
之前谢伊的作为,袁绍可不会忘。
同样的,孙坚也十分感谢谢伊的计谋,不仅提早告知险情,还助他拿下汜水关。
现在谢伊又献策,邀他兵马一起合力,孙坚自然是迫不及待,主动前来为他带话。
“良策怎讲?”
袁绍当即追问。
“呼……”
深吸口气,孙坚面色严肃,“仅需盟主向后退兵十五里,退居两关之间,另派人马交于谢中郎指挥即可。”
换人吗?
临阵换将,此举让袁绍不禁抚须沉思。
“好!”
略一斟酌,袁绍点头同意。
西凉铁骑加上吕布,一时无法稳妥拿下,强攻必定加重损失。
既然如此,且看这谢伊还有何妙计,若是可行,倒也是一举多得。
“众将士听令!”
袁绍摆手,对众部署吩咐道:“即刻起依谢中郎之计,迅速调集人手,依次有序后退十五里扎营退守。”
“是!”
众人纷纷躬身应诺。
随后由各路诸侯统领兵马,迅速撤往后方。
很快,整座营寨便开始撤军,西凉铁骑和虎牢关内大军只以为敌军被他们杀怕了,不敢再战,正在退往后方休整。
虎牢关高台上,董卓正眼一瞧敌军正在撤兵,脸上露出笑容,对身旁的李儒问道:“文优,吾儿奉先之勇,汝觉得如何?”
一旁的李儒捋着胡须,神色凝重,并未即刻迎合董卓的夸赞,只能委婉劝道:“相国,吕将军之武勇,举世共睹,在战场上纵横驰骋,锐不可当。”
“贼军此次撤兵,看似仓促,实则疑点重重。”
“兵法云,兵不厌诈,未可仅凭此举判定敌军怯战。”
城楼之上,细细听完李儒劝诫,董卓微微点头,但也没有正面表示认同。
虎牢关与汜水关相距三十里地,通行道路仅是两关之间的一条道,左右两边都有较高坡度,行军不宜翻越。
但同样的,因左右两侧地形并不高,不够隐秘,自然不可能堂而皇之设置伏兵。
“文优所言不无道理。”
有所思的董卓手撑台边,目光依旧注视着远处袁绍军队的撤退,缓缓道:“贼军虽退,但确实不可轻敌。”
“但我观汜水之道两侧平坦无碍,贼军若想设伏兵必早被探马发现踪迹。”
曾经常年打仗的董卓有自己的见解,分析的铿锵有力,不无道理。
不过,经过前些日子汜水关失守一事,李儒心中始终忐忑不安,再三考虑后,微微欠身,再次进言:
“相国,汜水关之失,便是轻敌所致。”
“如今联军虽退,却难保他们不会故技重施,虎牢关虽险,但任要牢记前车之鉴。”
!!!
谈到之前华雄被设计谋算,董卓神色一凛。
汜水关的惨败仍历历在目,就算他生性自负,不愿轻易承认自己的判断可能有误,可在事关成败一事上,董卓也不可能意气用事,果断大手一挥,道:
“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加强虎牢关各处防御,各营将士不得懈怠。另再加派探马,务必将联军的一举一动都探查清楚。”
“相国英明。”
李儒暗自松了口气,躬身领命退下。
这样也算好了,就算不能看到汜水关那头的情况,但能让董卓提高警惕性,也不失是一种提醒方式。
只不过,董卓始终对李儒的话有些不服气,毕竟刚才他是亲眼看到敌军慌乱的撤离,所以内心一直抱着一丝倔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