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被忘记的那些知识青年

傍晚。

赵东阳迎着最后一抹斜阳,从大队部走出来。

他看了一眼旁边的学校。

想了想,还是要去学校看一看。

他现在名头挂的不多,但是责任不小。

向阳小学的第一个老师是他。

他把学校搭建起来了,现在就大队部的那些人来说,学校还是属于他这个副业队长的责任,老师,学生,都归他管,想要甩锅,都甩不出去。

还有一个原因。

想要让一个地方发展起来,教育是最重要的,未来有这么一句话,脱贫容易,返贫也容易,这就对应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道理了。

即使有一天,向阳大队发展起来了,他们这一代人老了,想要保住这一份荣光,靠的是下一代,多教出一个有知识的孩子,未来就多一份保障。

所以他也没有逃避这一份责任。

教育这一块。

他不介意亲自主抓的。

赵东阳还没有到学校,就看到戴凯和几个学校的老师,都是知青了,他们正在周围的围墙上用白色油漆写字,前面是——坚决响应XXX的伟大号召,抓革命,抓生产,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左边还有好几句,永远跟着党走,养猪兴公社……

这样的标语,在大队随处可见。

每隔半年几个月,就要重新写过,或者是补漆。

“你们干嘛呢?”

赵东阳走过来,问。

“大队长让我们给咱们大队补一下口号,新的一年,要有新的精神!”戴凯笑着问:“你啷个这么闲啊,不说全大队都忙的不可开交吗,特别是你们副业队。”

过年之后,这向阳大队,随处可见的热火朝天,到处都是干活的身影,他们知青也没有闲着。

“我是动脑子的,不是做苦力的,分工不一样!”赵东阳给自己额头上贴标签,他招招手,对戴凯说道:“最近学校怎么样?”

“你现在还记得学校啊,我还以为你早忘记了!”

戴凯把手上的东西给剩下来人补漆,然后拍拍手,搓搓衣服上的油漆,才和赵东阳一起往学校里面走去。

学校还是学校,但是收拾得不错。

前面的空地,整出去,学生们下课之后,能有一个玩的地方。

“去年咱们大队的工分结算的还算是不错,这让大家手上多多少少有几块钱压箱底,开学之后,把孩子送来学校的,就多了!”

戴凯和赵东阳汇报一下最近的情况:“你知道我们现在有多少学生吗?”

赵东阳眯着眼看他。

戴凯不好卖关子了,毕竟这厮没什么人性的,他赶紧说道:“一百零七个!”

“这么多?”

赵东阳倒吸一口冷气。

之前才十几个,然后到几十个孩子,现在,一跳,跳到了一百多个学生了,这向阳小学,现在算是有模有样了吧。

“所以我始终认为,教育困难是因为思想,而不是因为环境,贫瘠的土壤里面,也是能种出庄稼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受教育的意识的,读书能不能脱贫,能不能让生活变得好起来,谁也不知道,但是他们的概念之中,让孩子读书,说不定未来有可能出一个赵东阳!”

戴凯解析说道:“整个大队,就你去了县城读高中,虽然没考上大学,但是在大队这里面,高中也是天花板的学历了,你受教育程度最高,现在也是最有出息的,你那些副业队的社员,对你都是夸张,特别是你与众不同的养猪方法,都觉得你读书读出来的,只要手里有点钱,反正也就是一块两块钱的事情,这些孩子年纪小,也帮不了家里面挣工分,送来学校学点知识,自然很多人都愿意!”

他也对年前年后向阳大队的社员在受教育这个思想上的转变有些难以置信的,但是后来琢磨了一下,又觉得没什么意外。

榜样的作用,非常大了。

赵东阳读高中,在他们这些知青看来,不算什么,他们知识青年,基本上不是初中毕业,就是高中毕业,接受教育程度比较高。

但是在向阳大队,初中生都没几个,甚至小学普及的程度都非常低,高中生,屈指可数,最近两年,可能就赵东阳一个人了。

偏偏赵东阳有出息了。

大家都会养猪,就是赵东阳有知识文化的人,用最独特最科学的养猪方法,养出了能让的全大队都获益的猪。

这就从侧面让社员们觉得,读书是有出息的。

“好一点的土壤,还是能种出更多的庄稼的,思想很重要,环境也很重要,咱们辛辛苦苦,不就是想让向阳大队的环境更好一些吗,不过学生多了,不好管了,现在你们的人手够吗?”

赵东阳问。

“我们现在四个老师了,我在大队部再申请两个老师,都是刚刚下来的知青之中,挑选两个过来,差不多能撑得住!”戴凯点头:“框架你当初搭建好了,现在大队部对我们也非常支持,还有公社也能给与支持,黑板,粉笔,书本,公社那边都对接上了,桌椅板凳是大队部让大队的一些工匠篾匠就地取材修的,现在我们五个年级,每个年级分一班,老师轮流上课,还算是不错!”

“你们那一批知青,除了王初夏,好像还有一个刚刚过年,就办理回城了吧!”赵东阳问。

知青回城大潮,已经拉开了序幕。

向阳大队,也留不住人的。

“白松阳,这一月下旬,《六条》一出台,他妈妈就直接办了病退,让他顶班了,他顺利拿到了回城的名额,要是以前,即使拿到回城名额,也会非常难,能够回城需要慢慢拖,但是现在南诏那边的事情闹的沸沸扬扬,回城已经是大势所趋了,除非是那种心比较坏的人,不然不会卡手续的!”

戴凯点头说道。

他说的,赵东阳也清楚,甚至比他更加了解。

“除了白知青,其他知青呢?”

“有政策,也要有机会才行!”戴凯摇摇头:“现在知青回城,城里面的工作就变得十分宝贵了,兄弟姐妹一多,哪有能够顾得了下乡的知青啊,老白运气好,她妈妈身体不好,能在瓷器厂办病退,让他顶班,不然,他也没有这么轻易能回去,即使回去了,没工作,也不知道干嘛!”

回城是好事。

但是没有工作,知青回城,就变成盲流了。

当然,大部分知青,即使没有工作,也会毫不犹豫的回城。

向阳大队的知青,还是有些特别的。

目前他们居住的环境不算是很差,向阳大队也算是有点前途,另外加上一点,如今都在同心协力的准备针对今年的高考,赌一把,博一次,所以这时候,除非是有非常好的条件,不然都还不会在回城这事情上,折腾。

“今年高考,有信心吗?”

“之前没信心,现在,有那么四五成信心了,我们五个人都准备在今年的高考上,拼一把,最次博一个大专!”戴凯在这事情上,非常感激赵东阳,他比较好奇的是:“最可惜的是你,你难道不打算再考一次吗,我觉得,你能比我们所有人都考得好,即使你考上燕大和王初夏当同学,我都一点不意外!”

赵东阳可是花费了不少时间,亲自给他们上课,亲自出试卷给他们做,把小镇做题家体现的淋漓尽致,可这其中的知识底蕴,也表现的非常明显了。

藏不住的是知识底蕴。

他们都非常怀疑,去年赵东阳高考,为什么会没考上。

考之前,和考之后。

判若两人。

如果赵东阳都考不上大学,他们更加不可能。

而且没考上的原因。

到底是没用心。

还是根本没打算考上。

“我……”

赵东阳想了想,摇摇头:“我不考了。”

上大学的意义,对他不大了。

上辈子是有遗憾。

但是这个遗憾,在时间之中,慢慢被抚平了。

“你们这段时间继续努努力,尽可能都考回去,能上大学,对未来是非常重要的,未来走什么路,上了大学,起码能选!”赵东阳笑了笑,说道:“对了,今年新下来的那一批知青,你可要做点思想工作,得给我们向阳大队,多留点牛马。”

七九年,算是最后一批知青下乡了,以后可就没有这样的福利了。

现在学校,都是靠着这些知青撑着。

不然就向阳大队的底蕴。

找不出这么多老师来。

“其实大队还有一些知青的!”

戴凯沉思了一下,说道:“我觉得你与其打主意在这些新下乡的知青,不如想办法,留住那些老知青,这些在当地结婚生娃的,更容易留下来!”

知青一批批的下来,时间跨度十年之久,有些回城了,有些熬不住,在大队结婚生娃了,这种结婚生娃的,想要回城,大部分得离婚,抛妻弃子,或者是抛夫弃子,不然只能继续等,等几年,有政策了,或许能够带全家回城。

“你不说,我都差点忘记了!”

赵东阳的眼珠子溜溜的转起来了。

他都差点忘记了,知识青年还是有不少的,只是结婚之后,基本上融入大队了,那就被大家给忘记了他们的身份,当成普通的社员,上工挣工分。

白瞎了,得把人才给用起来了。

读过书,和没有读过书的,始终是不一样的,普遍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