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军事改革后,每一个师由2500士卒组成。其中步兵2000人,编成两个千人队。另外500人则是骑兵。
这样的编组,可以确保任何一个周军的师,都可以在某个方向上单独作战。
此次大周出征,一共派遣15000士卒,6个师。但是周王下令,同意6个师的全部3000骑兵,由司马姬信统一指挥。
姬信率领2000骑兵,负责押后。之所以是2000,而不是3000。是因为姬兰作为前部先锋的3000人马,带走了1000骑兵。
此时姬信骑在黄骠马上,听着身边的姬丰说起是否编组纯步兵与纯骑兵之事。
姬丰并不待见姬信,但是姬丰觉得自己必须参与到大周军事革新之中。原本一个师2500人,是因为每个师都有100辆战车。这些战车可以单独作战,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战车阵,由2000步兵配合作战。
但是现阶段骑兵的确替代了战车,这就引发了更激进的军制观点。那就是步兵与骑兵完全分离,形成两个可以互相配合,同时也可以单独作战的兵种。
虽然姬丰的确是保守派,但是在军制改革上,姬丰却是一个激进派。他坚定支持这种步兵与骑兵分离的军制改革。而且姬丰认为姬信作为伐商的激进派,大概会支持这样的看法。
王浩然并没有参与到这样的讨论中。因为王浩然觉得姬丰貌似就没搞明白军事改革的决定权和姬信完全没有关系。
更没有意识到,2500人的步骑混合,符合未来大周的战争规划。大周采取分封制度,未来周王必然占据着天下最核心的地区。维持2500步骑混合的部队编制,非常有利直属于大周王室的部队四方驻守,让大周可以随时调动部队,对周王直属领地外的诸侯地区进行军事投送。
当然,王浩然也不是没有怀疑过姬丰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削弱大周王权。不过仔细想了想,王浩然觉得姬丰没有这么厉害。
如果这家伙真的认为大周可以打赢大商,他绝不可能成为战略上的保守派,或者说投机派。
姬信没了王浩然的支持,他感觉有些为难。因为亲自训练出大周骑兵,姬信对于骑兵作战的缺陷非常了解。
听着姬丰侃侃而谈,姬信憋不住了,便说道:“骑兵出战,7日内必须结束战斗。”
姬丰一愣,他记得听过类似的话,但姬丰认为那是姬信个人的要求。此时听姬信所说,貌似与他想得大不相同。便问道:“司马,若不能7日结束战斗。有何难处?”
“马匹受不住。”姬信解释起来。马匹一旦经历超过5天的高强度作战,体力就没办法应对高强度作战。而且姬信提出的7天时间限制,指的是单次出击。结束战斗,还不是返回营地。这已经是最大限度的作战时限。
“丰司马,若要战斗更久,非得一人三马,乃至四马,轮流骑乘。才可确保马力可用。”姬信补充道。
姬丰被这个说法惊呆了。一人两马,已经是极大压力。若是一人三马,四马。光是想想,姬丰就觉得脑壳隐隐作痛。
姬信说起战争,注意力完全集中其中。他无视了姬丰的神色,继续说道:“所以骑兵不能放到镐京,而是要在各个边境地区。若是突然事件,骑兵当立即出动应战。”
“……比步兵还早?”姬丰被姬信的描述给弄得大惑不解。骑兵珍贵,若是如此使用骑兵,让姬丰感觉很不适应。
姬信很能理解姬丰这种感觉。他也觉得把最贵重的东西先拿出来用,就是感觉更不得劲。可从他在练兵用兵的角度看,还真的非这么做不可。姬信不得不在心中安慰自己,“这或许就是鬼君说的反直觉吧。”
和姬丰聊了一阵,前面就见到了临时营地。也就是姬信之前按照王浩然指点,设置的每30里一个的中转站。
这些中转站在战时为部队提供驻扎,以及起到后勤物资存储点的作用。也就是说,以前是牛车马车一次跑几百里地,将物资直接运送到前线。现在则是物资暂时存储在补给点内。在两个运送点之间,组建成一支相对固定的运输队,车辆在两个中转站往来运输。
这样的话,至少后勤运输队白天离开驻地,晚上之前进入驻地。体力和心理的消耗会低很多。
而且即便遇到暴雨,或者其他意外天气,运输的物资也可以在这些中转站的仓库内少受些损失。
道理很容易听明白,姬信这一路亲自经历不少后勤补给点,真的完全认识到这种安排的好处。虽然后勤运输点并不能给大军提供有房顶的住宿,但是随军车队可以很好地停放。而且马匹好歹有个能整齐安放的位置。
而且部队抵达前,中转站内安排的樵夫可以事先打柴,引导军队取水,还能立刻提供火种。加上之前部队已经准备好的生火做饭的灶位,部队做饭的速度高了很多。不至于饿了半天,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
姬信视察完后,只觉得疲惫。姬丰则是为这种兵站提供的设施而感到惊讶。尤其是抵达兵站一个时辰内,他就和一众士卒们端上了热乎的饭。这速度,并不比姬丰自己在家要吃饭的速度慢。
等吃完了饭,姬丰看着远处的姬信,心中不禁感叹,“若姬信不急着伐商……就好了。”
兵站附近并没有窝棚,却也清理出了平地。尤其是前面各路人马都睡在这里,平地相当平整,还有许多被留下来的干草。休息起来,完全能接受。
第二日一早,部队起来后又吃了早饭。便继续前进。
效率高,的确让部队行动速度大幅提升,却也增加了行军的疲惫。
在摇摇晃晃的黄骠马上,姬信已经没力气与姬信交谈,他把兵法中的“用间篇”反复背诵了好几遍,这才问道:“鬼君,你调查三花娘娘部下的出身,是要用间吗?”
王浩然也有些无聊,便答道:“你对用间的理解,还是为了取胜。我对调查的看法,是了解对手。然后根据需要,使用这些内容。”
听了王浩然的解释,姬信觉得鬼君好厉害。但没过多久,姬信的好奇心大起,哪怕知道自己可能遭到王浩然的嘲讽,他还是问道:“鬼君,你的看法高明在哪里?”
王浩然被姬信如此单纯的求知欲给逗乐了,笑道:“哈哈。我可能没有你那么工具化。如果你也不工具化地看世界,就能比我还高明。”
“可做事情总是要有目的吧。不,目标吧……也不对,总是有个使命吧。”姬信接连换了三种不同格局的用语。
“使命是你本人存在的根本原因。目的是你在某个阶段要走过的道路。击败大商是你现在的目标,但是击败了大商之后,你会停下为大周效力的脚步吗?或者说,你认为你求名,那么,你会因为击败大商,而停下你求取名望的脚步吗?”
姬信听完,想了一阵,便摇摇头。
王浩然这才继续说道:“所以,我要调查三花娘娘部下的出身,这是我应对战争的方法。换了四花,五花,我也是这么做。如果有了更好的替代方法,我也会放弃现在的方法。就这么简单。”
“就是说,……这和胜负无关吗?”姬信觉得自己想明白了。
“算了,我告诉你原因吧。省得你瞎想。”王浩然有些懒得教育姬信了。他整理了一下思路,讲述起自己的看法。
“三花娘娘手下的部队非常善战,但是他们打的是侵略战争。所以,一般有家有口的大商百姓,兴趣有限。那么,姬信,以你所见,三花娘娘以及蛮廉指挥的军队,战斗意志如何?”
“很强!”姬信回答得非常简单。因为他找不出其他描述方法。
“这么强的战斗意志,必然有着背后的支撑。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定地战斗下去?”
“重赏吗?”姬信觉得只有这个可能了。
“不一定哦。调查一下三花娘娘骨干的组成,你很可能会有其他看法。”王浩然给了个答案。之后,不管姬信如何问,王浩然都不再搭理姬信这个好奇宝宝。
因为王浩然也只是猜测。但是王浩然本人是根据后世的考古做出的判断,所以王浩然反倒觉得自己的设想完全有可能。
周王姬发的《牧誓》中强调,“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在王浩然看来,周王姬发对于商王子受引进了一大批高素质移民的事情,极为不满!
自从商汤灭夏,大商称王500多年。商王子受绝不可能把一堆垃圾整到自家朝堂上,让他们出任大夫卿士这种高官。这票人必然是很有能力的家伙。
根据后世考古,大商的亚长,也就是统领亚旅这种中央军的司令官,出身往往不是大商本地贵族。从政治斗争角度,这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地方行政权掌握在诸侯手里,若是大商本地贵族出任等同于国防部长的亚长职务,会让王权遭到巨大的威胁。
事实上,现任亚长蛮廉,就是个东夷人。大商的大祭司兼大将军子秀,则是王室女性血亲。这是非常安全的权力布局。
商王子受过去30年中不断发动战争的影响,商国诸侯们肯定不堪重负,派出的部队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战争热情了。
整个大商中依旧保持着战争热情的军队骨干,很有可能是那票高素质移民。因为只有这批人,才会出于追求个人利益,对战争保持着相当高的热情。
当然,这一切都得等到调查出来之后才能做判断。现阶段,王浩然只是做准备。而且这件事还得看姬旦,姜子牙等人的外部情报搜集能力。如果是靠姬信这样的家伙负责此事,王浩然大概就已经不抱任何期待了。
至于最终结果,王浩然自然是期待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大商此时靠的是高素质移民支撑大商精锐部队,大商的战斗力就会随着无法弥补的损失而衰落。
大周此时的军队,靠的是大周本土体系化训练出来的军人。即便谈不上越战越强,至少不会因为损失而降低战斗力。
此消彼长,哪怕双方损失相当,但是几次大战后,大商的军队优势也势必荡然无存。
不知怎的,王浩然突然想起了送别大周军队的那些民众。当时生出的怜惜之情再次复苏。但是王浩然把这种心情给压了下去,并没有让自己沉浸在感动之中。
随即,王浩然又生出个想法来,孙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
自己一个外人,怎么就要替周军做起政治思想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