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陈编

当陈振骑着全新的二八大杠,出现在新栅栏门框胡同的时候,已经是七月下旬,天气热到爆炸。

陈振穿来70年代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在门框胡同度过了一小段倒尿盆的岁月,其余大部分时间在北影厂度过。

他对门框胡同没有太多感情,但事实不能改变,他是李凤梅和陈新民的冲动产物,这点永恒不变。

这天是星期天,大家都不上班,在家里做好吃的。

“呦!这不是陈振吗?这会应该在北影厂改稿,怎么在这呢?”

“该不会是被赶回来了?”

“八九不离十,肯定是稿子没过,他打小看起来就不聪明,下乡回来还变了一个人,整天呆家里,有能力的人哪会整天呆家里。”

“不就写了一篇知青文,带火了糖水摊,还以为自己能上天了!”

“没人写他才能登报,我要写那还有他什么事。”

极个别见不得别人好的邻舍,七嘴八舌议论陈振。

陈新民黑着脸出来倒尿盆,看到陈振只是简单瞟了一眼,这逆子怎么回来?肯定是又黄了,太了解他儿子,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陈振把二八大杠推进院子里,这车刚买的,一百五十块钱,老贵了,新车是爱惜一些,舍不得用力骑,等时间长了,车旧了后,那就随便造了。

男人的通病!

“爸,我回来了!”

陈新民拿着人民日报在看,看都没看陈振一眼。

“我妈呢?”

“一天天的,就知道找你妈,你当我这个爸死了?”

太罕见了!陈新民一向温柔可人,今天如此暴躁,莫不是昨晚……

于是他去厨房,李凤梅在做饭,“妈,我回来了!”

“回来干嘛,不在北影厂改稿,是不是被退稿了?滚出去,别影响我做饭!”

“我……”

呵!

吵架就吵架,拿小孩子置什么气。

陈振很识趣进房间凉快去,免得引火烧身。

不一会儿。

饭做好了,但大家都没有想吃饭的意思,陈振饿得实在不行,出来问了一句:“妈饭做好了吗?”

“吃吃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你看你那肚子吃成什么了,球都没你的大个,不知道还以为你在新华书店搞贪污……实际上拿那点工资,不是我一家子早饿死了。”

呦呵!学会指桑骂槐了。

“去叫你爸吃饭!”

陈振像个三岁小孩,屁颠屁颠去找陈新民。

“爸,吃饭了!”

“嗯!”

吃饭的气氛异常的安静,陈新民一肚子火,但是不敢撒出来,到底还是怕家里的母老虎。

李凤梅也一肚子火,但陈新民表现得异常冷静,她也没什么可撒泼的理由,于是矛头就对准了陈振。

饭桌上,李凤梅问:“怎么回来了?被退稿了?”

“回来呆两天。”

“回来干嘛?难道嫌我气得不够?”

“回来看看,过段时间我要出趟远门,可能一时半会回不来。”

“什么意思?”李凤梅和陈新民眼睛瞪得大大的。

“跟剧组去拍戏。”陈振云淡风轻说。

“这么说,你的剧本过了,能拍成电影了?”李凤梅眼睛一亮。

“要不然你以为呢?”

李凤梅突然心情大好,破天荒给陈振夹了一块肉,“拿了多少稿费?”

“一千,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家里有什么要添置的我去买。”

“你这败家玩意……剩下的八百五给我,我拿去存了。”

陈新民在一旁为他儿子感到高兴,很明显的脸色由阴转晴,但听到李凤梅说要拿陈振的稿费去存起来,不免说了一句:

“小孩子第一次赚钱,应该让他享受工作的成果,我看他的稿费就由他自己安排。”

李凤梅暴跳如雷,“你懂什么,小孩子身上不能带太多钱,带太多钱容易学会,你看看你,一年的工资都没有你儿子一个剧本的稿费多,你说你也好意思在这指手画脚……”

陈新民当场闭嘴。

李凤梅一听儿子剧本要拍电影,手里的碗筷往桌上一扔,小跑出去看陈振新买的二八大杠,看着看着就骑出胡同。

“凤梅,买新车了?”邻居投来羡慕眼光。

“是我家陈振拿他的稿费买的,小孩子真是不懂心疼钱。”

“剧本被选上了?”

老陈家祖坟冒青烟啦!

李凤梅的嗓门像突然通了电的喇叭,惊得梧桐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一片,“我们家陈振写的本子要拍电影啦!过段时间要随剧组去拍戏,我这个愁啊!”

“这不是好事嘛!”

“儿子有出息愁见不着人,没出息愁不出去见人。”

“老陈家祖坟冒青烟!”

胡同里顿时炸开了锅,啪啪打脸某些见不得别人好的人。

“我就说陈振打小脑门亮!”

“那年他在公厕墙上写的,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我就说这孩子是文曲星下凡!”

最热闹的要数前街的周媒婆,她挥舞着枣红色手绢像举着面小旗:“电影厂里缺不缺唱评剧的姑娘?我外甥女在家待业,眼睛比《红色娘子军》里的祝希娟还水灵!”

“就是声音细得像麻雀!”

隔壁李婶立刻截住话头:“要我说还是纺织厂的女工实在!”她掰着手指头数落,“月月有劳保毛巾,年终奖能发六条肥皂,去年比武大会还拿了缝纫机票..……”

话没说完就被孙家姑娘打断:“陈振哥是要当文化人的!”

陈新民不知何时换了件崭新的确良衬衫,连塑料凉鞋都打了鞋油,背着手踱步,嘴里嘟囔着:“随我,当年我写大批判稿……”

话音未落,就被李凤梅瞪得缩了脖子。

后巷的吴老师,他扶了扶断腿眼镜,从公文包里抽出本《电影艺术》:“小陈啊,我侄女在电影资料馆...…”

李凤梅突然插话:“是不是总穿蓝裙子的那个?上次来借水管子那个?”

吴老师顿时结巴起来:“她,她那是响应艰苦朴素号召.……”

“我考虑考虑,我要回家问问陈振的意见,我才敢给他做主。”

“……”

十八岁的小伙子被说媒,在70年代末的今天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十八岁就当上编剧,就特么的有点要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