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儿时挚友

郢州城内,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红灯笼,五颜六色的彩带随风飘扬,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

当地的三品大员粱老太公,半生都没有子嗣,这一直是他心头的一块疙瘩。然而,一年前,粱老太公偶然间遇见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对她一见钟情。经过一番追求,粱老太公终于如愿以偿地纳她为妾室。

不久后,粱老太公的妾室便怀上了身孕。这可把粱老太公高兴坏了,他整天都笑得合不拢嘴,对这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充满了期待。

几个月前,这个妾室顺利产下了一个男娃,粱老太公更是欣喜若狂。他给孩子取名为梁捷,寓意着这个孩子将来能够飞黄腾达,成为家族的骄傲。

粱老太公对梁捷简直喜欢到了极点,整天都抱着他舍不得放下。梁捷的到来,让粱老太公心中那块多年的疙瘩终于得以解开。

“呦,老梁,这下你心里的那块疙瘩总算是放下啦!”

突然,一声爽朗的笑声传来。粱老太公转身看去,只见他的半生挚友郑公正笑容满面地朝他走来。

“哈哈,放下啦,放下啦!哎呀,老郑啊,你家老三是不是也快生啦?”粱老太公笑着回应道。

“想想日子,也差不了多少了。”郑公回应道,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感慨。他稍作停顿,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然后突然灵光一闪,转头对梁老太公说道:“老梁啊,我家老三若是个女娃,就叫她与你家小儿日后结为夫妻,这样一来,咱们两家可就亲上加亲啦!”

郑公的话语让梁老太公有些意外,但他并没有犹豫太久,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啊!”他一边笑着,一边热情地邀请郑公进屋喝酒,“来来来,快进来,咱们边喝边聊。”

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过去了。这一天,郑府里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郑公的第三个孩子终于降生了。经过一番忙碌,郑公得知这个孩子是个男孩,于是给他取名为郑正。

尽管郑公原本希望老三是个女孩,好与梁老太公的小儿结为夫妻,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不过,郑公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失望,他依然对这个新生命充满了期待和喜悦。

然而,由于孩子的性别与最初的设想不符,郑公和梁老太公之间的亲家之约终究还是未能达成。尽管如此,两家的关系依然亲密如初,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这个小小的变故而受到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正与梁捷渐渐长大。两人延续着父辈的情谊,打小就是彼此最好的玩伴。他们一同在郢州城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嬉戏,一同在学堂里听先生讲学。

一日,郢州城来了一伙强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官府虽派兵围剿,却一时难以将其歼灭。郑正与梁捷听闻后,竟瞒着家人,偷偷跑去查看强盗的动向。他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发现了强盗的一处藏身据点,并将消息告知了官府。在他们的帮助下,官府顺利端掉了强盗窝点,郢州城恢复了往日的安宁。此事之后,两人声名远扬,成了郢州城的小英雄。而郑公和梁老太公看着这两个孩子如此有出息,心中满是欣慰,两家的情谊也在这一次次的经历中愈发深厚,他们坚信,这两个孩子未来定能有一番大作为。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天下局势瞬息万变,风起云涌。宣和七年,宋徽宗将皇位禅让给其子,改年号为靖康。此时的宋朝,刚刚与金国联手灭掉辽国,气势如虹,如日中天。然而,这短暂的辉煌却蒙蔽了宋朝统治者的双眼,他们狂妄自大,妄图乘胜追击,一举攻克金国。

“大哥,你听说了吗?朝廷又战败了!”一声叹息,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忧虑和无奈。

看着郑正,粱捷也长叹一口气,仿佛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只能化作一句:“怎会不知,真是憋屈!”话音未落,他便狠狠地捶了一下桌子,似乎想要把心中的烦闷都发泄出来。

然而,情绪稍稍平复后,郑正突然话锋一转,露出一丝笑容,说道:“行了,不说这些不开心的了。大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考上秀才了!哈哈,这下可算是有点出息了。再过几年,等我到了年纪,就去参加乡试,说不定还能中个举人呢!”

听到这个消息,梁捷先是一怔,随即便沉默了下来。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努力考取功名,却始终未能如愿。如今,自己的兄弟竟然一举成功,他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

不过,梁捷毕竟是个豁达之人,他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说道:“哈哈,那为兄就恭喜恭喜了!日后若能成大器,可别忘了为兄啊!”

郑正拍着胸脯保证

“大哥放心,我郑正若有出头之日,定不会忘了大哥。”

两人正说着,忽然郑正家中来人匆匆找到他,附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郑正脸色大变,跟梁捷匆匆告别后便飞奔回家。原来,是郑公收到朝廷调令,要举家迁往他处任职。第二日,郑正一家便开始收拾行囊。梁捷得知消息后急忙赶来,看着忙忙碌碌的郑家众人,心中满是不舍。

“大哥,我也不想走,可父命难违。”郑正红着眼眶说道。梁捷强忍着泪水,拍了拍郑正的肩膀

“兄弟,此去不知何时再相见,你到了那边要照顾好自己,继续努力考取功名。”郑正重重地点了点头。随着车马启程,扬起一片尘土,梁捷望着远去的车队,久久不愿离去。此后,梁捷更加刻苦读书,只为有朝一日能与郑正再相逢,一同实现抱负。